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自贸区郑州片区空间布局规划公示

记者郑州市规划局了解到,7月19日,《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郑州片区空间布局规划(2017-2035)》开始进行批前公示。

本次规划将自贸区郑州片区的功能定位确定为国际现代化综合交通枢纽、“一带一路”国际物流中心、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基地等,并对金水区块、郑东新区和经开区片区的规划定位进行了明晰。区内规划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支路的四级道路等级体系,融合郑州市路网,规划形成“四横三纵”的快速路网结构和环放结合的“十横三纵+四环+三半环”主干路网结构。

1

郑东新区规划为我省改革开放窗口

规划范围与《国务院关于同意设立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的批复》(国函〔2017〕34号)中郑州片区的四至范围保持一致,包含郑东新区、国家郑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金水区部分区域,总面积约73.17平方公里。本次规划期限为2017—2035年。其中,近期为2017—2025年,远期为2025—2035年。

郑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规划区位于郑州市总规确定的主城区范围内,其中,金水区块所在的老城区是省、市政治、文化中心,传统商业服务中心,中心城区主要的生活居住空间,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核心区;郑东新区为河南省改革开放的窗口,区域性现代服务业中心,金融、会展、文化、高等教育、体育中心及省级行政管理中心;经开区片区为现代制造业基地和外向型经济基地,以汽车及零部件、装备制造、电子信息、铝加工业为主。三个区块的规划定位与自贸区发展要求基本相符。

郑州都市区总体规划(2012-2030),规划在经开区打造汽车与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依托郑东新区CBD和郑州东站商务区,建设郑州都市区现代服务主中心,包括金融服务中心、商务服务中心和商贸中心;经开区与郑州东站之间规划区域级物流中心;金水区建设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包括文化艺术创作基地、文化艺术传播中心等。

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郑州片区产业发展规划,该规划与本次规划同步编制,旨在明确自贸区核心区域、协同实践区域和联动发展区域未来产业的发展思路定位、目标、产业体系、发展路径和重点举措。

其他相关规划:目前规划范围内基本实现了控规全覆盖,也相继开展了城市设计编制工作,规划用地在总体规划基础上结合路网进行适当调整,并对地块开发强度进行合理控制,从而保证本次规划顺利落地实施。

2

亚欧大陆桥通道和京哈京广通道交汇于郑州

郑州片区有哪些现状特征?

郑州作为中原城市群核心城市,区位优势明显,腹地市场广阔,人力资源丰富,文化底蕴厚重,具备良好的条件和巨大潜力建设自贸区。同时,郑州是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主要节点城市,是我国重要综合交通枢纽、商贸物流中心和内陆进出口大市,具有打造内陆开放型经济高地的先天优势。

自贸区范围内可利用土地资源相对集中,未出让用地主要集中在金水区块、郑东区块的北部和东部,以及经开区块的南部,现行规划用地类型多样,能够保障自贸区产业发展。各区块规划定位高端,周边临近龙湖、莲湖、东风渠、潮河等湖泊水系,生态资源丰富,景观环境良好,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推进较快,能够为产业落地实施和配套设施建设提供有力保障。

河南是全国第五经济大省,近几年稳居中西部之首。电子信息、汽车与装备制造为代表的战略支撑产业集群效应正在形成,以郑东新区为带动的金融服务、高端服务功能不断聚集提升;同时经开区国际陆港、EWTO区域等对外开放平台的建设,对构建自贸区也起到了强有力的支撑作用。

郑州地处国家“两横三纵”城镇化战略格局中,亚欧大陆桥通道和京哈京广通道交汇处,是中原城市群核心城市,有利于实现对中部地区的承接和辐射。现代物流中心和现代综合交通枢纽正加速形成,有利于构建高效的交通网络,实现各种资源要素快速集聚。

3

将成为国际现代化综合交通枢纽

根据规划目标和规划策略,此次规划将运用底线思维,合理控制建设,延续城市格局,与土地利用规划相衔接,将生态、安全、城市运行等基础性保障体系作为城市规划底线,结合产业负面清单划定土地混合底线,提出土地开发强度控制策略,守住自贸区发展过程中城市建设的底线。

依托原有城市格局,积极配合自贸区功能,落实自贸区产业,确定空间布局结构,合理安排各项产业用地,助力自贸区产业全面发展。

建立复合弹性的土地使用模式,增强城市活力,增加土地使用效率,保证自贸区持续、健康发展。

此次规划依托区域双枢纽,推进多式联运体系,服务产业发展,实现客货分离。大力发展客运联程运输和货运的多式联运;构建内外高效的现代交通路网体系;推进公共交通建设,支撑自贸区各项要素集聚和产业空间重构;倡导共享共赢,提高区域整体运行效率。

做好自贸区与周边市政体系的衔接;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注重新能源、新技术、新理念的应用与实践,提升城市品质,满足城市高标准的服务需求。

