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这么下去,电影海报要比电影更好看了

不能去电影院的日子里,大家一边靠着电影电视行业的库存度日,一边看着那些改档电影的全新海报望梅止渴。

《花木兰》改档至7月;

《神奇女侠2》改档至8月;

再这么下去,电影海报要比电影更好看了

《黑寡妇》和《007:无暇赴死》不约而同地改档到11月。

再这么下去,电影海报要比电影更好看了

这些电影海报上那些确切、笃定的日期,像是一种来自未来的承诺和邀请,让我们相信,我们的世界即将恢复正常,它们就在未来耐心等待着。

我们总是从海报开始认识一部电影。

它们是电影给所有观众寄去的邀请函,通常情况下,只要你喜欢这张邀请函,大概率也会喜欢这部电影。

因此,如何把电影海报这张邀请函做好,如何让它能够吸引到更多的观众,也就成为一门高深的学问。

年初,我们分享过影评人大奇特执笔的“2019,那些最值得记住的华语电影海报”。

文章中列出的Top9中,有两张海报来自一家刚刚成立不到两年的电影海报设计公司,浅葱文化

最近,浅葱文化为电影《马赛克少女》设计的海报获得了A'设计大奖赛(A' Design Award)图形与视觉传达类竞赛单元的银奖

A'设计大奖赛是是全球领先的国际年度设计比赛,已经连续举办了十一年。作为国际赛事,A'设计大奖赛已经被国际平面设计协会联合会ICOGRADA、欧洲设计协会 BEDA认可。同时,它也是ICSID(国际工业设计协会), ICOGRADA (国际平面设计协会)& ADI(意大利工业设计协会) 的成员组织。

大赛每年评选从设计到建筑各个领域优秀的设计作品,大赛设有铂金奖、金奖、银奖、铜奖和铁奖等奖项,每个奖项下面细分了不同的设计类别,如工业设计、平面设计、空间设计、家居设计等等。

再这么下去,电影海报要比电影更好看了

《马赛克少女》海报获得A'设计大奖赛图形与视觉传达类竞赛单元的银奖

借此机会,我们也和《马赛克少女》海报的设计师、浅葱文化的创始人孙晓萌聊了聊,听她跟细细介绍了关于电影海报设计的那些事儿。

上世纪末本世纪初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大家对于国产电影海报的认知就是剧照+片名,再不就是演员大头照拼贴组合+片名。

再这么下去,电影海报要比电影更好看了

《英雄》大陆版正式海报,扑面而来的时代气息

这类海报的强项是简单直给,关键信息一目了然;短板则是容易千篇一律,让人审美疲劳。

但在2000年左右,国产故事片年产量还不到100部,内地年度总票房还不到10亿人民币的时候,对作为电影宣发环节之一的海报设计吹毛求疵,实在也是强人所难。

2010年开始,随着内地影市突破百亿人民币,整个电影行业的上中下游终于迈步跨入新天地。

电影海报制作也不例外。

关于内地电影海报物料,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差不多2012开始,国产电影在剧照上贴上片名、上映日期成为一种普遍现象——这显然是让作为普通物料的剧照承担了一部分电影海报的功能。

这一年,国产故事片年产量已经超过600部。

再这么下去,电影海报要比电影更好看了

2012年公映的电影《太极》剧照,电影剧照里贴上片名和影片上映日期,是内地电影的独有操作

2018年成立的浅葱文化就是在这一浪潮中脱颖而出的后起之秀。

浅葱团队组建不到两年,已经先后参与了五十多部电影、电视的海报设计项目,发布了近百张设计作品。

这其中有前面提到的《受益人》《东北虎》《马赛克少女》的海报,也有金马奖最佳影片《大象席地而坐》的海报,还有未上映的《春潮》《冬去冬又来》《抵达之谜》等电影的海报。

再这么下去,电影海报要比电影更好看了

浅葱文化海报设计作品之《大象席地而坐》海报

引进片《调音师》《战斗民族养成记》《帝企鹅日记2》的中文版海报也由浅葱团队完成。

再这么下去,电影海报要比电影更好看了


再这么下去,电影海报要比电影更好看了

浅葱文化海报设计作品之《调音师》海报(上图)&《帝企鹅日记2》海报(下图)

我们和浅葱文化创始人孙晓萌的对话,就从他们为还未公映的《东北虎》设计的那张海报开始。

这张海报是《东北虎》的杀青海报,也就是说,设计师在设计这款海报时,并没有看过电影全片或者粗剪版本。

按照孙晓萌的介绍,他们在接到项目,开始创作、执行前,一般会先看电影的成片或者粗剪。如果连粗剪都没有,通常就只能先看剧本,通过剧本去想象电影。

他们更需要跟导演、制片、宣发等片方团队沟通,先了解他们的想法,再综合各方的意见、需求,进行创作。

再这么下去,电影海报要比电影更好看了

电影《春潮》莫迪里阿尼风格的海报也由浅葱文化团队创作

在我们看来,设计师看不到成片,只能靠剧本去想象电影,然后创作出电影海报就够难的了。

更难的时候则是,他们连剧本都看不到,“拿到手的资料只有一段文字概况”,但却要根据一段文字去完成一张海报。

这样的海报,就是业内所谓的概念海报。

再这么下去,电影海报要比电影更好看了

浅葱文化海报设计作品之电视剧《扫黑》概念海报

概念海报往往在影视项目筹备期推出。很多情况下,除了故事概念,设计师几乎得不到其他素材,而这种时候,他能依赖的除了他的经验,就是他的想象了。

不过对孙晓萌而言,诸如概念海报之类的创作虽然有难度,但却是“一种充满乐趣的挑战……做起来非常有意思,可供发挥的方向也比较多元。”

