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这部早期道教经典,看老子是怎么变成太上老君的?

众所周知,道家是我国先秦时期的一个思想流派,而非宗教;老子是道家学说的主要代表人物,而非神祇。那么,道家是怎么变成道教,或者说被道教“利用”的?老子又是怎么演化成大神太上老君的呢?

这些问题太过庞大。让我们从一部早期道教经典——《老子想尔注》,来管窥一斑。

《老子想尔注》是老子《道德经》的注释本,道教早期教派五斗米道的经典。其书早已散失。至清末敦煌莫高窟发现了《老子道经想尔注》残本,据考证为六朝钞本。此残卷在1905年失窃,现收藏于大不列颠博物馆,编号为斯氏(斯坦因)六八二五。

该残卷始自《老子》第三章“不见可欲,使心不乱”,终至第三十章“无欲以静,天地自止(正)”,大致反映了《想尔注》的基本思想内容,是研究早期道教思想的珍贵资料。现通常认为其作者为东汉末年五斗米道的领袖张鲁。

《想尔注》是第一部完全用神学注解老子,使之符合道教宗旨的作品。毕竟《道德经》和宗教教义相差甚远,要将之奉为五斗米道的经典,就必须对其加以改造。而张鲁的改造之法,有两大突出特点:

其一,是用删、增、改字的方法,对《道德经》原文进行一些有意修改,以树立自己的意思。

例如,《道德经》第三章云:“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意思是说,只要人们常常处于不求知、无所欲的状态,那么,即使有卖弄智慧的人,也不能胡作非为了。

《想尔注》则将后一句改成了“使知者不敢不为”,并注曰:“上信道不倦,多知之士,虽有耶心,犹志是非。见上勤勤,亦不敢不为也。”这样,意思就成了:执政者都一心向道,那些智巧之人即使有邪心,也不敢不信道。

再如,《道德经》第七章云:“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意思是说,(圣人把自己置于最后,他反而在前;把自身置之度外,他反而长存。)这不正是由于他无私,反而成全了他的私吗?

《想尔注》则把“私”改成了“尸”,并注曰:“不知长生之道,身皆尸行耳”,“故能成其尸,令为仙士也”。这样就符合了道教宣扬长生、成仙的教义。

其二,是通过注释,望文生义、任意比附、为我所用,最终将哲学著作《道德经》改造成了神学经典。

其最突出的,便是将《道德经》中作为哲学范畴的“道”,人格化、神格化,解释为第一人称的“吾”、“我”,使抽象的“道”具体为有欲有言,有喜怒哀乐,对人有教导、遣使、诫禁、主人生死,赏善惩恶,镇邪制顽的人格神。

《想尔注》将“道”等同于“一”,认为:“一散形为气,聚形为太上老君,常治昆仑。或言虚无,或言自然,或言无名,皆同一耳。今布道诫,教人守诫不违,即为守一矣。不行其诫,即为失一也。”这样,道或一,既是宇宙本源,又是太上老君,哲学家老子就成为了五斗米道所信奉的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