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区块链行业的“病态”发展现象,企业不发工资的原因是?

图片来自网络

大家好,我是观察长

近期某“区块链”论坛上,当其中一位特型演员大言不惭地发言让整个论坛瞬间“火爆”,尤其是当晚宴赞助商和部分合作伙伴迅速用“剪洞”形式与主办方拜拜后,国内这一股借区块链名义的闹剧也到达了高潮。

就目前而言,区块链”要能做出事,那真出了鬼了,区块链现在是圈内人和圈外人的博弈,传统行业大佬都开始玩割韭菜了,我们要小心,要谨慎,绝对不能让他们阴谋得逞。

区块链的价值最终将会如何体现,至少目前来看,这个圈子里的背景音乐已经换成了一曲“凉凉”。不管是“投机”的发币公司还是想乘机捞一把的私募基金,大多是处在一片哀鸿之中。反正市面上的项目大部分都已经凉了,只剩下少部分还在苟延残喘。”其实一场场的闹剧背后的推手和神秘力量渐被人所知。

2018年,在创业投资领域里最热门的话题非区块链莫属,相比一般的创业项目,很多投资机构在看区块链项目时,都还来不及做尽职调查,就已经看到别的机构在抢着“打款”了。急躁的心态,让越来越多的投资者、投资机构在拿下项目时,只求数量、不求质量。

区块链本质上是通过数学密码学解决了人与人之间价值交互的信任及公平性问题,是对现有互联网技术的升级补充。而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加密算法一样会升级,出现类似量子动态加密,也许以后会用其他名词来代替区块链这个名字,但是区块链的去中心化去第三方的思维会延续发展下去,长期来说,我看好区块链技术。

联盟链,实际上最被看好,在一定范围内实现多领域跨行业互通,让联盟内企业不再各自为政,我们也期待区块链创业者从这里着手,让更多项目落地

因此2017年上半年,整个行业内初创、转型区块链领域的创业企业非常多,其中有相当一分部或多或少的都拿到了机构投资(种子期、天使轮居多)。

这意味着圈子里的情况是:去年下半年开始已经“僧少粥多”。“也就是说,我想出手那些不靠谱的区块链项目,而很多机构也都是这么想的。那么从2018年初,尤其是春节前后,部分舆论甚至是大佬们开始造势,比特币等加密数字货币的市场表现动荡,部分虚拟货币发币机构频频传出违规、跑路的事件,让创业者手上的很多项目难以达到预期价值。

成熟的创业并非头脑发热、孤注一掷的产物,它一定是深思熟虑、仔细考察后的决定,要做到心中有数,远离法律红线。以下是区块链创业需要谨慎识别的部分知识点:

1.警惕跨国汇兑

2.不宜开办交易所

2017年9月,《关于防范代币发行融资风险的公告》出台,在我国境内的智能货币交易所被迫转移“战场”,于是,就有人到海外申请开办智能货币交易所,觉得辅以大力宣传就能获得成功。

3、莫要炒币圈钱

区块链创业的红线,归纳起来可以是:远离非法经营,不要炒币圈钱。国家挡ICO(区块链项目首次发行代币)的意义在于不想走P2P的老路,一旦有大量自然人投资者入场,任何物品都会被炒成金融产品,若是再严重扰乱市场秩序,便有犯罪之虞

4. 项目的落地和冷启动设计

冷启动是很难的,无论多好的产品、想法或者技术,无法跨过从0到1,就很难成功。很多区块链项目都是货币化的,货币本身是有网络效应的,越多人用,就越有价值。如何让人来使用你的项目,在你的协议上创造应用场景?很多白皮书会直接忽略这个问题。

5.缺少资源的加持,创意成抄袭蓝本

在还没找到资本机构资金加持的情况下,项目受到行业寡头的挤压,而终告失败。

6.创业投资均跟风,草根团队需“站队”

在寻求融资的过程中,却总是遭到机构的拒绝。而拒绝的原因,则是让人完全摸不着头脑的“暂时看不到你们的未来”。创业圈中所强调的“血统”,也就是大家口中的“势”。从寻找资本加持,转向寻求大企业、大组织背书。但对于创业者来说,很多时候甚至要丧失整个项目的主控权,才能换得巨头、行业的认可,换取所谓的背书,“很多企业喜欢说是某某系,其实就是一种站队换尊重、换资源的形式。”

8.普遍缺乏对规律和秩序的尊重

在区块链行业里的秩序,就是上游世界的资源对下游资源的掠夺。许多大佬和交易所缺乏对游戏规则的遵守和对竞争对手的尊重,往往信口开河,To The Moon or 一万倍?

与此同时,技术团队是否采取公司制形式,是否对于外国基金会有独家代理协议,海外公司是否只是空壳等,也会被中国司法机关关注,从而判断该种商业模式是否构成违法甚至犯罪。打算做区块链创业的团队要切实考虑传统企业如何使用新技术提高效率,并且要明确该种提高效率的方式是否合规。

“不管比特币、莱特币这些数字货币未来如何,区块链绝对是个不错的趋势。”的确,对于投资机构而言,“趋势”二字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好的“趋势和概念”,在其衍生出真正的产品之后,市值往往会出现十几倍、几十倍甚至几百倍的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