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小时20块到177亿美金身家,他的传奇可以复制吗?

2007年金山上市不久后,雷军曾经参加了一个电视节目,在快结束的时候,主持人问他,“如果你的生命里没有了金山,还有什么?”

雷军回答,“等你们不再管我叫金山的老板,而是直接叫我雷军的时候,我再来告诉你们。”

2018年7月9日9点30分,雷军敲响了小米上市的锣声。小米成为港交所IPO政策改革后第一家上市的同股不同权公司。同时,小米也是有史以来全球科技股前三大IPO(另两个分别为阿里巴巴和Facebook)。

小米在上市首日破发后又迅速反弹,如今雷军以177亿美元身家超过三星集团掌门人李健熙,全球排名第66位。

现在已经很少有人把雷军叫做金山老板了,而创业者和小米才是人们对雷军广为熟知的印象,但在雷军的生命里,金山仍然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甚至可以说雷军做小米的商业基础能力都是在金山时期塑造的。

人生没有白走的路,但人生绝对有更有效的路径选择。从学生到金山,从金山到小米,雷军用几十年的经历告诉我们,如果年轻人想要在职场和商场上有番作为,最靠谱的路应该怎么走。

就像创建小米之前,雷军有做投资人的过渡,在进入金山之前,雷军也有过一小段的创业经历。

1969年,雷军生于湖北仙桃。1987年,18岁的雷军在拒绝清华北大后选择了武汉大学计算机系。“天才之所以是天才,绝不是我雷军这样的凡夫俗子靠勤奋所能达得到的,但是我仍然有一点点不死心。”雷军的勤奋在那时候就开始显露出来了,他每天早上七点钟去教室占最好的位置上听课,就是周末看电影也要等自习到九、十点钟后看晚间场。

“我特别害怕落后,怕一旦落后,我就追不上,我不是一个善于在逆境中生存的人。我会先把一个事情想得非常透彻,目的是不让自己陷入逆境,我是首先让自己立于不败之地,然后再出发的人。”

为了不落人后,他戒掉了午睡的习惯,把一天的时间按半小时予以分割,制定严密的学习计划,因此雷军只用两年时间学完了大学四年的课程。

大四的时候,雷军靠写杀毒软件成了百万富翁,并受偶像乔布斯的影响雷军和同学一起创办了三色公司,结果他们做的汉卡被山寨打败了,半年后公司解散。对于失败的原因,雷军后来做了深刻反思:

"我们自以为有雄心伟略,对所有的权威都不屑一顾,街上老板的吹捧也助长了我们的虚荣心,弄得自己不知道自己有多能干了。"

"用10万赚10万和用100万赚10万,结果是一样的,但是付出的艰辛绝对不一样。我觉得没有必要在低水平上做重复的事情,从小做起很容易把很多宝贵的时间花在一些不必要的事情上。"(敲黑板,重点标注)

"别人投钱进来有什么不好?干嘛非要营造4000元挣几千万的传奇例子呢?没有意义!在一个正常的市场环境下,几千元怎么可能在短短的几年内赚到几千万甚至上亿?"

正是这一段梦魇般的日子,让雷军开始走向成熟,明白了年轻人创业起步的基础素质很重要,而他的另一段重要征程已经在朝他招手了。

1991年,雷军来到北京郊区的一个研究所工作,待遇不错,下班后还可以接些"私活",这时候的雷军延续了大学时期的半小时计划,用一个笔记本急着每天的时间分配。

"如果浪费了半小时时间,我就觉得很惭愧。后来我看到很多人不珍惜时间的时候,我就觉得这样的人真没出息。时间是自己的,你到一个公司打工的时候,偷懒,老板没有看见,就觉得自己又蒙了一下,玩猫和老鼠的游戏,真是没有必要。公司所付的那么一点钱,就买下了你一个月的青春?学会的东西首先是自己的,其次才是公司的。没有多少人真正计算过自己一个小时值多少钱。"(再次敲黑板)

按照雷军的计算,他的一个小时价值是20到40块,不过这个价格很快就飞涨了。

1991年年底,雷军遇到了国产软件的大神求伯君,求伯君用华丽的WPS和一顿烤鸭说服了雷军,成了金山的第六个员工。

进金山之前,雷军曾觉得大公司已经没有机会了,后来他才知道其实不然,“现在我才知道大公司也有很多机会,大公司的培训可以完整地塑造一个人。”

对于选择金山,雷军有这样的考量,“求伯君因为写程序,在金山成功了,而且是打工成功的。金山如果能够造就一个求伯君,就会造就出第二个、第三个。目前我不想创业,创业我还缺太多的东西,创业需要很多条件的组合。”

