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探寻徐工产业转型“密码”

【匠客工程机械】徐州曾有“百里煤海”之称,随着煤炭资源枯竭,徐州肩负着资源型城市转型和老工业城市振兴的双重任务。近年来,徐州市以创新驱动,加快产业转型步伐,2017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GDP比重达36%。该怎样以徐州市为标杆,让产业转型的步伐更加坚实?带着这些思考,河南广播电视台全媒体记者对徐州产业转型进行了重点关注。

这就是徐工集团最引以为傲的“世界第一吊”,作为自主研发的全球最大吨位的履带起重机,它仅底盘就有两个篮球场那么大,能吊起4000吨的重物,相当于2000台小汽车,而这台巨无霸的设计者居然是这位娇小的女工程师,回忆起这台大国重器的诞生过程,她仍然激动不已。

徐工集团高级工程师 孙丽:当时我们做这个产品研发都要将近100人的团队,从制造到用户环节,又历时了前后有五年的时间,这一台产品的成本就要1个多亿。

那时的徐工和国内多数工程机械制造企业一样,因为国家对房地产、基础设施等领域的宏观调控,经营陷入了困境,就在别的企业纷纷忙着转行的时候,徐工却依然不惜重金,专注于研发攻克工程机械的核心技术。

江苏徐工工程机械研究院有限公司总经理 赵斌:最困难的时候,徐工集团的整个研发费用投入都没有低于4%,其他费用都可以压缩,唯有研发费用不能压缩。在这段时间内我们在欧洲、在美国、在巴西建立了海外研发中心,这是一个持续加大研发投入的一项工作。

苦练内功、终成正果。“一根筋”地坚持技术创新,让徐工在施工应用技术、液压传动技术等5大专业领域内实现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创新,在工程机械领域内持续领跑。2017年,徐工集团的销售收入近千亿,在国内遥遥领先,世界排名第六。

记者观察

徐工集团在科研创新上的“一根筋”精神和河南正在学习弘扬焦裕禄同志“三股劲”中的“韧劲”不谋而合,“韧劲”就是“认准了的事情,心无旁骛、一干到底,不达目的不罢休”,当然河南也有转型较为成功的优秀企业代表,比如宇通客车、中信重工等,但是更多的传统企业还缺乏攻坚路上的这股“韧劲”,“韧劲”何时补上都不晚,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缩小与前路“标兵”之间的距离,而这也是在徐工采访带给我们的思考。

【往期热点·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