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 Apollo 3.0 开启自动驾驶“量产”新篇章,它到底更新和开放了什么?

“阿波龙”之后,厂长李彦宏又抛出重磅消息,发布了自主研发的首款云端全功能 AI 芯片“昆仑”,耗时 8 年时间打造,历经 20 多次迭代,实现了算法、软件和硬件的高度协同,除了常用的深度学习算法等云端需求,还可适配自然语言处理、大规模语音识别,大规模推荐等终端场景的具体计算需求。当然,雷锋网新智驾更关心的是,这款芯片也将用在自动驾驶领域,其未来值得期待。

目前,Apollo 平台已经开放了 22W+ 行代码,其托管在 GitHub 上的开放代码数量在一年之内增长了 6 倍;而且,还被超过 10000+ 的开发者推荐使用;目前已经囊括了 116 家生态伙伴,较此前 2.5 版本发布时新增了 16 家,汽车供应商法雷奥进入 Apollo 生态;此外,还有超过 90 项产品合作正在推进中。

Apollo 3.0:新架构、新平台和落地场景

Apollo 3.0 更新的关键词无疑是“量产”,那么,它到底更新并开放了什么?

概括起来就是:1 个新的架构、2 大新平台、4 大落地场景以及诸多技术升级,共同推动限定场景自动驾驶的量产。

新的系统架构

所谓新的架构,就是上图所示的 Apollo 系统架构已经进化到了 3.0 版本,在底层上顶层分别开放了“车辆认证平台”和“量产园区自动驾驶方案”,中间还新增开放了“传感器融合单元”。

2 大新平台则是 Apollo 3.0 更新中非常重要的部分,包括此前的硬件参考平台升级为现在的硬件开发平台;此前的车辆参考平台升级为现在的车辆认证平台。

新的硬件开发平台

在硬件开放平台的更新方面,Apollo 3.0 的传感器单元包含激光雷达、摄像头、毫米波雷达、组合导航系统以及超声波雷达,其计算单元为 IPC 工控机以及类似的计算硬件。同时,Apollo 3.0 为开发者新增了超过 15 项硬件选型,让他们有了更多的选择,比如在激光雷达传感器方面,除了 Velodyne,开发者还可以选用 Innovusion、镭神或者速腾的激光雷达。

当然,这样的硬件平台还会不断进化,发展成智能硬件一体化解决方案,将包含传感器单元、拓展单元和计算单元。其中,传感器单元将朝着多传感器智能融合方向发展;拓展单元将加速计算和提高数据处理能力;而计算单元将朝着车规级方向进化,最终会完全取代工控机。

新的车辆认证平台

Apollo 3.0 将此前的车辆参考平台升级为车辆认证平台,这块将率先和比亚迪进行紧密合作,向自动驾驶开发者开放车辆接口标准,包括功能、性能、安全和能耗指标等,当然线控系统以及车辆系统的指标也在其列。

4 大落地场景的“交钥匙方案”

另外 3 大落地场景则更加聚焦于可量产的园区自动驾驶方案,包括自动泊车、无人作业小车以及自动接驳巴士。

据雷锋网新智驾了解,该款物流小车的底盘曾经是为车和家力推的 SEV 所设计的,车和家也是新石器科技的投资者。

新技术升级

除了以上的大更新,Apollo 3.0 还在自动驾驶的感知、定位、规划、决策以及控制等技术上进行了升级。值得一提的是,在定位方面,Apollo 正与 CIDI(长沙智能汽车研究院)合作开发相对地图,可以和高精地图以及视觉感知进行联动。

另外,Apollo 3.0 在仿真系统方面重点开放了 AR 仿真能力,能做到即拍即仿,不但真实,成本也基本趋近于零。

走到 3.0 的 Apollo 平台,越来越强调量产和落地,也越来越重视与车企之间方面的合作。选择限定场景率先尝试,也许 Apollo 能在其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商业模式,毕竟自动驾驶不应该只是“烧钱的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