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对话》把脉区块链,有开数字资产交易所的可能性?

这期对话的嘉宾:贵阳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徐昊、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副院长王志勤、区块链产业联盟理事长元道、特普斯科集团主席Don Tapscott、斯坦福大学讲座教授张首晟、迅雷集团首席执行官陈磊、北大光华管理学院金融系主任刘晓蕾。

主持人:区块链是比特币吗?两者之间有什么关系?

徐昊:比特币是区块链技术最成功的应用,这是大家的共识,区块链不等于比特币。我认为区块链本质是去中介化,中心是不可能去掉的,无论在现实当中还是在虚拟世界当中都不可能去掉,如果真的把全世界的节点全部消灭掉,那我认为一定会产生一个超级节点。这在现实当中是不可能的,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区块链因为去中介、建立自证清白的信任机制,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能需要对数据这个词进行重新定义。因为随着人类从信息互联网进入到价值互联网的时候,我们发现一个问题,数据本身并不仅仅是生产资料,其实是在新的互联网技术条件下,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互动,以及相互关系的一个数字化描述,这样一来,它不仅包含着一种生产要素,还包含着生产规则。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区块链的应用应该说无处不在,只是现在因为比特币建立了一种比较好的激励机制,让大家觉得更好玩,它就成为一种游戏了。

Don Tapscott:我们回到1995年,那个时候信息互联网实际上是存在鸿沟的,一开始我们有了电子邮件,之后有了世界性的因特网,而比特币实际上是价值互联网的首个应用。也正是它催生了区块链技术,这些实际上都是平台,我们在平台上可以建立很多的应用,也许是汇款的系统,也许是供应链,也许是提升政务效率的系统,也有可能是解决土地归属权的问题,这个应用也有可能会让更多的人参与到全球经济活动当中来,所以这应该是我们下一代的互联网的平台所在。

主持人:比特币的投资和交易在中国合法吗?

刘晓蕾:目前是不允许做加密数字货币的交易平台,只是不可以做中心化的交易,但是没有禁止普通老百姓买卖比特币。比特币的区块链上交易是点对点的转换,首先目前从技术层面也不太好禁止,另外目前监管层面也并没有这样的一个姿态或者是态度说是不允许,所以应该说是没有。但是我觉得可以提醒大家,对区块链、比特币还不了解的普通老百姓不要跟风炒作,因为它的投资风险还是很大的。

主持人:刚刚热烈讨论让我想起很流行的四句话,刘副总理说的,很通俗,做生意要有本钱,借钱是要还的,投资是要承担风险,做坏事是要付出代价的。特别想问一问刘教授,如果我们把这四句话放在今天区块链讨论现场来理解,当中会有什么样的深刻含义。

刘晓蕾:做坏事要付出代价,我觉得这是一个警醒,对想要不做项目,只是刷ICO想圈老百姓钱的,我们国家的监管态度是比较严格,也是警醒的作用,希望大家不要短期看泡沫,追寻这个泡沫。另外一个角度来讲,现在的币市,或者是大家炒作,加密货币的交易所非常像29年之前没有SEC之前的股票市场,那个时候股票市场跟今天的币市感觉非常像,内幕交易频繁,操纵市场,有很多假公司,就像今天的空气币一样,没有任何市值内容,就在发股票就让大家交易,所以跟今天的币市乱象非常像。正是因为这样的情况,所以后来美国痛下决心进行监管,成立了SEC。对于我们现在的币圈或者是链圈是期待监管,我们希望能够有一个,就像刚刚唐说的,一方面保护老百姓,保护这些韭菜不受到伤害,另外一方面又可以不伤害这些创新,让这些新技术有机会发展,我觉得这样的监管出台是非常有必要,可以说是势在必行的。

主持人:谢谢。节目前面讨论时大家更多看到ICO乱象背后更多值得我们警醒的内容,任何新生事物需要更加客观理性看待它,刚才讨论中大家有一个共识,对于区块链不是一棍子打死,我们需要两面看,看到有乱象,当然也需要挖掘背后的价值。如何来理解它的价值呢?我找到三句很有代表性的话提供给各位做参考。来大家看一看。大屏幕上有这样的三句话,这是人们对于区块链价值的一个理解,第一句话是区块链是互联网的第二个时代。第二句话是区块链价值是互联网的十倍。第三句话是区块链是制造信任的机器。

主持人:为何相信区块链技术就是下一个时代?

Don Tapscott:未来,我们仅用价值互联网就能完成所有的物流运输;区块链技术也将提高我们的视频安全程度;我们可以将数据重新掌握在自己的手中,通过数据规划我们的生活,然后通过数据变现;智能合约也将保护我们的知识产权。价值互联网可以为我们带来繁荣,为社会带来公平正义。

主持人:为何认为区块链的价值高于互联网,是互联网的十倍?

