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东莞机器人要取代工人了,鼓掌!

老家一表弟来电说要离开东莞回老家了,问有点什么生意好做。细问才知道,原来是他们厂上了条机器生产线,他们没事做了,只能遣回老家。

这让我想起很多年前,那一年,我高三毕业,录取通知书还没下来,自我感觉也考得不好,就随学校组织的暑期打工团来到了东莞,体验了一把流水线的生活。我们去到的一家鞋厂,我至今清晰得记得那天我们下车的场景。正值中午吃饭时间,我们经过食堂门口的时候,一眼望过去,全是穿着清一色工服的打工妹,工服有点宽松,我看不出她们的身材。她们或许很久没在工厂内见过穿其它颜色衣服的人出现,而且一来几十个,我看到她们停下手中的正在吃的饭,静静地看着我们走过,有的站着、有的坐着、有的在交头私语...

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很有趣,与其说体验了打工有多么艰辛,不如说体验了人性有多么压抑,工厂是两班倒,机器日夜不停的,每天上班将近12个小时,上厕所要跟组长说的,如果超过5分钟,她会跑到男厕所门口去叫你,当时我觉得挺变态,后来我理解她了,因为你去上厕所,意味的你的工作会堆积在那,而如果时间太长,堆积的工作太多,会导致后面的人都没事做。比如说我当时的工作就是给鞋面刷一层胶,然后丢给下一个工序,熟手完成这一个动作就需2秒钟,也就是说如果我上一趟厕所5分钟,理论上我的桌面可能会堆积150个鞋帮,而前面的人并不会等我,我需要在后面的时间快速处理掉这150个鞋帮,我一天12个小时都在重复这一个动作。我承认,我工作完第一天就快崩溃了,但是我不能当逃兵。

中午休息的时候,会有工友过来找我们这些学生仔聊天,聊天得知她们并不比我们大多少,有的甚至还比我们小。周末开始会有妹子约我们去溜冰,我们发现原来她们并不是那么机械,生活中还是会有爱玩的一面,身材也并不是像个水桶。

为什么开篇要我要引用一个我经历的故事?标题我已经表明了我的观点,如果机器人真能取代工人,请鼓掌!我期待这一天好久了。

人们为了打工赚点钱,压抑着自己的人性,机械地重复某一项目工作,一干就是几年。每次写信给家里,还要说我很好,每次回家都得打扮得光鲜亮丽,行李箱拖着给爸妈爷奶带上的礼物。爸妈逢人便说,这是我女儿给我带的XX礼物,好看吗?他们并不会知道,她女儿的工作并不比囚监好多少。

人们为了打工赚点钱,把儿女放在家里,一年到头也见不着几面,过年回家的时候,把小孩叫到跟前说:叫爸爸。小孩叫了一声爸爸,然后低着头快速地跑开了。

家里一年到头只有老人和小孩,地里的草已经长了一人高了,村里看不下去了,外出打工土地闲置的每亩收荒芜费100元,然而并不能留住年轻的劳动力,守在地里怎么刨也刨不出打工的收益。而城里的人买米却高达十几块钱一公斤。

还有更多更沉重的现象难以陈述,比如丈夫在外,妻子在家带小孩,双方长期分居导致感情破裂;比如机械操作不当,一条手卷进去没有了反被工厂开除,投诉无门;比如受不了长期压抑,跟了姐妹去了夜场工作,反而感觉得到了释放...

不可否认,“东莞制造”制造了许多就业机会;帮助许多人得以跳出大山看到外面的世界;推动了改革开放的进程,打造了一张中国的世界名片。但是如果“制造”能转为“智造”,必须值得鼓掌,短期内一定会有阵痛,就像我那表弟一样,失业了,不知道去干什么了。但是我相信他很快会找到他自己的路,而且一定不是那种被程序设定好的、被前一道工序推着走的路。

或许以后家里的老人和小孩没那么可怜了;或许以后地里能长出更多庄嫁了;或许乡村里的机械声和笑声会更热闹了;或许他们搞出个有机产业园也用上机器人了;或许他们折腾了个农家乐,城里人都跑到乡下去消遣了;又或许他们搞起了电商,能自产自销、自给自足了。至少吧,至少不用几个人去租一间民房,至少可以看着孩子慢慢长大,至少在稻子收完以后,可以晒着太阳,打打麻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