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航“世纪备降”之后,人们为什么要提到《萨利机长》?|沸腾

文 | 熊志

5月14日早上7点左右,四川航空3U8633重庆至拉萨航班在飞行途中,驾驶舱右座前风挡玻璃破裂脱落,机组实施紧急下降,安全备降成都双流机场,所有乘客平安落地。

14日上午9点,四川航空官方微博,作了简短的披露。不到一百字的通报,将此次备降解释为“因机械故障备降成都”,“旅客已有序下机休息”。

针对这一事件,中国民航局在今日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进行了通报说明,表示已成立“5.14”事件调查组,于当日赶赴成都,会同民航西南地区管理局开展调查工作。同时,民航局已向法国航空事故调查局(BEA)和空客公司发出通知。法方将派出专业技术人员来华参与事件的调查工作。民航局相关负责人还表示,脱落的右侧风挡玻璃为该机原装件,投入运营至事发前,未有任何故障记录,也未进行过任何维修和更换工作。

━━━━

在为机组鼓掌之外,也该追问真相

随着相关照片的曝光,以及接受采访的机长对操作场景的还原,人们才意识到,的确是“消息通报越短,事件重要性越大”——

驾驶舱瞬间失压,气温降到零下40度,大量机载自动化设备失灵,副驾驶半个身子被“吸”了出去。

每个惊魂细节,都意味着这是一次足以载入航空史的奇迹,机长也当之无愧,配得上“英雄”二字。

不少业内人士,对风挡玻璃破裂脱落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大多直指机务维修不当。但具体原因仍然需要调查,也不宜妄自揣测。

在被惊魂细节和英雄意志感动,冷静下来,克制地追问真相的声音,值得注意。川航在今天凌晨3点发布的回应,除了致歉之外,更多是感谢各界支持,并没有谈及事故的发生原因。

▲机组人员制服被狂风撕裂。

那么在为机组鼓掌之外,公众到底该不该追问真相?如果回顾以往的一些事故,要避免坏事当喜事办的道德滑坡,答案则不言而喻。

━━━━

《萨利机长》怎样调查 备降真相

电影更多是还原国家运输安全委员会与萨利机长之间,围绕备降之外是否有其他选择的博弈。

▲萨利机长通知乘客备降

无情的调查委员会,没有给英雄任何面子。一方面是出于职责,另一方面,也是囿于媒体的监督,所以调查委员会的成员说,“他们在盯着我们,不能让媒体抓住把柄”。

委员会只想搞清楚一个问题,在飞鸟撞击导致双引擎失灵的前提下,为什么萨利机长没有选择返回北卡罗来纳州备降,而是选择危险性最高的哈德逊河水面备降。

为了搞清真相,委员会咨询了鸟类专家、乘务人员、航空工程师,并且通过计算机模拟了数十次安全备降在陆地的可能性。所有的专业调查,最后都化作听证会上的唇枪舌剑。

这种近乎刁难般的审问,甚至会让观影者感到不快——为什么英雄要承受如此责难?而被审问的萨利机长,更是发出哀叹:过去几十年接送上百万乘客,最后却为了208秒被判决。

萨利机长没有被问倒,他依赖多年飞行经验做出的应急反应,被证明是最安全的方式。调查委员会的严谨,反倒是让萨利机长的英雄底色,多了些分量。此外,听证会上严格的审问和回答,也让人反思,传统的条条框框应急手册和计算机模拟,是否忽视了“人的因素”。

电影夸大了委员会与机长的对立,以此来凸显质疑和追问的重要性。不过在各司其职的冷酷背后,事件的真实调查体现了对任何一起航空事故严肃负责的精神。

━━━━

人们需要英雄,也需要事故真相

正是来自业内,严谨的调查程序,才让航空安全避免落入海恩法则所描述的困境。

在这种事件当中,人们当然需要能够挽救局面的英雄,当然也需要真相。因为,事故的真相才真正连接着航空安全,才会吸取教训,让更多的乘客免于险境。

来自媒体和民众的质疑声音,有业内人士指责不专业,不过对于航空安全这种专业门槛极高的领域而言,信息的壁垒,意味着对真相的需求,显得越是必要。

目前,川航、中国民航局以及中国航西南地区管理局等多方已展开调查,空客公司也派了专门的团队提供支持,这些都是感动之后该有的步骤。

事件发生之后,川航公开道歉,表达也算克制,但不少舆论已经开始自动加戏,大有把坏事当喜事办的态势。这种氛围才是令人感到担心的。

此时,公众频频以《萨利机长》说事,其实并不是要否定英雄的价值,而是希望有关方面能够拿出科学、严谨的态度,来对待这一事故。这才是真正的为乘客生命和航空安全负责。

毕竟,航空安全没有试错余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