商业世界更理性一些,所以,对刚出校门的年轻人来说,与其从零开始碰得头破血流,慢慢学习、积累经验,不如找一个平台锻炼好自己的综合素质更有成功的希望。

这是一条非常宝贵的经验。在近几年的创业大潮中,因为商业基本素养缺乏而多走弯路、多耗费成本、浪费机会和折戟沉沙的创业者,不计其数。

“首先,金山有让程序员成功的传统,我们未来可以在金山成功;其次,金山有钱,可以支持我们干想干的项目;第三,金山有很好知名度,是一个很好的平台。”

用这个逻辑,雷军说服了一帮优秀的程序员朋友加入了金山。

在金山,有成功,也有失败,有高兴的时刻,也有非常痛苦的时候,但雷军的职场历程总体是往上走的。

1992年雷军加入金山公司,先后出任金山公司北京开发部经理、珠海公司副总经理、北京金山软件公司总经理等职位;1998年8月,开始担任金山公司总经理;2000年,出任北京金山软件股份有限公司总裁。2007年12月20日,雷军辞去了金山CEO职务。

从22岁进入金山,一直工作到38岁,雷军在金山奋斗了整整16个年头,他以每周16乘7的勤奋作风,被业内誉为“中关村第一劳模”。

有人说雷军把“最好的岁月”给了金山,那应该只是他40岁之前。在金山,雷军除了江湖名声地位,更重要的是锻炼出了驾驭一个公司从技术、业务、营销、市场、管理、上市等全部领域的综合能力,当然还有巨大的财务收益。

雷军一手带出来的「金山五虎」之一,曾任金山软件总裁的王欣说过这样一件小事:

雷军会带着我们拿着软件盒子向客户推销。雷军每次都卖得特别好,回来以后他会很得意地问我:王欣,你知道为什么我卖得比你好吗?

我也很郁闷,为什么一个大姑娘能卖得比大老爷们还差。

雷军对我说:你看,我每次推销的都是手里拎袋子的人,拎袋子的人都是买过软件的人,证明他/她是有软件购买习惯的。我找的是目标用户,但你是随便抓到一个人就推销。

在金山,雷军唯一让人“诟病”的地方大概就是他的过于勤奋、管得太细致,他曾经亲自把一个员工乱糟糟的工位整理得干干净净,并留下纸条,意思是你以后也要这么做。

管理事无巨细、亲力亲为,手里要一直有事忙,简直和卧龙诸葛孔明一个风格呢。求伯君说,“雷军一直是在任劳任怨、呕心沥血地超负荷地在工作,把金山软件从一个勉强维持生计的小作坊带入了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上市公司。”

尽管在金山取得了很多成绩,但雷军心里肯定还是对自己不满意的。他的老朋友、老对手周鸿祎曾经说雷军其实是个内心很骄傲的人,“在我们这一拨人里,他出道的时候,也许丁磊、马化腾都刚参加工作,没准儿陈天桥还在学校呢,我也刚毕业参加工作。按世俗的标准,他更早获得了社会的认可。实话说,从江湖辈分来说,他比我们(要高),他应该可以赶上算求伯君那一代,和杨元庆,和(当时)中关村的这些人是齐名的,我们互联网这一拨人只能算第二拨。”

2007年10月9日,金山软件在香港联交所挂牌上市,金山上市第一天收于5港元,相比3.6港元的发行价上涨39%,融资6.261亿港元。但对比同期阿里等公司的一开场15亿美元市值,甚至原来雷军要用一千万买下的网易却成就了丁磊的“首富”,“身心疲惫”的雷军难免会有金山8年长跑并未登顶“大成”的郁闷。

“在金山后期我就觉得不对了,当你坚信自己很强大的时候,像坦克车一样,逢山开路,过河架桥,披荆斩棘。但是当你杀下来以后,遍体鳞伤,累得要死,你在想,别人成功咋就那么容易?”

