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皇帝自認為一生中最大的敗筆,到死時都不甘心

康熙皇帝自認為一生中最大的敗筆,到死時都不甘心

康熙可謂是歷史上的千古一帝,可作為“康乾盛世”的開創者,其功勞毫不遜色於唐宗宋祖,可讓康熙痛恨一輩子的事情,以至於至死都不能瞑目的事情就是立皇太子的問題——而胤礽,就是這個大清朝300多年來唯一所立過的一位皇太子,造就了康熙這這一生中最大的敗筆。

康熙皇帝自認為一生中最大的敗筆,到死時都不甘心

康熙十三年(1674),胤礽在三藩之亂的背景下出生,而兒子的出生,總算讓百忙之中的康熙多了一絲喜悅。然而沒過多久,康熙卻向滿朝的文武宣佈立年僅一歲的胤礽為皇太子,消息一出,滿朝譁然,八旗大臣由為反對,這是因為清朝是實行的是努爾哈赤所定的汗位繼承製度(皇帝死後,是由眾貝勒們則賢選擇立嗣,不一定非得是皇帝的兒子,皇太極、順治、康熙都是這麼選出來的)而康熙如此英明之人竟不顧祖宗宗法,立嫡子為嗣,當然不是因為一時上頭。這是因為當時的康熙倉促撤藩,至使三藩叛亂,康熙帝由於前期準備不足,三藩一度危機了清朝的半壁江山,康熙帝這段時間恨不得御駕親征,而這時他很需要一位繼承人來表明他與吳三桂對抗到底的決心,而仿照前朝立皇太子,能增加漢族的認同感,以便於天下百姓能認同清朝。再有一個就是胤礽的母親赫舍里氏,康熙與赫舍里氏雖然是一樁政治聯姻,但康熙與赫舍里氏的感情是很深的,赫舍里氏在生下胤礽之後就因大出血死亡,康熙對赫舍里氏的感情難以忘懷。所以康熙力排眾議,立胤礽為帝,由次開始了康熙對胤礽長達四十年的“溺愛”。

康熙皇帝自認為一生中最大的敗筆,到死時都不甘心

為了將胤礽培養成一位合格的儲君,康熙帝在胤礽六歲的時候就陪他讀書,還破例將他帶在身邊撫養,每天手把手的教他讀書,儘管這是在三藩之亂時期。因此,胤礽小小年紀就通曉滿漢兩文,熟背四書。弓馬嫻熟,可謂能文能武。在所有人看來,這無疑是一個十全十美的皇太子。除此之外,康熙還打破自古儲君不幹政的規矩,讓太子廣收門客,結交天下士紳,讓太子聲名遠揚。還讓太子享受與皇帝地位同等的冠服(皇帝穿的衣服)。此外還宣佈,在中秋、元旦等傳統節日裡百官要對太子胤礽二叩六拜的禮節,還要避太子名諱。正是在康熙的如此縱容之下,胤礽在外打死搜刮民脂民膏,在內奢侈腐敗,東宮裡的規格花銷竟比皇宮還高。胤礽脾氣暴躁,稍有不順就毆打侍從。不僅毆打侍從,就連自己的老師,王公大臣都不放過,絲毫不把他們放在眼裡。胤礽還淫亂後宮,和康熙的愛妃鄭春華胡搞,私生活糜爛,還將民間的女子詔入宮中,供他淫樂。

康熙皇帝自認為一生中最大的敗筆,到死時都不甘心

如此的溺愛和逾越禮制,康熙把胤礽培養成了一個表面上彬彬有禮,實則背地裡荒淫無度的變態,而胤礽如此的無禮,康熙也是知道的,康熙不僅沒有批評教導他,還助長他的氣焰。他認為自己兒子不聽話,不是因為自己兒子的品德有問題,而是因為胤礽身邊的人造成的,為此他還將,胤礽身邊的侍從換了一批又一批,沒當胤礽犯錯時,他總是以胤礽學習好,能文能武來安慰自己。而胤礽不僅沒走收斂,反而變本加厲,康熙帝生病時,胤礽不僅面無哀悼之色,反而談笑風生,這讓尊崇儒家孝道德康熙很是寒心,胤礽還結黨營私,形成太子黨,在朝堂之上形成一股勢力。

康熙皇帝自認為一生中最大的敗筆,到死時都不甘心

由於康熙讓他參與政事,這讓胤礽有了權利的慾望,甚至有了當皇帝的想法,他反感康熙在位四十多年,每當康熙病重之時,他不僅不關心康熙病情,還盼望著康熙早日歸天,他好登基。而康熙知道這些事以後,氣憤交加,一怒之下廢了胤礽的太子之位,將他關了起來。可是沒過多久,康熙就又後悔了,一方面因為他夢見他祖母孝莊太皇太后和皇后赫舍里氏,還有就是其他皇子也是為了皇儲爭的你死我活所以才將胤礽又接了回來,重新新立為皇太子,而胤礽重新立為皇子之後,居然與自己索爾圖謀劃篡位,說什麼“啟有四十年太子之理”於是康熙再次廢黜太子,但給出的原因是“太子瘋癲,不適立儲”,其實滿朝文武都知道是胤礽反叛原因。從此,康熙對立嗣的事再也不提,文武百官有提及此事時,他都回而避之。就這樣,康熙皇帝帶著最後的遺憾走完了他這輝煌的一生,他至死都沒能解決困擾了他一生的立嗣之爭,他的兒子們在他死後就刀兵相見。而經歷了兩立兩廢的胤礽最後也在幽禁下死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