张首晟:人类历史和互联网历史可以用八个字理解: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到了分久必合的时代,网络信息全部散在互联网上面,大家要挖掘信息非常不容易,这时会出现像谷歌和脸书等的平台,它做的唯一的事情就是把我们所有的信息重新组合了一下。互联网时代垄断巨头们重组的就是信息,并不是产生自己的信息,产生的信息完全是我们个人。一旦信息重组,就会出现一个新的垄断巨人,所以就到了分久必合的时代。

现在由于区块链技术产生又到了合久必分时代,又是新的多中心化,新的多中心化之后赋能产生新的价值,这些数据会在我们自己的手上,个人数据产生价值是归自己所有,这是这个时代最最激动人心的时代。

主持人:请谈谈对于“区块链是制造信任的机器”的共鸣。

王志勤:我刚才在讲区块链定义的时候,我就觉得区块链的价值可能很多,其中最有价值是低成本建立信任的机制,现在我们感觉区块链适用范围很广,但是绝不是无所不能的技术。刚才在行业应用,以及触发进行的试点应用里可以看到,像一些公证,比如说毕业证书、文件、病历,这些文件本身当时存在的完整性、真实性认证,还有刚才我也特别听了贵州介绍贵阳建立精准扶贫,实际上我们对扶贫对象本身的身份认证,以及我们精准扶贫的资金怎么样能够精准和被扶贫对象进行衔接,最终实施监管整个资金流的到位程度和实施效果等等。这些案例我们抽取它的特征值,可以看到它有很多的特征是和信任有很大的相关性,而且这个是我们目前来看,在区块链本身非常擅长解决,而且能够低成本解决的一个属性。

主持人:区块链技术的应用场景如何,哪些表现更为强劲?

徐昊:我举一个贵阳案例,现在国家在推动数字经济发展的时候,其实政府一直在担当一个先头部队的角色,这个数据的开放对全社会发展都有极大益处。这个过程中我们发现一个问题,部门与部门数据如何实现共享,共享过程如何被记录,这是困扰很多部门的一个难题。因为按照现行体制和法规的规定,数据谁开放谁负责,这就套上一个紧箍咒,所以在贵阳推动政府数据共享开放过程中我们建立法人基础库,电子证照基础库等等,这个是全国唯一的,我们在其中加了身份链,这个身份链其实就是区块链。我们通过把身份链库变成一个基础库,就是对所有政府部门的数据,我们全部进行了活化目录梳理之后,我们用区块链做了标识,而且在这些数据被产生和共享的过程当中,正如刚才张老师所谈到的,都会被那条时间链条所记录,这样一来我们就很清楚的知道,这条数据是谁的,这条数据被谁用过。这条数据被用过多少次,到这条数据是哪一个部门开放的,包括开放以后是哪些使用者在使用这个数据。所以我讲,它解决了我们推进便民服务过程中,通过让数据多跑腿,群众少跑路过程中困扰我们的很大问题,这也是我们在区块链,政务领域当中应用的一个经验。

主持人:请刘教授谈谈能不能对区块链技术进行监管,监管度如何把握?有些人会担心,之前其他领域不管就乱,一管就死,这样的现象会出现在我们的监管过程当中,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刘晓蕾:我觉得监管也是摸索的过程,不仅中国,包括美国等很多其他西方国家,这是一个新兴事物,如何监管也是一个摸索的过程,但是我觉得总要开始,不是管死不让它搞就好,我们要在开放监管过程中寻求最优的方法。现在我个人观点,监管完全应该考虑我们自己搞一个数字资产的交易所,因为如果数字经济时代,数字资产作为核心资产,数字经济大家都认同,数字资产作为核心资产,我们作为一个大国,无论是争夺资产定价权还是有话语权也好,我觉得去开发一个,或者是我们自己去搞一个自己的数字资产交易所都是非常有必要的,在搞的过程中我们就会摸索出来比较好的监管经验。

主持人:最后有请张教授对放大价值防范风险给我们做一个总结,划一个句号。

张首晟:放大价值我已经提过,区块链是互联网的十倍或者一百倍,监管上能不能提出一个全新的概念,我们所谓的监管就是一个法规,在区块链时代有一个新的概念,就是智能合约,法规就是法规,智能合约本身就是法规,或者程序就是法规。能不能在区块链时代,监管区块链的法规本身就是一个智能合约。智能合约里面包括哪些呢?本来就是数学程序,比如包含人工智能的功能,就能读你的白皮书,看你白皮书是不是抄来了,如果发现全是抄来的白皮书通过人工智能马上就能发现。另外还有一个非常奇妙的数学形式,在座各位真正听说过的非常少,我认为这将会成为整个区块链的核心技术。叫形式证明,区块链上都是一个个智能合约,智能合约和白皮书是不是一样,一般人也不一定看得懂,世界上有多少人可以看是不是跟白皮书一样。就是看你每一步的逻辑是不是跟白皮书讲的一样。白皮书用人工智能来读也变成数学形式,把每个智能合约也变成数学形式,两个比较当中真正做到自动化的监管,这是区块链时代全新的一个想法。

1. 我看很多都有截图那个数字交易所的话,上面我用红色字体标注了,不过也需注意,这只是其中一位嘉宾的个人观点。以目前的大环境来看,短期内放开交易所或郭嘉来开的可能性都不大,如果有,恐怕也得几年后了。

2. 大方向还是无币区块链,很多一看那个区块链的价值是互联网的十倍就振奋了,但要注意讲的仅是区块链。对于数字货币,还是摆不脱监管问题。

本内容由风火轮区块链战略合作伙伴——IDAX交易平台友情赞助。

IDAX.MN,持有蒙古国国会颁发的数字货币交易经营牌照,已上线波场、欧链等优质项目。将于近期陆续推出各项福利糖果开拓市场,敬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