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名校长”能批量生产吗?

​ 近年来,各地纷纷开设名师工作室,培养名师和名校长,据说各省市、区县“名师、名校长”后备人选动千上万,有关部门曾下文云:通过"名师班"学习培养,可以培养大批“名师名校长”,对此,我不禁疑案丛生,"名师名校长”能批量生产吗?

​ 前不久,我去外地开会,碰到某知名教育专家,,聊起此事,他也疑惑不解,说国内外教育史上从未出现过如此培养“名师、名校长”的。他揶揄着说,也许是个探索吧。

​ 笔者认为,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许多教育行政部门把一部分在教育实践中工作有成效的中青年教师、校长选拔出来,集中予以培训学习,请专家为他们上课,使他们能够更多、更集中地学习相关的教育理论和先进的教育经验,还组织他们进行参观考察,拓宽视野,增长见识,这些都是无可厚非的,但是,通过这种“企业生产流水线”式培养“名师、名校长”,是否真有效果,笔者就感到有点疑惑了。

笔者认为,教育是一件非常复杂的、实践性相当强的事业。做一名合格的教师、校长尚且如此,要成为“名校长、名师”更应如此。靠集中培训,靠集中学习理论和传授先进的教育理论,能够拓宽思路,提高教育素养,但要真正成为“名师、名校长”,是要经过自己长时间的不断摸索实践,又在实践中取得优秀成果,并且能够得到社会公认的人。这种过程是漫长的,没有几十年磨一剑的精神,想通过二、三年的培训,就成为“名师、名校长”,那是不可能的。

从历史角度看,,我国历史上的名师、名校长无不经过较长时期的教育实践磨砺,作出了非凡的成绩,才成为社会公认的“名师、名校长”的。

从现实看,也许我孤陋寡闻,我还没有听到有一个师范大学教育管理系毕业的大学生,甚至是硕士、博士研究生一毕业就成为“名师、名校长”的。原因在于因为他们仅有教育理论而没有长时间的艰苦实践。


​ 因此,笔者认为,脚踏实地干事比标新立异更难能可贵。为加速优秀教师、优秀校长成长,我们可以创设各种条件,搭建各种舞台,但忌用“名师、名校长”这种带有很高荣誉性的称号来直接命名,可以冠以“教师研修班”“校长研修班”等名称更为妥切,但希望通过速成的方式来培养名师名校长是不可能的。

我的观点是否正确,还要经受实践的检验,但愿我的想法是肤浅的。(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