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出所料,无人货架果然“无人”

自从2016年开始“创新”性的出现“无人货架”这一新型业态以来,受到资本的极力追捧,在去年下半年达到高潮,业内不时传出大笔投融资信息,各路资本一路小跑涌进这个领域,果小美、猩便利等创业玩家大有一举成为独角兽的趋势。据不完全统计,截止至今年3月份,无人货架赛道涌入了超40名选手,整个行业获得了超过20家以上资本的25亿元投资。

彼时,益孚就曾发文表达过看法,无人货架只是一群创业者和投资人的自嗨,这个“行业”根本就不能称之为一个“行业”。

那么,资本疯狂追逐无人货架的逻辑在哪里呢?

1.流量价值

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我国的城镇企业数量为千万级,企业内就业人口超过3亿人,无人货架基于办公室消费场景,获取线下流量并引导至线上,价值不可限量。

2.低成本扩张,快速形成终端规模

无人货架“行业”的规模以“点位”作为衡量规模的重要数字,而获得“点位”的成本似乎并不大,“行业“初期,无人货架入住目标企业办公区基本是零成本,目标企业将无人货架作为员工福利或者对员工提供的一项服务,乐得坐享其成;而单点的货架成本和商品成本看起来也不大,在资本的扶持下,以果小美为例,目前”点位“约10万各,进驻的企业超过8万家,已经覆盖了58座一二线城市;在这些无人货架头部玩家中,猩便利被认为是扩张速度最快的玩家之一,在2017年9月底,猩便利的无人货架点位规模就已突破一万个,整个过程只用了三个月,到2018年1月,猩便利的点位突破了三万个。

经过一年多的疯狂扩张之后,无人货架的运营数据形成了一定规模,无人货架的种种致命软肋开始显现。

1.布点成本急剧上升

“行业”初期,布点的成本只有货架、商品和地推员工的人工成本,随着进入赛道的选手越来越多,对于“点位”的争夺战进入白热化,据一个行业内的认识透露,目前进驻一家企业,需要给入驻企业对接人员提供1000元以上的“红包”,地推销售人员有不同金额的奖励,金额一般在300或500元,而如果进驻一家100人以上的公司的奖金高达1500元,再加上货架成本、商品损耗、电费、运维费用等,每个“点位”的成本笼统算下来要6千元以上;

2.运维成本高昂,运维服务低下

无人货架硬件简单,无需过多维护工作,更多更重要的是货架上的商品维护,需要高频次的整理陈列、补货、监控保质期等,由于货架分布分散,维护人员在工作日内能够维护的货架数量有限,不能及时补货的现象最为普遍;

3.商品不能满足需求

目前大多数无人货架商品提供的多是预包装食品和饮料,并且为了追求收入规模和毛利,大多数商品是进口零食,而对于主要的消费人群,办公室的年轻人来讲,这些产品未必是钢需,同时对于价格的承受能力有限;

4.高损耗率吞噬利润

无人货架平均的商品损耗率为5%,这一数字也成为了业内衡量运营水平的数据之一,而在实体超市中,商品损耗率的及格线为0.3%以下。

一味追求扩张速度,忽视已有点位的后续经营巩固,随着无人货架发展规模扩大,负面新闻的出现也暴露出部分公司前期扩张过快,难以巩固已有市场份额,这都说明各企业还未探索出成熟的运营、盈利模式。

无论是什么最新的商业理念商业模式,其核心必须符合商业的本质,其最终也必将经受市场的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