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警作品」我与派出所这四十年

时光如白驹过隙,改革开放已四十个年头。它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惠及了亿万国人,在这片热土地上,最让我感慨万千的是改革使我从事的公安事业起了质的飞跃,四十年的变化发展,那些岁月中重大的变化历历在目。忆当年,思绪重被拉回到那些火热的青春岁月。

1985年工作照

1984年秋天,我参加干部招考后被分配到坝溜派出所,一个距离墨江县城一百多公里的偏远山乡。到了工作地儿,呈现在我眼前的一间四合院就是我们的办公用房,不到20平米的房间里摆放有两张办公桌,上面挤挤挨挨堆着各类办公用品。办案区和办公区是不分的,碰到专项集中行动,带进来的嫌疑人较多时民警常因做笔录地方狭小而感到苦恼。当时住房条件简陋,没有民警宿舍,派出所的民警只好到乡政府职工宿舍、乡林业站借住,因房屋简陋,遇到恶劣暴风雨天气时“屋外下大雨,屋内下小雨”的情况也时有发生。吃的也很简单,乡上没有集体食堂,我们几人一起动手做饭,肉类食品极少,偶尔得到几张肉票也不一定能买得到肉,经常吃的是现在农村普遍用来喂养家畜的洋瓜、豆角一类的食品。如今,派出所崭新的3层办公用房矗立在街道边,单独的询讯问室、办事窗口、会议室、食堂、民警宿舍等一应俱全,民警工作、生活条件得到了质的飞跃。

1985年处警照片

当时县乡之间除了通关镇外没有通柏油路和水泥路,有的只是凹凸不平的扬灰路。行走在路上,“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是真实写照。当时墨江县公安局只有两三辆吉普车和几辆摩托,接收局里发的工作通知大都通过寄信及全乡共用的一部手摇电话,乡政府直到90年代才有第一辆吉普车。关押嫌疑人时,大都等刑侦大队下来接或送到临近的泗南江乡赶五天一趟的班车。平时下乡办事全靠一双腿,一个公文包(内有一盒印泥,一支笔和谈话笔录纸)就是标配。印象深刻的一次是到与坝溜乡交界的红河州绿春县辖区办案,我们从早上十点左右出发一直走到下午五点,整整走了七个小时。90年代后期,乡政府的那辆吉普车划拨给派出所,从警用吉普车发展到现在各种专业车辆,派出所民警的工作效率和安全系数都得到了有效提升。

1986年度着83式制服思茅公安处培训照片

对比现在数码快照,那时候经常上门帮助群众照身份证,带上相机和胶卷,翻山越岭到村寨,驻扎在村公所,一去就是好几天,现场拍照并填写常住人口登记表,为后来的人口数据库打下坚实的基础。回到所里开始洗照片,有时候药水比例调不对或曝光机调试偏差都很容易出现不合格照片。到了90年代末办公电脑开始出现,随后全体民警开始进行业务培训,从最简单的电脑打字到办公系统的运用,实现了公安内网建设、电子化办公,现在,我们那批平均年龄50多岁的老民警也能较好地掌握电脑应用,办证业务已经相当成熟。

1987年度刑侦业务培训

科技力量的日益发达也改变了传统的警务模式。岁月记载了改革成果,也让我从事的公安工作效率实现了质的飞跃,科技元素的融入让公安的各项工作插上了腾飞的翅膀,从手写询问笔录、逐级见面汇报请示工作到如今电子签章、系统审核的普及,多种大数据平台的整合应用为案件侦破发挥了巨大作用,让以前的很多不可能变为现实。过去辖区发生案件后,通常都采用现场勘测判断并依托大量的走访摸排,不仅耗时耗力还难以获取相关线索。2006年,依托县局“平安城市”视频监控网络平台,派出所辖区的重要位置、重点路段都安装了监控探头,一有警情启动监控,调动警力进行设卡、围追、跟踪、堵截等处置,同时对视频巡逻中发现的可疑车辆,通过登录公安网进行联网查询实时比对,从中发现可疑车辆人员信息,顺藤摸瓜,直至查获犯罪嫌疑人,破解了许多过去难以解决的安全防范工作难题。

1992年坝溜派出所纪念照

沧海桑田,斗转星移,改革开放已经走过了四十个年头,在派出所工作的峥嵘岁月里,我深深感受到了公安工作、百姓生活的巨大改变,是改革让人民生活富裕了,让公安事业突飞猛进了。感谢改革开放给我们带来的实惠和福祉。回顾历史,展望未来,愿我与派出所的明天更加美好!

2000年勘查现场照片

2001年换99式警服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