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关注」这场灾难过去42年了,但这些数字至今仍刻骨铭心

42年前的今天,一场里氏7.8级的大地震在人们的睡梦中猝然降临。河北唐山,这座百万人口的工业城市几乎被夷为平地。当时有国外媒体断言,“它将从地球上被抹去”。

1976年7月28日,河北唐山发生7.8级强烈地震,地震波及天津、北京,共死亡24.2万多人,重伤16.4万多人。(资料照片)新华社发

救援

转瞬之间,生死两隔

24万多鲜活的生命葬身瓦砾

16万多人遭受重伤

但地震撼不动唐山人民

抗震救灾的坚定信念

也挡不住一方有难、

八方支援的磅礴暖流

8小时

地震让唐山

几乎与外界隔绝联系

成了一座“孤岛”

震后8小时

第一支部队就急行军进入唐山

1976年7月28日,强烈地震中,唐山矿业学院宿舍楼被震毁。新华社记者 官天一 摄

14万

随后数日

先后有14万解放军陆续赶到

他们顶着频繁余震

用双手和最简陋的工具

从死神手中抢夺生命

让1.64万名群众重获新生

震后,大批人民解放军日夜兼程奔赴灾区,抢救人民生命财产。(1976年8月1日发)新华社记者 武清月 摄

2万

震后6天内

2万名医护人员

从全国各地奔赴唐山

在临时搭建的帐篷中

借助手电筒的光亮进行手术

在简陋的条件下

保住了众多垂危者的性命

人民解放军某医院的医务人员在唐山地震灾区施行手术,抢救危重伤员。(1976年8月1日发)新华社记者 肖翔 摄

48万

劫后余生的唐山人

或是救人者,或是被救者

或是被人救出后又赶着去救别人

仅在唐山市区

就有48万人在互救中脱险

每3个幸存者中

就有1个是在互救中活了下来

震后,正在唐山钢铁公司进行毕业实践的东北工学院17名大学生刚刚脱险,就立即组织抢救工作。从地震发生时起,60多个小时他们只吃了三餐饭,没合过一次眼。(1976年8月25日发)新华社记者 官天一 摄

8天

矿工王树斌在废墟中

被埋长达8天8夜

数十年后,他还清晰地记得

100多名解放军战士

在废墟挖了整整10个小时

才将他救出来

创造了地震救援的“生命奇迹”

震后第8天,青年矿工王树斌被解放军从废墟中救出。常青 摄

7个小时

“地震婴儿”孙沪的母亲

震后突然临盆难产

上海医疗队的周娟华与王月美

为了将她接生出来

在简易帐篷里跪了7个小时

拼版照片:左图为唐山大地震发生后,上海医疗队在给伤员做手术(资料照片);右图为2016年7月24日,“地震婴儿”孙沪在家中整理老照片(新华社记者 牟宇 摄)。

3000架

大量物资需要运往灾区

但当时唐山机场的通信、雷达

气象、导航设施均遭到严重破坏

调度员只能用耳听、用眼看、靠经验

15天内指挥3000多架次

救灾飞机安全降落

超过过去3年飞机起降次数的总和

拼版照片:上图为唐山大地震发生后,李升堂在机场指挥飞机降落(资料照片);下图为2016年7月23日,李升堂夫妇在家中合影(新华社记者 牟宇 摄)。

200斤

强烈地震后

来自全国人民的热心援助

让唐山人至今念念不忘:

一封来自甘肃兰州的信写着:

“对灾区的一点关心

寄去省下的200元”

西藏加查县的一份

汇款150元的电汇附言:

“请唐山人民收下

边疆新农民的心意”

人民解放军把祖国各地人民支援灾区的抗震救灾物资,空投给灾区人民群众。(1976年8月1日发)新华社记者 韩晓华 摄

河南驻马店曾负责接收

给唐山灾区慰问品的工作人员回忆:

一天,门口的大槐树

突然拴了一只200多斤的大肥猪

和一口袋小麦

下压纸条:“我的全部家当”

北京市第一食品厂的工人为灾区群众生产了大量的面包、饼干,源源不断运往唐山地震灾区。(1976年8月1日发)新华社记者 纳一 摄

重生

改革开放的春风

为这座满是伤痕的城市

注入了生机和活力

唐山人以不屈意志和艰苦奋斗

让一座新城从废墟中站立起来

10万

紧随人民解放军

来自全国各地的10多万

建筑工人也赶到唐山

震后不到半个月

由国务院派出的工作组抵达唐山

进行重建唐山的规划

遭受强烈地震灾害的唐山在大规模重建。(1980年4月4日发)新华社记者 刘志伟 摄

第7天

震后第7天

第一批自行车组装完成

震后第10天

第一车煤产出

震后第14天

发电厂并网发电

震后第20天

造出了第一台机车

震后第28天

炼出了第一炉钢

这是1976年唐山钢铁公司工人庆贺唐山大地震后炼出“志气钢”的场景。(2015年2月25日)新华社发

2年

震后不到一个月

供电、供水、交通、电信等

生命线工程初步恢复

震后一年多

工农业生产全面恢复

震后2年

唐山各项经济技术指标

基本达到震前水平

唐山发电厂在震后不久即部分恢复了生产,工人们坚守岗位,保证供电。(1976年8月26日发)新华社记者 韩晓华 摄

30平方公里

南湖公园曾是130多年

形成的采煤沉降区

大地震又加剧了沉降区塌陷

成了污水横流、蚊蝇滋生的垃圾场

经过多年治理

如今这里已建成为一座

30平方公里的城市中央公园

向世界展现了绿色发展的华丽蜕变

河北唐山南湖景区:“工业疮疤”变身“城市绿肺” 。(2017年5月23日摄)新华社记者 牟宇 摄

487公里

从震后仅两个月

修复时速60公里的“抗震号”机车

到如今制造时速487公里的

“中国第一速”动车

高速动车组已成为

唐山展示给世界的一张新名片

拼版照片:上图:抗震号机车(资料图片);下图:2016年7月22日拍摄的中车唐山公司总装车间一角(新华社记者 牟宇 摄)。

7000亿

今天的唐山

已经变成矗立在渤海湾畔的

一座现代化名城

2004年起

唐山经济总量

一直居河北地市之首

2017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

超过7000亿元

这是2017年5月25日拍摄的唐山市区。经过40多年的建设,唐山的经济发展、改革开放和各项社会事业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新华社记者 牟宇 摄

整整42年过去了

唐山人身上的地震痕迹

似乎不再那么明显

但伤痛

不会随时光尘封于历史

反而转化成

更加强大的精神力量

拼版照片:上图为震后唐山火车站(资料照片);下图为2014年9月27日拍摄的唐山市新火车站(新华社记者 杨世尧 摄)。

这种力量

早已融入唐山人的血液里

铸进这座城市的性格中

拼版照片:上图为唐山市震后照片(资料照片)。下图为2016年5月17日拍摄的唐山市夜景(新华社记者 杨世尧 摄)。

这种精神

锻就了充满感恩情怀、团结友爱

和无私奉献精神的新唐山人

并源源不断地释放着

强大的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