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东大减员50%,出租车变身“便利店”,新经济要拿经销商祭刀?

游走在厂家和零售商夹缝之间的经销商,看来又要为新经济“买单”了。

日前,为了提高京东服务与管理竞争力,京东CEO刘强东在西班牙世界零售大会上宣布:未来在京东员工数量减半,每天只需工作2-3小时,将全面实现“无人公司”,用人工智能(以下简称AI)技术颠覆传统管理与服务方式。

一面是AI“趁火打劫”,另一方面连出租车也开始“跨界”了。据“澎湃新闻”报道,上海部分出租车里开起了便利店,而且实行首单“一分钱”抢购,司机提成15%。

一面是厂家和强势终端双重挤压,另一面AI和网约车又来跨界“打劫”,传统的经销商,还有活路吗?

1

京东减员加出租车卖货

经销商再被“打劫”

在西班牙世界零售大会上,刘强东认为AI将取代人工。他表示:未来京东,百分之百无人化运营,公司将是一家自动化运营的公司;充分利用AI技术可以减少人们的工作时长,未来一天只要工作两、三个小时;京东现有员工16万,按照京东现在的规模,如果用人工智能技术来做的话,大概只需要8万员工就足够了。

看起来,京东只是进行一场技术革新,其实不然。公司无人化运营实施之后,京东的目标是要将减掉50%的员工,这就意味着将有一大波一线员工面临失业,那些贡献一般、价值不高、可替代性强的员工,毫无疑问地被淘汰。很显然,目前主要功能为送货、进店、铺货、收款的经销商,也是属于未来被AI代替的“重点人群”。

AI大举来袭之际,上海出租车又惊现“便利店”。有媒体报道,上海部分出租车前排座椅后放着零食、饮料等,补充货物时会把车开回公司,由供应商统一配给。为了鼓励顾客购买,出租车“便利店”首单只收取0.01元的象征成本。

2

是新零售“抢饭碗”

还是另一场“果小美”

近年来,经销商将被取代呼声一浪高过一浪,从大卖场到电商,都曾被贴上过经销商“终结者”的标签,最新的版本是AI和新零售。

AI能否取代经销商,有20多年经销商经历的郑先生表示,这要一分为二的看。一方面,对于经销商公司后台系统,AI的出现可以减少仓库管理员、配送员、司机等岗位,确实可以起到“减人”作用。甚至今后经销商实行“统仓统配”后,随着智能分拣机、机械手等设备的出现,只会送货、收款的经销商作用将大为下降。

但另一方面,经销商市场开发、推广、客情维护的功能,AI很难取代。特别是现在的市场推广基本上都是“一店一策”,业务人员要根据零售商实际情况,制定计划、达成动销,AI在这一块,很难取代传统的经销商。

上海部分出租车变身零售平台,甚至为了鼓励卖货,司机按照销售额抽成15%,对部分缺乏网络的经销商确实有一定冲击。试想,厂家和品牌商直接对接出租车公司,就能直达消费者了,经销商在分销作用大为下降。但从另一方面看,出租车上卖货也有很大局限性。除开部分饮料和休闲食品,以及有即时消费需求的顾客,愿意在出租车上消费的顾客不多。为了前期引流,出租车“便利店”可能会采取“特价”、或者高额“补贴”,但能否培养起刚性需求有待观察。其涉及到产品破损、丢失、退货、假货等如何解决也需要验证。

市场不乏这种“伪创新”失败的例子。日前有媒体报道,获得过3轮融资的无人货架项目“果小美”,2018年4月起就已在全国范围内下发无人货架停运通知,同时计划裁员2000多人。目前,北京、上海、深圳、杭州等多地业务已停滞,并有多个城市仓库清空。上海出租车变身零售平台结局如何,会不会是又一个“果小美”呢?

3

新零售来袭 经销商路在何方?

不管AI还是出租车“便利店”能否跨界“打劫”,食品经销商应该重视大环境的变化。面对不断涌现的“新生事物”,经销商路在何方呢?

首先,经销商必须要有“与时俱进”的心态。一部分年龄较大、阅历较多的经销商,最容易躺在过去的“功劳簿”上,看不到市场的变化。如果长期“固步自封”,这部分经销商最可能成为淘汰对象。

其次,面对扑面而来的“新零售”,经销商断也不可自乱阵脚。无论是电商、AI、还是互联网+,更多都是一种新思路和新工具,经销商完全可以将其“为我所用”。“如临大敌”或者“弃之如履”,都不是正确的心态。

第三,新工具或者新模式出现后,运用都离不开人。经销商多年积淀的市场运营经验和客情关系,是厂家最为看重的,也是经销商吃饭的“看家本领”。经销商完全可以用现代化的工具对传统商业模式进行升级,提升自己在厂商链条上的重要性。

第四,对于80、90后经销商而言,对互联网和新经济较为熟悉,完全可以抓住新技术带来的市场机遇,实现弯道超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