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11:《世說新語》德行第一(道德、品行)

未完成的約定,5周36天讀完全本《世說新語》

禮賢、重義、謹孝、家學

1. 陳蕃禮賢,為豫章太守時,未入官府先問徐孺子所在。這種惜才敬賢之舉如果不是出於本心,終究彆扭猥瑣,早晚露出破綻。然而禮賢卻並非對誰都毫無原則的謙卑,識人是前提。

2. 黃憲品格之高,既能令周乘發出“時月不見,則鄙吝之心復生”的感嘆,又能使郭泰拜訪時連宿兩夜,並誇讚“汪汪如萬頃之陂,澄之不清,擾之不濁,其器深廣,難測量也”。

3. 陳太丘一家人才濟濟,盡顯士族與寒素的區別。拜訪荀淑時,雙方兒孫輩各執其事,也許是世家交往的規矩。別人問其父親的功德,兒子季方回答“吾家君譬如桂樹生泰山之阿,上有萬仞之高,下有不測之深;上為甘露所霑,下為淵泉所潤。當斯之時,桂樹焉知泰山之高、淵泉之深?不知有功德與無也”,既是兒子對父親的孺慕之情,也是不肯當外人自誇又不願自貶的姿態。當孫輩爭論兩人父親的功德,太丘一句“元方難為兄,季方難為弟”則盡顯家長的大智慧。

4. 荀巨伯拜訪友人,因講究道義而感退胡人軍隊的故事也許虛構或者誇張,但裡面所包含的道義的重要性卻是真實的。或者我們說,信守道義的人未必能逼退敵軍,但在不涉及過多利益的情況下,人們還是願意成全道義,願意守護美好事物的。

5. 管寧與華歆的割席斷義更多是出於彼此追求理念的不同,但不妨礙他們各有各的優秀。尤其華歆與王朗乘船避難一節,“既已納其自託,寧可以急相棄邪?”,華歆之優於王朗明矣。

6. 阮籍不與司馬昭面前臧否人物,嵇康不再王戎面前流露喜慍之色,究竟是兩人處事有城府有溝壑,還是單純只在信任的人面前展露真正情緒呢?不管怎樣,能讓他們信任的人估計也是了了。亂世中明哲保身的生存智慧。

7. 王戎死孝事親、父親任官有美名而拒收喪禮,這樣的品性行為難怪有人質疑其貪財是迫不得已的偽裝色。

8. 顧榮請行炙人嘗烤肉味,後得此人每經危難必相隨。施者為純善之念,受者為知恩之人。

9. 事親的孝順歷來是美德,王長豫恭謹侍奉父母曲盡孝道,王祥臥冰求鯉感懷後母,和嶠生孝、王戎死孝,陳遺為母親蒐集鍋底焦飯而幸得糧食存活,古人認為能孝親方可能忠君,忠孝都是大美德。然而,父母的品德和對子女的關愛也是很重要的吧。若沒有謝安的言行自教兒,沒有陳太丘的家翁智慧,憑什麼兒子一定要尊敬父親,晚輩必須得聽從長輩呢?總之,像我這種從小被嫌棄慣了,沒感受過家庭溫暖的人,是不太可能理解的,估計也很是不符合選擇忠君愛國、賢惠持家人選的標準了。

第一天認真完成,打卡,獎勵自己小魚乾一枚,黃燜雞一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