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影节一票难求的《昼颜》,真上映了咋这么惨?

作者|张家欣

相较于在去年上海国际电影节被争相报道的火热,电影版《昼颜》本月在国内的正式上映,堪称悄无声息。

在《复联3》和《超时空同居》的夹击下,5月18日上映的《昼颜》,首日票房246万。截止到今天(5月24日),上映整整一周,票房刚过1000万。

犹记去年,硬糖君在上海参加第20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帝都小伙伴发来的信息多半在问:有没有看《昼颜》?有没有见到上户彩?

由同名大热不伦题材日剧衍生的电影版《昼颜》,几乎成为整个上影节最吸睛的作品。近5000张影票,开票30秒便被一抢而光,刷新了电影节单片最快售罄纪录。影片开映前,排队入场的队伍长达124米,实力刷出了开幕电影的存在感。

《昼颜》主创在上海电影节

然而,日本作品似乎总是这样,高企的网络热度和口碑,无法有效转化为现实成绩。引进不止,扑街不息,“凉凉”是日本现实题材电影在中国票房市场的主旋律。

剧版的《昼颜》有个副标题:“工作日下午3点的恋人们”。“昼颜”这种午后绽放的花,被用来比喻利用下午仅存自由时间出轨的人妻。但这下午3点以后绽放的花,在国内似乎只能盛开在电影节。在豆瓣、在知乎、在电影节,日本作品和日本艺人,待遇总是很好的。但到了票房、点击量、现场演出,就全然不是那么回事了。

虽然仆街已是常态,但把《昼颜》放在国内电影市场新形势、观众的新审美下看,也并非没有深入研究的价值。起码我们知道了:现阶段中国主流观影群体的心理共鸣是“前任”,而非“出轨”。这也算是我们社会主义正力量的一种吧?

正能量“昼颜”

2014年,剧版《昼颜》播出。颠覆性的剧情和三观,似是而非却莫名洗脑的台词,让“单身狗看了想出轨”的“好评”和洗白小三的争议互相纠缠,迅速引爆社交网络。《昼颜》成为新一代网红日剧的开山鼻祖。

3年后归来的《昼颜》电影版,衔接的也是剧版3年后的故事。只可惜,在国内的正式上映整整晚了一年。

离婚后恢复单身的纱和,隐居在海滨小镇,与出轨对象北野早已约定了“永不相见”。然而随着北野到小镇讲学,两人禁断的旧情复燃。激情过后矛盾随之而来,北野的妻子与纱和打工地老板的插入,也让事情更加纠结。

比起剧版的“让人想出轨”,电影版给了小三一个不那么善意的结局。在北野夫妻与纱和对峙的场面中,北野竟下意识地一把将纱和推倒撞墙。三观正到堪比街道主任:你看,就算小三毫无婊气,惹人怜爱,最后还是会被男人推到一边。

起初,网友还惊讶于这部电影也能过审。现在明白了,如此的正能量,堪称宣传典范啊!不知是不是日本方面也觉得剧版有教唆出轨的嫌疑。事实确实是,《昼颜》之后,不伦题材日剧大爆发,人们的婚姻观也很难说不受到一丝冲击。

影版《昼颜》是由中影集团引进发行的,想来对其三观和过审问题早已胸有成竹,而从去年上影节的情况来看,该片确实潜力巨大。5000张电影票在30秒被抢光,60元一张的主演见面会门票被炒到了2000元。

但片方和发行方可能忽略了:从电影节到电影院,本就是两个中国电影市场。

错位的市场

出轨、情感、家庭和爱情的挣扎、对枯燥日常的叛逆,乍一看,《昼颜》其实是蛮符合小镇青年口味的。根据猫眼的《昼颜》用户画像,二、三、四线城市受众占比超过85%,本科以下学历占了73.8%。

有趣的是,这一数据与票房丰收的《后来的我们》和《超时空同居》是基本重合的。将三者放到一起对比,除了票房,无论是性别还是年龄,都保持了高度的一致性。这就说明,把两部国产片推上票房高位的受众,就是《昼颜》的潜在受众。

市场潜力是有的,却没有激发出来,也找不到突破口,它赶上了国内爱情片复苏的好时候,却动弹不得,《昼颜》其实挺“冤”的。它的题材,在宣发上相当难把握,弄不好就会被扣上三观不正、教唆出轨、洗白小三的帽子。尤其现在监管收紧的大形势下,人人谨言慎行,片商当然不会为区区一部批片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但是人们爱《昼颜》,爱的就是它的“三观不正”啊。《昼颜》的豆瓣评分从剧版的8.6跌到了影版的6.4。其中一条热评是这样说的:“失望……硬要给观众输出不伦会遭报应的价值观的话还不如不要拍了。”当然,硬糖君绝不是说鼓励出轨,而是人们对不同作品有不同的情感需求。

抢票观看的,是一线城市的电影节受众;而当其走向市场,以小镇青年为目标用户时,《昼颜》没有竞争力。泱泱中华,大城小镇,终归是有“前任”的人多,“出轨”的人少。而习惯了国产式强煽情的小镇青年,日本人含蓄纠结的千回百转,还真戳不中他们的点。

一年的时差

而更实际的问题还是,日本电影在线上太火了,而其线下引进的速度又太慢了。《昼颜》影版早在去年6月就已经在日本本土上映,7月在上影节亮相。将近一年过去,新鲜的资源早已在网盘“全网首播”了。

但日本电影爱好者,普遍早在第一时间抢先观看,如果内容又不是太优秀,小屏看看也就够了。

以《昼颜》来说,要打“欠一张电影票”的情怀牌明显积淀不够,也没有动漫IP的多年耕耘,营销更比不上《你的名字》那样有壁纸刷屏、新海诚来华等。新海诚主打画面的风格能激发大屏幕观赏的需求,《昼颜》有什么呢?

现在的情况是,《昼颜》的原生受众批评其对道德训诫妥协、锋芒尽失;而主流观影群体对该题材本就兴趣缺缺,典型的日式压抑与爆发,无法引起中国观众的共鸣。国内开始流行情感片了,但“昼颜”式的情感,显然还过于“前卫”。

而在上户彩和新垣结衣相继铩羽而归后,能拯救日本电影在华票房的,莫非就剩石原里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