发展目标是结合自贸区创新发展的契机,发挥郑州枢纽优势,将规划区建设为辐射全国、服务“一带一路”、面向国际的现代化综合交通枢纽和物流中心。以自贸区产业发展为动力,结合全球技术创新加速、产业创新重构、业态创新改变的趋势和特点,突破传统二、三产业发展思维,探索二三产转型升级路径,引导区域内经济结构向高精尖方向提升。依托郑东新区、国家郑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金水区三大板块功能特色,将规划区打造为服务中西部联系全球的现代金融中心、现代制造业核心和对外开放窗口。

本次规划将自贸区郑州片区的功能定位确定为:国际现代化综合交通枢纽、“一带一路”国际物流中心、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基地、内陆现代金融中心、中西部对外开放窗口。

4

“七区”“八心”空间格局统领区域产业发展

此次规划形成“一轴串三环,双核带四心,三区共发展”的空间布局结构。

布局方面,本次规划将上位及相关规划中涉及城市“六线”的控制内容作为底线予以刚性控制,禁止占用相关设施用地;在此基础上按照自贸区建设要求,提升各类设施控制标准。

规划范围内建设用地主要包括城市建设用地、区域交通设施用地和特殊用地,面积共计6891.5公顷。其中,城市建设用地面积约6814.98公顷;铁路用地主要为陇海铁路及京广、石武客运专线等,面积约71.67公顷;特殊用地分别位于郑东区块的熊耳河以南、农业南路以西区域和经开区块的经南五辅路以北、经开第三大街以西区域,为军事用地,用地面积约4.85公顷。

规划范围内水域主要包括龙湖、莲湖、蝶湖等人工湖泊和东风渠、七里河、如意河、潮河等,面积约425.77公顷。

本次规划的产业用地包括存量和增量两大类,其中存量产业用地主要为范围内已规划的相关产业用地;增量产业用地为在原有规划基础上新增的产业用地,是为了最大限度增加自贸区产业用地供给,将未出让的居住用地、不符合自贸区产业发展的部分工业用地调整的产业用地。规划产业综合用地866.79公顷,占建设用地面积的比例为12.58%。主要分布在龙湖北部区域、高铁站东南区域、航海路两侧区域以及滨河国际新城区域。

规划以“七区共发展,八心集优势”的空间格局统领区域产业发展。“七区”即科技孵化片区、国际服务片区、金融服务片区、专业服务片区、国际贸易片区、先进制造片区和开放合作片区。“八心”即龙湖国际服务核心、龙湖金融创新核心、CBD金融服务核心、自贸行政服务核心、东站现代商务核心、经开跨境商贸核心、先进制造服务核心、滨河要素市场核心。

5

1小时联系中原城市群城市

2小时联系省内其他主要城市

规划围绕“依托枢纽、提升枢纽”的总体策略,凸显双枢纽作用,带动腹地产业改造升级,引导自贸区空间布局协同发展,构建外部沟通、内部相融的内陆开放经济高地。

立足区域国际陆港和航空港两大枢纽,提高自贸区的枢纽集疏运能力,畅通国际交通物流通道,完善国内陆空集疏网络。依托“米”字型高铁网络和“两横一纵加半环”的城际铁路网络,辅以“两横两纵”的高速公路骨架以及“两横一纵”的国省干道网络,实现1小时联系中原城市群城市,2小时联系省内其他主要城市的交通联系目标。

建立多式联运综合货运枢纽。拓展多式联运通道网络。完善信息服务平台。发展特色多式联运业务。创新联运制度规则。建立健全协调保障机制。

规划形成“四横六纵”轨道交通网络格局,并以环形轻轨系统为补充。路面规划形成“三环+九横四纵”BRT走廊。结合城市功能定位,布局形成门户级、中心级、片区级3个等级的客运枢纽体系。结合区域“十字+环”的铁路货运通道、“环+放射”的高速公路货运通道以及“环+放射”的国省干线货运通道,构建三级物流节点、三级物流通道。实现区内客货分离。

区内规划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支路的四级道路等级体系,融合郑州市路网,规划形成“四横三纵”的快速路网结构和环放结合的“十横三纵+四环+三半环”主干路网结构。

对公交场站划分独立开发、综合开发以及附建式开发三类开发形式,布局15处独立开发场站、6处综合开发场站、7处附建式开发场站。对停车场划分独立开发、结合绿地、广场开发以及附属开发三类开发形式,布局39处独立开发停车场、25处结合绿地广场开发停车场、16处附属开发停车场。

推进新能源公交发展,合理引导小汽车出行,优化出行结构;塑造独具特色的慢行交通环境,依托水系、绿地资源打造休闲慢行空间,倡导绿色出行,强化慢行交通与公共交通的衔接。实现出行向公共交通和慢行交通的转移。引入智能城市理念,构建多元复合的智能交通管理平台,实现交通信息化资源的有效整合。

郑报融媒·郑州晚报记者 王军方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