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里人和乡下人谁更“愚”?

我抒我读

本期推荐:《乡土中国》

分享者:广州市建设工程安全监督站 陈亮

播出平台:广州新闻电台FM96.2

重温平台:花城FM app

《乡土中国》作者是费孝通,他生于1910年,是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奠基人之一,一生从事社会学和人类学研究工作,留下数百万字的著作,其中《江村经济》被誉为“人类学实地调查和理论工作发展中的一个里程碑”。

《乡土中国》是费孝通在40年代后期,根据在西南联大和云南大学所讲“乡村社会学”一课的内容,应当时《世纪评论》之约,分期连载而成。本书不同于传统的调查报告,而是从具体社会里提炼一些概念,帮助我们去理解具体的中国基层社会。篇幅虽小,但言之有物,书中的“差序格局”、“礼治秩序”等理论影响了几代学者,有着很高的学术价值和社会价值,对中国社会基层治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018年4月,《乡土中国》排名清华大学借阅榜第6位。

主持人

《乡土中国》是怎样打动您的?

陈亮:我认为《乡土中国》中最有意思的是它的核心的观点,说的是中国过去作为一个农耕文明高度发达的社会,其本质是乡土性的。例如,北京的三里屯原为农村,因距离内城三里,所以称“三里屯”,现在已经是北京时尚潮流生活的地标。还有广州的客村,万历年间建村,本义是“客居他乡”,如今已是广州的中心地带,猎德村就更不用说了,地处广州CBD,但村里还保留着划龙舟的习俗。如果我们想知道这类社会变迁的背后有哪些奥秘,不妨捧起这本《乡土中国》一探究竟。其实和我们息息相关。

主持人

您说这本书很有趣,有哪些段落是您觉得特别好看的?

陈亮:最让我印象深刻的一个例子是本书第二篇《文字下乡》中关于城里人和乡下人谁更“愚”的故事。乡下人在马路上听见背后汽车连续按喇叭,慌了手脚,东避西躲,司机拉住刹车,从窗户里探出头,朝着土老头啐了一口“笨蛋”。然后有一次费老带学生下乡,有一位城里小姐来到包谷地,冒充内行说“今年麦子长得这么高”,旁边乡下小朋友虽然没啐她一口,但微微一笑,也不妨译作“笨蛋”。

一个是城里人骂乡下人“笨蛋”,一个是乡下人嘲笑城里人“笨蛋”。我们通常所认为的乡下人“愚”,其实是他们没知识,没文化,没有见过世面,但这不是智力问题。反过来,这里的城里人是因为“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缺乏实际农业生产经验而闹了笑话。马未都在有一期《圆桌派》中谈到一个故事:有个乡下小伙在一家酒店做门童,只要来过的客人,他基本过目不忘,而且对客人的起居习惯和生活细节都能记得一清二楚,比如谁是不喜欢床头柜摆放花瓶的,谁是不喜欢把被子扎进床垫的。每次客人入住,他都能安排得井井有条,也因此取得了客人的信任,几十年过去,酒店所有员工都换了个遍,唯独他无可替代,最后还成了酒店的金字招牌。

主持人

您有切身体会过这种“愚”吗?

陈亮:有啊!特别有趣!上次去尼泊尔徒步就遇到过一个非常机灵的背夫,由于语言不通,我们基本都是打手势或者眼神交流,但他察言观色的能力绝对是一流的,我都怀疑他天生就会某种读心术。当时我和我朋友就有个想法——带他去广州发展,凭他这股机灵劲儿一定能闯出一番天地。

所以城里人和乡下人的“愚”之辩,关键是成长环境和生活经验的不同所带来的,而这并不影响个人智力和能力的发挥,所以乡下人也并不要因为不懂城市规则而自卑,可能城里人还没见过捉蚂蚱呢?见了蟑螂就吓破胆呢?我并不认为二者需要对立,只是觉得城里人应该给那些来自乡下底层的奋斗者多些包容,同时对乡土文化也应该多些了解。当然啦,乡下人来到城市,也应该遵守公共秩序,尽量不要给这个城市添太多麻烦,在贡献勤劳的同时留下一份温存。

主持人

这本书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什么启发吗?

陈亮:主要还是工作上的启发和影响。首先,时刻提醒我要做到廉洁自律,远离不良的“圈子文化”和“裙带关系”。第二,不能以道德代替法律,当今中国正处在一个由礼制社会向法治社会过渡阶段,在我们处理违法违规案件时,不能仅仅依靠道德标准来评价是非功过,而要严格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判罚。第三,还要多做实地调查研究,不要以“文件落实文件”,费老正是做了大量的乡村调研,通过深入基层,调查取证,了解民情,才能对中国基层社会现状有了更深入的思考,为国家和社会提供了诸多良策。在《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中,习总书记扎根陕北农村,与农民同吃同住,充分了解农村现状,体察农民疾苦,所以才不会脱离群众,一直深受人民拥戴。

请扫二维码

加入我们,一起读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