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宁:深化农业产业革命,推动乡村经济振兴

2018年是脱贫攻坚的关键之年,在脱贫攻坚这场硬仗中,镇宁紧扣农村产业发展“八要素”,推行“五步工作法”,大力推广“企业 合作社 农户”“企业 农户”“合作社 农户”等模式,切实落实农村“三变”改革要求;大力发展山地农业产业,重点推进特色蔬菜种植、生态畜禽养殖、精品水果、食用菌种植、中药材栽种、茶产业等精准扶贫产业,推动农业规模化、品牌化发展,实现农业“接二连三”,一场振兴农村经济的深刻的产业革命正在镇宁这片土地上如火如荼地进行。镇宁牢牢抓住产业发展这个“牛鼻子”,扎实推动农村产业革命,确保全县如期脱贫摘帽。

深化改革 唤醒沉睡资源

扁担山镇成片的茄子

盛夏时节,在镇宁自治县扁担山镇扁担村,黄瓜、辣椒、茄子等蔬菜长势喜人,蔬菜基地机耕道上停放着前来拉货的货车,几十名当地村民正忙着采摘蔬菜,忙碌的他们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一筐筐颜色翠绿、顶花带刺、细长的黄瓜从地里运出,搬到货车上,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扁担山镇地处镇宁自治县西北部,布依族人口占总人口数95%,是典型的少数民族聚居乡镇,长期以来,玉米种植占据了该镇农作物种植面积的大半以上,成为传统农业种植中的主导产业,农民内生发展动力严重不足,制约着扁担山镇的农业经济发展。

2017年4月,镇宁自治县“三权”促“三变”工作推进会召开后,扁担山镇党委、政府立即研究贯彻落实意见,全面开展全镇农村土地确权工作,农民手中的土地确权后,由扁担山镇政府平台公司与村民签订土地流转合同,在全镇范围内统一流转土地20000余亩,采取政企合作的方式,引进社会资本,由企业统一实施蔬菜、苗圃、精品水果等产业规模化种植。

“现在有空就来这里务工,离家近,一天还有80元的收入。”扁担村忙着采摘黄瓜的伍元金告诉记者,他家有老人需要照顾,不能出远门,村里发展产业解决了他们就业的问题,家里有了固定的收入来源。

扁担村蔬菜基地负责人杨秀彪告诉记者:“今年我们发展1000多亩蔬菜,陆续成熟上市,很多客商已经上门拉货,今天要装车10吨黄瓜拉到海口。”

2017年,扁担山镇通过土地流转收入、入股分红、园区务工收入等途径,增收农民工资性收入1100余万元。如何从一个传统种植为主导产业迅速发展成为今天的蔬菜大镇?这主要得益于扁担山通过党建引领,深化农村土地改革,转变土地生产方式,撬动社会资源,引进市场资本,有效激活了生产要素资源,唤醒沉睡的土地资源,为农业产业发展增添了动力。

扁担山镇是镇宁大力促进农村“三权”促“三变”,深化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实现农业产业规模化发展的一个生动典范。伴随着镇宁不断深化改革,越来越多沉睡的土地被唤醒,农业产业规模有了质的飞跃。

扁担山蔬菜丰收

因地制宜 发展特色产业

6月22日,2018镇宁自治县首届蜂糖李文化旅游活动在镇宁六马镇开幕。活动现场,游客除了享受镇宁蜂糖李留于唇齿的甘甜醇香,还欣赏具有浓郁少数民族特色的表演,品尝特色的少数民族美食,同时,体验蜂糖李采摘带来的乐趣。

六马镇蜂糖李文化旅游活动现场

六马镇山高坡陡,田少地多,过去这里的村民是以种植玉米和水稻来谋生,村民日子过得艰难。群众靠什么来发展?靠什么来致富?

近年来,六马镇依托得天独厚的亚热带低热河谷气候条件,大力引领群众发展种植四月李、蜂糖李。截至目前,镇宁蜂糖李、四月李、六月李等李子种植17.32万亩,其中,蜂糖李种植6.6万亩,可采收3.5万亩。

6月中旬镇宁蜂糖李成熟,当地的合作社和种植户每天都会接到很多电话和订单,北京、上海、四川、重庆、贵阳的客商带着大货车、集装车到镇宁自治县六马镇以及周边乡镇收购李子。口感好、品质优的“镇宁蜂糖李”深受大众青睐,也成为当地农户的“致富果”。

