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EEMI:“三币机制=庞氏骗局”?

行业背景




行业痛点:



2、中介平台强势干预,创作原动力不足:


由于平台掌握流量,在内容推荐上占有绝对主导地位,导致分配比例不均衡,压缩创作利润空间。另外,随着个性化、特殊化文化传播的影响,小众审美趋势明显,限制了新内容产生,创作原动力明显不足。


3、劣币驱逐良币,优质内容成本高:


随着自媒体的爆发式增长,虽然在传播方面大幅提高,但在原始信息上很难追溯,加之“标题党”等形式的诞生,网络信息的真实性很难辨别,创作和挖掘优质成本持续上升。

行业发展趋势








主要是基于智能合约形成交易规则,其交易标的是内容作品的未来收益,说直接点,就是投资人投资创作产品的未来,并以此搭建出来的平台。


3、内容社群


其核心就是鼓励内容创作者更多产出优质内容,或者是鼓励用户挖掘优质内容,并以此获得报酬的社交群体,只不过这个报酬是以Token付费的。


总的来说,虽然行业内依旧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从整个趋势上看,行业依旧保持着良好的上升态势。

OK,说完行业的基本概况后,我们再来具体讨论STEEM项目。

其创始人是圈内颇负盛名的BM(DanielLarimer),其先后创建了BTS、Steemit、EOS,主要采用石墨烯区块链底层,极大的提升了区块链公有链的吞吐量和交易性能。

从市值及价格上看,在31个内容板块项目中STEEM市值最高,达到6.12亿美元,在总市场中,市值排名在30位左右。其价格表现发行初期波动幅度不大,2018年年初达到峰值,近期表现出回落调整行情,成交量上多配合行情走势。


STEEM代币体系——STEEM / Steem Power / SteemDollar




从设计上看,Steem设计了一个史无前例的三币机制,分别是STEEM,Steem Power,Steem Dollar,他们有不同的用途,之间还可以互相转化。其中STEEM是三个币的核心,而另外两个则是他的衍生品,STEEM和Steem Dollar可在交易所交易,而Steem Power不行。


三种不同的代币:




也就是说,Steem Power是整个平台的用户最核心需要积累的数值,Steem平台就是归这些人拥有的。另外Steem Power既然是锁仓,当然就是不可以交易,不可以转让的。


3、Steem Dollar,定位则是一种债券。平台很多时候给奖励不发STEEM,而是发Steem Dollar,然后承诺1个SteemDollar永远可以转换为1美金的STEEM。而且Steem Dollar也可以当作用户避险的工具,去市场上把Steem交易成Steem Dollar,就可以获得一种对美元的保值。以后STEEM即使再怎么跌,和我都没关系了。


介绍完三种不同币种,我们再来看看STEEM币的分配机制及增发机制:


分配机制:在STEEM区块链中,每3秒中会生成一个区块,并且释放一定数量的STEEM。其中75%-激励池,15%-SteemPower持有者,10%-见证人,其中见证人也就是比特币中的矿工。

增发机制:



具体意思:从2016年发行开始起,至当年12月,按照年化100%的增发速率,也就是一年增发一倍Steem的速度,一共做了16次硬分叉(硬分叉可以简单理解成系统升级),随后降低到年化9.5%的增发速率,然后不断降低,每年降0.5%,直到降低到0.95%结束,总共时间应该在20年左右。

上面解释这么多,主要是想阐述其运行机制:

1、没人买单的经济


2、人人受益、账单均摊



从这句话可以看出,BM认为,用户创造的整体价值大于单个价值的叠加。具体而言,就是将内容创作与互动关联起来,就会产生价值,尤其是把好的内容挖掘出来被整个平台的人看到,并且通过讨论深化内容思想。


3、自由互动,成本为零

虽然从运行机制上,STEEM已经显示其强大的创新理念。但是,从经济学角度,或者说交易体系中,却又很难解释的通,因为不论是股权(SP或Steem),还是债权(SBD),投资人或者是购买人都是需要有预期回报的,但由于Token没有消耗,加之不断增发,如果投资人被奖励的token增长率并不能超过每年增发比率的话,你手中所持有的STEEM实质上是在贬值的,与投资理念是相背离的。


另外整个交易体系成员构成上看,有投资者,有劳动者,但并没有看到真正的消费者,价值流动并不是完整的。怎么说?



第一,无论是直接还是间接的购买三种代币Steem、SP、或是SBD,都是在直接或间接的投资Steem社区,以期望获得回报,这部分人本质上来讲,

都是投资人,投入资本,期望获得回报。



第三,Witness和其他在此生态里面的服务者,也是付出资源、时间和精力,换取回报,其实也是劳动者


综上来看,核心问题出现了,整个体系中并没有消费者,没有购买服务或产品的人。怎么解释?


1、在STEEM系统中,劳动者获得的奖励以及投资人获得的回报最终都是美元,其来源都是投资人投资的美元流入。但作为劳动者投入更多的是时间、精力和资源,如果想要维持整个生态正常运作,必然需要源源不断的新投资进来才能平衡。


2、从购买意愿上看,虽然购入STEEM可能未必是投资者,也有可能是想获得STEEM社区中相关权利,是个消费行为。但遗憾的是,大多数庞氏骗局也有同样的特征,它一定会用一个消费形式来掩盖其投资的实质,尤其是消费只占有微不足道的一部分,不可能改变其问题的本质。


3、另外,从劳动者贡献对系统的价值来看,毕竟社区中有这么多好的文章,这么多人认可,这就是系统的价值啊。同时购买或持有SP、Steem、SBD的人,就是在为这些产生的内容付费啊。表面上看似乎就是如此,但是根据STEEM白皮书来看,持有SBD的人,是持有债券(convertible note),期待获得利息。而持有SP的人,是类似于持有股权(share),期待获得股权的增值和股息。从本质上看,STEEM、SP、SBD都是投资行为,而不是消费行为。

举个简单例子,就像一家公司通过融资募集了一大笔钱,雇了很多作者专职到公司写文章,而且设计了一个非常精妙的激励机制,写的越好的文章作者得到的奖金越多,而且公司的股票也公开上市了,每个买了公司股票的人都可以来对这些文章进行评价,而且持有股票多的人评价的权重更重,保证了评价的严肃性。

这套机制是如此完美,以至于作者们都全力以赴写出好文章,公司产生了非常多的好文章,社会反响很好,也导致了公司的股票价格不断上涨,公司也通过股票增发很容易不断获得新的融资,来支付雇佣的员工薪酬和奖金。

但是注意,这家公司是没有收入的,并没有用户再为这些文章买单,一个没有营收的公司,即使机制再怎么先进,都改变其必然没落的结果。而STEEM和这家公司唯一的不同,就是在于内容贡献者没有被全职雇佣而已,并没有本质的区别。

当然,分析STEEM更多的是其问题的思考,并不是因为它比别的项目差,尤其是平台设计、内容、流量、市场占有率是有目共睹的,只是因为其上线这么久,但仍有大量项目依旧停留在空气中,让人不经产生疑问而已。


欢迎扫一扫,加入脱壳经济官方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