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衡“应试”与“素质”教育,打造优秀人生

摘要:“应试教育”最早起源于中世纪的欧洲,因其能够快速培养技术性人才而通行世界。但当欧洲经历资本主义改革,对于创造型人才的需求日益高涨,“应试教育”暴露一系列缺陷,才逐渐改行“素质教育”,现在只有东亚诸国还在坚持“应试教育”。

一、捕影“应试教育”

“应试教育”,又叫“填鸭式教育”,因其灌输知识的方式简单直接犹如填鸭,着重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而轻视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教育”并非相对应的两个概念。“应试教育”的前身是绵延中国封建社会数千年的科举制,自隋文帝始,到光绪帝终,漫漫发展之路上虽饱受诟病,仍是王朝人才选拔的最有效道路。

到了现代社会,传统科举制残余“应试教育”的弊端越发明显,片面注重育智,扼杀人才的效果体现在扼杀其想象力、创造力,造成知识局限,忽略常识培养,产生了越来越多的“高智低能儿”,为迎合这种教育体制而生的各种补习机构也如雨后春笋,这种所谓“人才”的产生其实是不利于国家软实力的提升的。

二、“应试教育”的无可奈何

“应试教育”之风在1977年恢复高考之后吹遍神州大地,纵使有其不善之处,却也不可否认,“应试教育”确实是最为符合当今中国国情的教育方式。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对于技术性人才的需求远远超乎想象。“千军万马挤独木桥”并不是成才的唯一道路,所有技术学院存在的意义,是为了培训当今社会最稀缺的技术性人才,俗称“蓝领”。

“应试教育”所带来的公平公正、学术知识了解全面的优势是“素质教育”所不能拥有的,也和其弊端一脉相承。它保证每个人不至于作为一个文盲进入社会,保存了最基础的学习的能力,区别只在于利用与否。学术深造的名额毕竟为数不多,所以需要每一个人去努力。

三、平衡双边教育,学生才能健康成长

在中国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对于人才的评价或许具有很多套标准,但出于目前能力只能采用成本最低的“应试”标准来衡量每个人的能力,成绩高者为王,低者为寇,虽说确实有效,但还是有很大的弊端。

部分学生的能力确实无法用考试来体现,一个人的社会价值和未来成功,不一定是固定考试所能直接度量出来的。在比比皆是的“辍学创业成为富豪”的故事中,想让国家基础教育转型,到达“素质教育”的彼岸,“应试教育”是国家基础教育的必由之路。

在未来,同时注重德智体美劳的“五角星”型教育才是现代化教育体制所要求的。“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相互融合,能力完整的人才,才是未来社会所追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