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公寓里18岁的养老者——患有”自闭症“正值青春盎然的他

在济南的一个养老院中,在18位白发苍苍、行动不便、或偏瘫或长年卧在床上、年龄差不多都在70岁以上的老年人中,有一位小伙子刚来了一个月,18岁的广振,一头短短的黑发,与周围的老年人格格不入,脸上的青春痘表明了他的年纪,正值青春勃发,他却在这里 和这些老人同吃同住。镜头前的他有些拘谨,好奇的看着镜头里映出的自己。

很多时候,他和这里的其他老人一样低着头,沉默不说话,不知道在想些什么,只有别人喊他时才会抬起头来用迷茫的眼神看着你,他是一个孤独症——即是自闭症患者。

正值端午佳节,养老院的老人们正在合力包粽子,作为养老院的一员,他当然也要参与到其中,老人们,亲手教他怎么包粽子,碰到弄不好的他也会焦急的挠着头,无助的坐在那里等待着,等待着别人来帮助他。

他的妈妈说:“把孩子送进养老院纯属意外,经过一个朋友的介绍,当时也没想那么多,孩子这样,就送进去试试看吧。临时住几天,不行的话再接回来,结果这一个月下来很好,他也很喜欢那里,临走时还对我说妈妈拜拜,这表示他喜欢那里了。

一日三餐,他学会了给老人端饭,在老人需要帮忙的时候,他也会主动去帮助那些腿脚不便的老人,他学会了和老人相处,他也变胖了。

他的饭量越来越大,面条两大碗,水饺两大盘,吃过饭后,他大部分时间就静静的坐着,在一个谁也不知道的世界里尽情遨游,日复一日,他的时间仿佛要凝固在这个养老院里,如果足够幸运,他可能会在这里陪着一个又一个老人直到他们终老,风华正茂的他,在一群白发苍苍的老人中是那么显眼。

他,是最年轻的养老者。

自闭症是指合并有认知功能,语言功能及人际社会沟通等方面之特殊病理,以致罹患者之社会生活适应有显著困难之广泛性发展障碍。

自闭又称孤独症,是一种较为严重的发育障碍性疾病,常见于男性患者。自闭症对孩子来说是一种伤害,同时也是对家庭的打击,看着人家的孩子都活泼可爱,但是自己的孩子却沉默不语,甚至不与人交流,这让不少做父母的都很是忧心,自闭症对儿童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目前,对于我们国家而言,患有自闭症的儿童基本在80-120万人左右,占比为0.1%左右,这个比例已经是非常高的了。

自闭症患者长大后可以做什么呢?

进工厂,进工厂做什么呢?杂工,最底层最没出息最没钱的职位,什么事都要做什么人都可以使唤你,而这样一个职位,都要托关系才能进工厂,这不是8.90年代,这是一个用工荒,高薪都招不到普工的年代,要托关系说好话才能争取到,那工资多少?500!一个月500!熬个七八年,才涨到2000!这2000块是一天上12个钟,加班到凌晨得来的。任何一个新人工资都比他们高,但他们能提要求吗?不能,你提要求你滚蛋,一个生活不能自理,在众人眼里是弱智的人(自闭症太需要科普了,很多人的观念是,只要与周围人表现不同就被定义为弱智,连我小时候都被长辈质疑过是不是弱智),能像正常人一样工作已经求之不得了,有人收留已经千恩万谢了,有什么资格要求平等待遇,除非是技术类的岗位,但人家不可能也没耐心教你技术。

像正常人一样上学很难,学校,周遭环境都在阻挠,能熬到小学毕业已经很不错了,这样一个字不认识几个,日常与人相处都有问题的孩子,长大后要何去何从呢?特别在农村,非常现实的问题是,不养闲人。然后到了结婚的年龄了,女的还好说,早早嫁掉做个生育机器,在农村地带怎样都能嫁人的。但男的就不好说了,除非父母有本事有钱可以张罗着娶媳妇,要是父母不作为穷的,那不用讲了,孤苦无依地过一辈子了。而父母如果不在了举目无亲没人照料了,哦,我们常见的拾荒者就是他们的晚年生活。所以很多父母都会想尽办法找媳妇,甚至买,为的就是自己过世了依然有人照料他,不在这个世上被欺负挨饿受冻。

我认识的阿斯伯格患者,他很厉害,坏掉的闹钟,电话风扇....只要经过他手,都能修好,改造过音响DVDMP3....全是无师自通自己钻研的你吩咐一件事,他会很认真去做好。但为什么他的付出只值500块呢?为什么能自学修东西的人,却依然不能跟正常人一样生活享受一样的待遇?像国外一样提供轻松重复的工作,并能发挥他们天赋的工作,国内几时可以有呢?任重而道远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