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两次成为芯片强国的机会,其中联想浪费了一次

说起芯片,最近一定是很多人心中的痛,像中兴这样全球4大通信设备厂商,成立33年,手握专利无数,却因为一块小小的芯片,不得不弯下自己的腰。而让中国人自豪不已的国产手机,却80%多使用的是国外的芯片,想想都是一把辛酸泪。

其实在历史上,中国并不是没有成为芯片强国的机会,甚至有两次较好的机会,只是当时没有好好珍惜,也没有看得长远,所以一步落后,步步落后,越来越难追上了。

当然最受大家关注和为大家所熟悉的那一次,自然就是倪光南院士在联想任总工程师时,提出的技工贸思想,最终被排挤出联想的那一次。

其实从1995年开始,倪光南院士就一直不遗余力的提倡,并四处活动,希望中国能够大力发展自己的CPU,重要的是在当时,中国芯片落后世界并不是太久,那时候追赶起来容易一些。但联想在当时有着自己的考虑,觉得这件事情太难,所以最终的结果就是错过了这么一次机会。

至于另一次机会,则可以追溯到更早的时候,那是在50年代,当初还没有英特尔这家巨头,当时的半导体公司叫做仙童半导体,并且仅仅才刚开始,直到1958年这家半导体公司才有50万美元的销售额和100名员工,但这家公司发展迅速,也让世界发现了半导体的大机会。

而中国也在当时觉得半导体技术是科技发展的大机遇,于是1956年在周总理的亲自领导下,我国制订了十二年科技发展远景规划,在当时半导体技术被列为当时四大科研重点之一,而黄昆、王守武、谢希德都是半导体方面的领军人物,同时1958年我国就成功研制了单晶硅,一切都向着最好的方向发展。

只不过时间不巧,接下来10年的里,由于文革的影响,这些事件都被耽搁了,而像黄昆、王守武、谢希德等科研工作者都成了打击对象,搞半导体研究基本上不太可能了。

而对于仙童半导体而言,也是在60年代末,公司发生了一些危机,所以仙童半导体的创始人走出,其中桑德斯创立了AMD,而诺依斯和摩尔则创立了INTEL(英特尔),可见如果我国要是没有那10年,是足够与与英特尔、AMD同时起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