看一下这些互联网大佬的年龄,马云1964年10月出生,李彦宏1968年11月出生,雷军1969年12月出生,周鸿祎1970年10月份出生,丁磊1971年10月出生,马化腾1971年10月出生。。。一个金山,还不足以让雷军证明自己的优秀。

所以,雷军需要转弯了。

马云曾经对年轻人有过一个忠告:“30岁以前,去跟随某个人。去一家小公司,通常在一家大公司,你可以很好的学习过程,你是一台大机器的一小部分。但是如果呆在一个小公司,你学习热情,学习梦想,学习怎么在一段时间内,完成很多事情。”

“30-40岁,你必须好好想想,你有没有在为自己工作。”

“40-50岁,你必须做自己擅长的事情,不要再尝试新的领域了,太迟了。你可能会成功,但是失败的几率太高,所以这个年龄段,请专注在你擅长的事上。”

雷军40之前积累的势能急需找一个突破口,而且是一个大的方向。但雷军已经不再冲动了,他并不是盲目地马上进场,而是在小米之前又通过做天使投资人,四年时间,只为寻找一个机会。

敲黑板,时机不到,不要妄动,不然耗费能量却所得无几,这是年轻人最容易犯得错误之一,他们通常认为自己的时间充裕,可以被轻易浪费。

反观自我,雷军在做投资人期间发现,原来自己不插手,公司也可以运转的很好。创业,不是只有自己“劳模”那一套才可以。

这段经历,弥补了雷军身上的最后两个短板之一,大局观和战略思考能力。

“天道未必酬勤”,雷军曾对小米第一笔500万美元投资、今天的回报高达866倍的VC这样说过。“不管做什么,没有坚实的基本功、没有勤奋,是成功不了的。但有了勤奋,也不一定能成功,还需要什么呢?还需要把握大的发展机遇。”

顺势而为,才能成为一头风口上的猪。

快 40 岁时,有天晚上做梦醒来,觉得自己好像离梦想渐行渐远,我问自己:是否有勇气再来一回?

其实这个问题很难回答,因为那个时候我的人生真的很圆满了:上市了一家公司,卖了几家公司,投资了几十家公司。如果再创业,搞砸了我晚节不保。

但我还有梦想,我花了半年时间下定决心,我一定要去试一下,看自己能不能创办一家世界级的技术公司,做一件造福世界上每一个人事情。

2007年1月,史蒂夫·乔布斯在苹果的产品发布会上,发布了第一部iPhone手机。同年11月Google与84家硬件制造商、软件开发商及电信营运商组建开放手机联盟共同研发改良Android系统,HTC、三星等企业乘势而起,2007也被称为是智能手机元年。2010年,中国智能手机市场井喷式发展,这一年智能手机销量突破3000万部,同比增长35%,雷军等待的风口终于来了。

顺为资本合伙人许达来说,“我觉得大公司都产生在一个大的市场和技术变革背景下,现在小米的成功很重要的一个要素就是智能、移动互联网、功能机转智能机。小米也加速了国内的功能机转智能机的速度,把过去几千块钱的智能机价格迅速降低,让更多人能够拥有智能手机的体验。这是最重要的,顺势而为。”

四十不惑,2010年4月6日,在中关村银谷大厦一间很小的办公室,年在不惑的雷军和创始团队14人一起喝了碗小米粥就开干了。

值得一提的是,小米初拥14名员工,唯一一名女性名叫管颖智,工号14,在雷军推出员工持股方案的时候,她把父母准备的嫁妆钱拿来投资了小米。

2011年8月,小米推出号称顶级配置、“跑分”完胜、定价只有1999元的智能手机,这几乎是同配置手机价格的一半。小米联合创始人黎万强对记者说,卖出10万台小米手机得免速死,卖出百万台算是得到了一张正式入行的门票,而小米第一代手机卖出了超过300万部。

2018年7月9日,又是一个8年吗,小米在港交所成功上市,实现了史诗般光辉的创业历程,小米故事的第一章圆满总结。

“小米应该是带领一群中国品牌和中国先进制造业,在全世界都奠定了无可动摇的位置,在各个细分领域都排到前三。”

雷军终于用比金山更高更大的一座峰顶证明了自己。

过去老方说过,小米的成功是集体主义的胜利,这也是雷军在投资人期间弥补的另一个短板。小米一开始就不是雷军一个人的公司,而是一个高效团队的组织。

许达来认为,“趋势找对之后,再有一个很强的团队,就有可能成就一个大项目”。

如果说雷军跨界做硬件是一次互联网公司中超前的商业冒险,那么他对小米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则是小米奇迹的基础动力。

乔布斯曾说过,“我过去常常认为一位出色的人才能顶两名平庸的员工,现在我认为能顶50名。我大约把四分之一的时间用于招募人才。”

这也是年轻创业者要注意和反思的另一个重要点,不要做孤胆英雄,在一个池塘里充大王是没有什么出息的,那样除了满足虚荣心以外,对成长没有任何好处。

小米的成功离不开雷军对合伙人和员工都有足够的利益上的保证、授权和尊重。还是那句话,你手里有百分之九十的股份但公司只值两块钱,没有任何意义。

“很多人都说,找合伙人太难了,但我觉得很简单,你找不到人只是因为你花的时间不够多。”,雷军说,他最开始是“用excel表列了很长的名单,一个个找合伙人。”,为了说服一个硬件工程师加盟小米,雷军不惜打90多个电话,连续谈10个小时。

