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突然扑通扑通狂跳,怎么回事?

房颤是很常见的一种心律失常,多发生于有器质性心脏病的老年患者,也可能孤立地发生于平素健康的中青年身上,被称为21世纪的心血管流行病。

今年6月6日为第6个“中国房颤日”,作为“中国房颤中心构建单位”、“中国房颤中心心房颤动介入诊疗技术(射频消融、冷冻消融、左心耳封堵)培训示范基地”,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心血管内科给大家来一波“硬科普”。

指导专家:杨平珍教授(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珠江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

房颤,心房颤动的简称,是指心房无规律地、快速地跳动,心房率能达到350~600次/分(正常情况下为60~100次/分)。

正常的心脏,由窦房结(位置在心房的右上方)担任指挥部,它发出“命令”,依次传达给心房、房室结,最后到达心室,指挥整个心脏的跳动。但房颤发生的时候,心房不仅不遵从指挥部的命令,而且还胡乱指挥房室结和心室。

尽管此时房室结能过滤一部分错误的指令,但仍然会导致整个心脏快速、没有规律地跳动。

心慌胸闷好转,可能是病情在加重

杨平珍教授介绍,心房颤动一般发生在左心房,心房发生病变后,常表现为心慌气短、胸闷、乏力,这些症状都会影响正常工作和生活;对于已有心绞痛的患者,房颤可能会使原有的心绞痛症状加重;长期的房颤会使心脏负担加重,最终发生心力衰竭甚至死亡。

此外,房颤还容易并发血栓和栓塞,严重的会导致中风、瘫瘓、截肢。

房颤的发展规律是从阵发性房颤逐步过渡到持续性房颤。由于长期的耐受,在此过程中,心慌、胸闷的症状反而会好转,很容易被误认为病情好转。但其实,持续房颤恰恰是最危险的,会增大瘫痪中风的风险,更需要及时积极治疗。

如果有以下症状状,需要警惕是否患有房颤:

胸部疼痛、压迫或者不舒服;

感到心脏跳动紊乱或心跳加快;

头晕眼花或昏倒;

在轻度体力活动或者休息时感觉呼吸困难;

体力疲乏或者容易疲劳。

避开三大误区 正确认识房颤

不少人对房颤的认识是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杨平珍教授强调了房颤的三大认识误区。

房颤的症状虽然可能很轻,但其危害很大,严重的可能导致中风、心力衰竭;另外房颤患者往往伴有其他心脏疾病,所以房颤患者应及早到医院就诊。

房颤治疗越早,预后康复越好。如果阵发性房颤已经发展成了持续性房颤,治疗的效果也会相应降低。

很多房颤患者首先选择药物治疗,如可达龙、心律平、莫雷西嗪、倍他乐克等,这些药物对房颤都有一定的治疗效果,但经长期观察,这些作用都是暂时的,达不到根治的目的。且其副作用多,近几年导管射频消融为房颤的根治带来了光明前景。

误区三:老年人房颤用导管消融的风险高、安全性差

导管消融是一种微创介入操作,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手术,通常只需要在局部麻醉下进行;皮肤切口小,无需缝合。因此整个过程,创伤小,老年人也能很好的耐受。

药物不奏效 可考虑射频消融术

射频消融术是通过一种微创导管技术,通过穿刺大腿根部或者颈部血管(像打针一样),将普通圆珠笔芯粗细的导管,放到心脏内,以射频的方式治疗心律失常疾患。

研究表明,95%的房颤与肺静脉有关,射频消融术能够在左心房与肺静脉相连的部位发放射频能量,形成一圈隔离带。这样,由于肺静脉引起的异常的指令就会被限制在隔离带内,从而保证了正确的指令能够传达到心房和心室。

如果有其他部位(如上腔静脉)引起的异常冲动,同样可以通过射频消融的方法予以隔离。

发作频繁的阵发性房颤或有症状的持续性房颤患者;

药物治疗无效或不愿服用药物的房颤患者;

不能耐受抗心律失常药物,或者服药后出现严重副作用者;

已经植入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CD)或人工心脏瓣膜的患者也可以接受射频消融治疗。

专家名片

杨平珍

心血管内科主任

专业特长:在全国起搏与心电生理诊疗方面有较高知名度,对复杂心律失常的射频消融,特别是对抗心衰心脏三腔起搏器的植入、心房颤动及复杂房、室性心律失常的消融治疗有很深的造诣。

名医门诊出诊时间:星期一上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