家人安危激发脑洞,汽车史上两大“革命性”发明!

正所谓没有好奇心就没有如此多的发明,世界就谈不上进步。“脑洞”也是与好奇心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词汇,它是一个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起始过程,有了脑洞想要解决问题的需求,才会有现在美好和谐的社会。

汽车的发展同样如此,从最开始的“三蹦子”到四轮汽车,从20世纪初就有的电动车然后被放弃,去发展燃油车,100多年后再演变回新能源电动车等等。它是结合当下技术限制,社会需求,阶级矛盾等原因的综合体。今天好车君带来汽车历史上的两大具有革命性意义的设计。

充气式轮胎

你能想象一辆汽车用纯铁或者木头等材料作为轮胎在路上行驶的感觉吗?电视剧里面看到的坐马车的唯美画面那只是电视,现实生活中不把你颠疯都要给你抖成骨质疏松。

最开始,充气式轮胎是在三轮自行车上第一次应用。起源于罗伯特·汤姆逊在19世纪中后期提出过的一个概念,将压缩空气充入弹性囊中,这样就能缓和物体在运动时产生的震动和冲击,在两者之间进行柔性缓冲还能减少滚动时产生的阻力,岂不美哉。它就用皮革和涂胶帆布制成了模型。

而演变成真正的充气轮胎是在1888年。在当时,自行车的车轮还是实心的橡胶轮胎,在普遍坑坑洼洼的路面上行驶都能把人震散架了。一位名为约翰·博伊德·邓禄普的爱尔兰兽医十分疼爱他的儿子。

有一次他的儿子抱怨:爸爸,为什么坐车这么难受啊,都要把我震散了(当然,这个画面是好车君YY的)。约翰·博伊德·邓禄普根据自己浇花的橡皮管脑洞激发点,制成了空心的橡胶轮胎。

首批汽车轮胎样品是在1895年的法国出现,这是由平纹帆布制成的单管式轮胎,虽有胎面胶而无花纹。不断的发展直至1926年,汽车轮胎才有了显著的进步。

而进步的原因主要是材料上的进步:

1892年,伯利密尔发明了帘布,改进了轮胎质量,扩大了轮胎品种还使外胎具备了模制的可能性。

1904年,马特创造了炭黑补强橡胶,掺用炭黑后,轮胎的行驶里程很快就得到显著的提高。

1913~1926年,因帘线和炭黑轮胎的发明,制造工艺的逐渐完善,生产速度比以前提高了,轮胎的产量也与日俱增。

安全气囊

对于这个现在所有汽车都会装备的安全装置,大多数人都只是听说过没见过(好车君也衷心希望各位看官一辈子都没有机会看到安全气囊的实样)。

而它的出现也印证了好车君开篇的那句话,有需求才会有解决问题的脑洞。

在1952年,一位名为赫特里克的美国工程师在驾车带着妻女外出游玩时险些遭遇车祸,在他猛打方向盘和急刹的应急操作下,女儿的额头差点撞到中控台,幸亏被妻子的手臂本能的挡住,才避免了悲剧的发生。

此后,赫特里克心想:“为什么不能发明一种装置,代替手臂来完成保护动作呢?”

两周之后,他设计出了一种汽车缓冲安全装置,原理是通过一个盛满压缩空气的储气筒,让汽车发生碰撞时,由惯性冲击力促使一个滑动重块向前移动,推动储气筒,为气囊快速充气。

1953年8月18日,赫特里克取得了美国“辅助乘员保护系统”(Supplementary Restraint System;SRS)专利,这就是安全气囊的雏形。

当然,一个新发明从诞生到普及的道路注定是坎坷的。

在当时,车企高层对发明很感兴趣,但对如何让车在精准的时机打开气囊和如何瞬间充满气囊两个问题表示没辙,再后来对可靠性存疑等原因使赫特里克的发明始终停留在了设计图上。

后来的事情就是大家知道的,投入巨大人力物力研发的奔驰在1981年的W126款S级轿车上提供安全气囊作为选装。

四年后,看不下去的美国人,在《联邦汽车安全标准》中增加了安装气囊的要求。

1995年,正式经由美国国会通过法案,提供明确的法则及指导方向,要求1995年起新车的标准配备需要有双气囊。

1997年起,货车也有同样的要求。

相信大家都看出来了,这两个对汽车有着划时代意义的发明都是源于对家人的关心,其实,有许多发明都是为了让亲人免受灾害的产物,你还知道哪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