“人才最重要,尤其是高科技公司,老板都是孙子,技术大拿才是爷,当不好孙子的老板不是好老板。”雷军表示,人对于我们这样一个高效率的公司来说,是我们最重要的资产。我们尽量少雇人,用最聪明的人简化流程,但对这些人有一个要求:前两三百人,全部十年以上经验。因为只有这样的经验,才能使一个公司高速发展而不翻车。

阿里前CEO卫哲也曾说,“马云一直坚持亲自面试直到阿里达到500人规模。一个行政经理招的人最后也就是行政经理,而马云招的前台就有可能成为副总裁。”。

产品七字诀“专注、极致、口碑、快”和群众路线,是小米的术,而高效、自我激励的人才合作机制才是小米的道。

但人才,特别是创业公司寻找人才,也要找有创业心态的人才行。

雷军曾经亲自耗费小半年的时间从摩托罗拉挖人,最后对方同意加盟小米,雷军问他要多少股份,他说无所谓,但现金要多,这让雷军很失望,因为他认为对方没有创业心态。

而另一名小米联合创始人、曾一手组建北京科技大学工业设计系的刘德则完全相反,宁愿倒贴几十万美金也要多占股份,这才是雷军所希望的合作者。

后来,黎万强在《参与感》里指出,创业成功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最重要的是团队,其次才是产品,有好的团队才有可能做出好产品。

另外,对于年轻创业者,雷军还有三个建议和忠告:

1)先把“小学一年级”的活儿干了,算清公司账面现金流;

2)钱花到一半就要开始融资;

3)不要因为公司估值很高就因此懈怠,要居安思危。

他说,你可以在很多地方花很多钱,但是是在变动的成本上。在固定成本上要越紧越好,除非你自己能挣钱。所以小米创办这么多年来,办公室一直非常简陋。为什么?因为它属于固定成本。我们 14000 人的办公室,十几万平米,每多一毛钱对我来说都是巨大的成本。所以,管理好你的固定成本。

不要在晴天的时候忘了修屋顶。公司越顺利越要自我警惕,钱再多也不能膨胀,卫哲曾说过,2007年阿里巴巴第一块业务在香港上市,融了17亿美元。上市回来第二天,马云对蔡崇信说,“把13亿美金给我找个地方存起来,别让我看到,我们没有能力花好17亿美金,大概有能力花个三四亿美金,你就当我们只融到了三四亿美金。”卫哲说,“我们看到绝大部分创业企业,不是饿死的,而是被太多的钱撑死的。”

天理即人欲,在这点上雷军做到了知行合一,他认为,创业过程就是拿百分之百的梦想去跟资金、跟最优秀的工程师、跟最好的市场、跟最好的资源分享。创业就是拼图,是分享百分之百梦想的过程。认同你的梦想后,就要根据合伙人在整个创业中所扮演的角色和所起贡献分配股份。每个人要拿多少合理,这要跟大家一起讨论。铺垫一定要做好,不然每个人都觉得自己最重要。你要了解对方期望值,还有你能给的条件是什么。

钱和人,是一个公司最重要的两个部分,几乎所有的组织和商业活动都是以它们为中心活动的,而这也是创业者最容易犯错、摔跟头的地方。

当然现在说了、你看到了也不一定能够避免,但当以后犯错的时候一定可以有更深刻的经验,让你成熟的更快。

雷军创建的小米,是国内2010后互联网领域内创业时间最短、体量最大、成就最高的公司,这种几乎完全是通过市场机遇、组织机制和商业执行而成的事业成功,是很罕见的。这一过程是干净、透明和可以复盘推演并复制的,也是可以给众多创业者带来巨大启发、参考价值的经典商业案例。

人生是场持久战,想要刻意练习。雷军用自己的人生经历和创业历程,用事实和结果告诉我们,人生的规划,事业的干法,都是有规律、可以科学规划的。

利己即利他,只要真诚地为用户、为社会创造价值,不断创新,保持简单敏捷,就能极大提高生存和发展的概率。

最后,总结一下雷军和小米的成功之道:

要顺势而为,不要逆势而动;方向要大、时机要踩准;深度思考(找对趋势和机遇的缘由);对钱的认知;选人、用人的合作机制;选择、忠诚、耐心、勤奋;公司基础设施建设要牢固;“把朋友弄得多多的,把敌人弄得少少的”商业逻辑。

至于能不能复制,复制多少,就要看自己的悟性、努力和造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