除了销售鲜果,六马蜂糖李苗木也走俏市场。6月22日,来自四川省宜宾市长宁县双河镇风洞村的驻村“第一书记”李育川特地赶来学习蜂糖李的栽培技术和进行市场调研。“蜂糖李口感好,受市场青睐,加之双河镇跟六马气候环境相似,年前我们从六马引进苗木栽种,现在双河镇已经发展了约1500亩蜂糖李。”李育川告诉记者。

如今郁郁葱葱的六马山槽,是绵延十几万亩的李子林,小李子成了扶贫大产业。

镇宁充分利用良好的气候和生态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大力发展蔬菜、茶叶、食用菌、中药材、生态家禽“五大产业”和樱桃、火龙果、蜂糖李、百香果、芒果“一县一业”等特色优势产业,把特色产业打造成为贫困地区增收重要渠道。其中以良田镇、简嘎乡为核心区大力发展火龙果产业;以六马镇、良田镇、简嘎乡为核心区大力发展李子产业;以马厂镇、募役镇、江龙镇为核心区大力发展樱桃产业。

良田镇丰收的火龙果

截至目前,镇宁蔬菜种植面积累计达19.18万亩,覆盖建档立卡贫困户12602户51821人;茶叶种植面积达7.12万亩,可采收面积达4.5万亩;生态禽存栏196.94万羽,出栏74.82万羽,禽蛋产量8489吨;生猪存栏11.31万头,出栏7.39万头。

据统计,今年镇宁樱桃新增种植面积0.41万亩,累计面积达5.61万亩;蜂糖李新增种植面积2.1万亩,累计面积达6.6万亩;百香果新增种植面积0.19万亩,累计面积达0.34万亩;火龙果新增种植面积0.3万亩,累计面积达2.28万亩。

马场镇西红柿产业

延伸产业 激活发展动能

走进镇宁丁旗街道办事处郭其村小黄姜种植基地,小黄姜长势喜人,农民正蹲在田地里除草。“今年全村小黄姜种植面积有1000亩,且长势很好,到了秋天定会有个好收成。”陈波作为郭其村村主任,已有10多年的种姜经验。

镇宁拥有良好的土地资源,光照强,非常适合小黄姜生长,小黄姜种植历史悠久。

“小黄姜品质虽好,但一直停留在初级产品,各家各户以在街头‘摆地摊’叫卖为主。”陈波说,每到了秋季小黄姜上市季节,一到赶场天,集市上随处可见挑着生姜叫卖的姜农,一天下来卖一百多斤,除去来回路费,姜农赚不了多少。

农产品受市场的波动很大,镇宁小黄姜也不例外。为解决专业市场引导缺失、品牌效应难以发挥、小黄姜附加值不高的问题,镇宁通过招商引资引进首家台资企业贵州黔棠姜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该公司坐落于镇宁环翠街道工业园区内。

黔棠姜小黄姜加工车间

据了解,贵州黔棠姜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从事生姜系列产品品牌设计、研发、生姜种植加工、销售为一体的成长性企业,总投资2亿元,分两期建设,一期总投资1.2亿元。建成后,预计年加工生姜2万吨、年产值1亿元。项目于2018年1月建成投产,年加工生姜1.2万吨,预计年产值1亿元,缴纳税金300余万元,解决厂区就业200余人。

“去年我们就收购了1万多吨小黄姜,收购支出的资金3000万元左右,收购的小黄姜制作成适应消费者需求的产品,产值至少是原材料的三倍以上。”贵州黔棠姜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古永雄介绍,公司对当地建档立卡的贫困户采取每公斤2.4至3元的保底价收购,让不少贫困户摆脱了让收购者“挑肥拣瘦”的窘境,也避免了小黄姜滞销问题。

“我们的产品供应重庆、四川、武汉等地生姜原材料和内销,部分远销东北、内蒙古等地,甚至远销俄罗斯,在高端商店的货架上已经能看到我们的产品。”古永雄介绍,目前公司已加工生产脱水姜片、姜粉、姜黄素、姜黄粉、姜黄包、姜黄酱油、姜黄手工皂、姜黄酵素、姜黄炖卤包、元气姜黑糖茶、元气姜黄咖啡粉等系列产品,已远销国内外。

小黄姜只是镇宁推进深加工的一个缩影,近年来,镇宁在大力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同时,依托优势产业基地,引进黔棠姜等有实力、有技术、有资金的龙头企业,培育出金瀑、牛来香等一批本土优强龙头企业,积极促进农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延长农产品产业链条,推进农业“接二连三”,大幅提升农产品附加值,确保贫困户利益,推动贫困群众持续稳定增收。

本文来自生意人找机会,创业家系授权发布,略经编辑修改,版权归作者所有,内容仅代表作者独立观点。[ 关注创业家公众号(ID:chuangyejia),读懂中国最赚钱的7000种生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