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美期待的“负”作用

前几天,我在观察呼吸,放松一下时,感受到困意袭来,不停的点头,犯瞌睡,后来我索性就想,坐着睡不舒服,不如直接趴在桌子上休息,结果一趴下却睡意全无了,这是为何呢?

坐着瞌睡,是因为坐在座位上,通过观察呼吸,身体,心理,大脑都慢慢放松下来,所以疲倦感涌现,开始打瞌睡。但是趴在桌子上,是心理期待睡觉而产生的行为,这时的大脑会紧张,兴奋,自然就无法实现睡意。

就像一个学生,在平时放松的状态下可以解答诸多难题,一旦到了考场,就丧失了许多灵感和智慧。这是因为多数孩子在考场上,过分在乎考试结果和他人评价,心理产生了束缚感,才导致发挥失常。

之前,一位外地的朋友带着孩子来求助,说孩子语文学的特别好,就是数学不理想,尤其是应用题,就像没有数学思维一样,上次考试我抱着120分的期待,结果她就只有72分的成绩。可是通过仔细观察和沟通,我发现孩子很聪明,数学思维一点都不差,问题关键是谁在和她一起学习?

前两次辅导时,在积极情绪的带动下,孩子可以在半个小时内完成15道题,且准确率高。但是第二天我们一起做题时,孩子就像灵感消失一样,做题途中经常停顿,而且逻辑不清晰。我正在纳闷时,猛然回头看到,孩子的妈妈在后面站着,进行着辅导过程的录制。后来我观察几次,发现只要妈妈在孩子旁边,孩子就一副懵的样子,逻辑不清晰,几乎就是在碰数,而且做题特别急,还特别快,结果漏洞百出。

辅导过程中,我专注于孩子,没有感受到妈妈的影响。但是孩子很在乎妈妈的评价,妈妈一出现,就感受到紧张与压力,直接导致逻辑的混乱和灵感的缺失。妈妈在毫无察觉的情形下用的期待和要求消耗着孩子,成为了孩子心理的枷锁,限制了孩子的思考。

家长的过度完美期待,会直接引发孩子的消极情绪,致使思维滞缓。由此可见,给予孩子充足空间,接纳他的不足,推动他自主探索才是积极的教育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