众所周知,设计师是著名的乙方工种。在海报设计师创作的海报被观众看到前,他们首先要过的就是甲方——电影片方——这一关。

再这么下去,电影海报要比电影更好看了

浅葱文化海报设计作品之《刺客与明信片》海报

甲方们的要求说简单也简单,用孙晓萌的话说,“所有片方都希望海报看起来既美观,又符合商业宣传的硬性标准。”

但这要达成这样的要求却并不简单。

在浅葱文化接触的项目中,一张海报从大的变动到细微调整,修改十几甚至几十次都是家常便饭。在海报制作的不同阶段,他们还要不断与片方进行一轮又一轮的沟通。

这个工作量,可想而知。

一般而言,电影海报的制作周期是两到三个月。相比于电影制作周期而言,这个时间是是十分有限的。有些紧急或者是临时救场的情况下,浅葱团队还有过从创意到给出终稿,前后用了不到三天的经历。

再这么下去,电影海报要比电影更好看了

浅葱文化海报设计作品之《抵达之谜》海报

仅就一般情况来说,海报设计师也要在两三个月里,从零开始了解一部电影,然后提炼出电影的各种要素,最终完成一张符合电影本身特质以及商业宣传要求的海报。

浅葱文化的工作习惯是,在项目不重叠的情况下,整个团队成员会共同参与到同一个项目的工作中。

浅葱文化的团队工作模式,则是让这群热爱电影、艺术的团队成员在不断的沟通探讨中,去尽量表达每个人的想法和主观感受,“争执和碰撞时有发生,但团队都是希望要制作出最理想的画面,所以这样的矛盾和争执是必要的。”

再这么下去,电影海报要比电影更好看了

浅葱文化海报设计作品之《受益人》海报

具体到个人来说,灵感与想法有时是灵光乍现,有时则需要酝酿很久。“当然这基于一个设计师的经历,读过的书,聊过的天,看过的东西,经历的事,爱过的人。设计师都有自己的世界观和哲学观,无论是理性思考还是感性体会,内在积累始终是一个设计师的最基本修养。”

而当团队成员中表达了各自的想法、观点,甚至不同的想法之间产生碰撞时,他们还得要非常理性地去接受不同意见。

浅葱文化的联合创始人房千里就常常担任团队中那个说出不同意见的角色。

孙晓萌认为,成熟的设计灵感来自于对自我意识的调控约束,更高层次的创作自由也同样来源于此。”房千里先生的不同意见恰恰是这种约束的关键……在这样一个年轻团队中,他是让我们学会趋于理性和成熟的前辈。”

也许正是这样的工作模式使得浅葱文化能够源源不断地创作出令人耳目一新的作品。

再这么下去,电影海报要比电影更好看了

浅葱文化海报设计作品之《冬去冬又来》海报

另一方面,浅葱文化在创作上的成功,或许也来自于他们对于甲方的“高要求”——要求甲方对他们保持全然信任。

孙晓萌直言不讳地告诉我们,在她看来,完成一张出色海报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片方要给予创作者全部的信任,“(片方)给予足够的信任,设计团队才能够发挥自身的最大优势。”

实际状况中,有片方在与他们合作的过程中越过合理沟通的界限,介入操控。而这样的行为非但没有让海报越来越好,反而会让海报创作方向越来越模糊。

根据孙晓萌以往的经验来看,这样甲方过度介入的操作最终的呈现往往不尽如人意,“即便片方可能满意了,但我们自己这一关就过不去。这是件让人非常难受的事情,因为你知道,这张海报其实可以会更好。”

再这么下去,电影海报要比电影更好看了

浅葱文化海报设计作品之《超级的我》海报

吸取了以往的经验教训之后,浅葱文化再接触新的项目时,会跟合作方进行非常具体直接的沟通,在确保双方沟通契合的前提下,他们才会进行下一步的合作。

相信专业精神,把专业的事情,交给专业的人去做,这句话依然适用于包括海报设计在内的三百六十行。

经过了设计团队、片方之后,电影海报终究要面向观众。这张邀请函要交到观众手里,如何让观众接受这份邀请又是另一个难题。

对于如何让观众认可电影海报,孙晓萌提到了一个很有趣的观点,共情

还是以《东北虎》的杀青海报为例。灰色调的画面中,画面主体是凋敝破败的工业建筑,前景是两个蹲在地上缩成一团的男人,还有一条看上去奄奄一息的狗。一个怀孕的女子,站在大楼的楼梯上。

再这么下去,电影海报要比电影更好看了

只是通过这张海报,我们就能体会到电影的疏离感:人与环境的疏离,人与人的疏离,清晰可辨。

而电影《受益人》的海报首先传递给观众的是一种掩饰不住的快乐。电影的两位主人公摆的是拍婚纱照的标准pose,看上去满脸幸福。

但是照片的背景是假的,越过女主角脚面的水也不是一个好兆头——他们的快乐似乎根本延续不到下一秒。

再这么下去,电影海报要比电影更好看了

这张海报传递出的情绪与《受益人》讲述的杀妻骗保案闹剧有着同样的难辨真假,苦乐参半的内核。

获得A'设计大奖赛的《马赛克少女》海报也是手绘风格,画面的疏离感让人联想起爱德华·霍普的作品。这组海报妙就妙在,我们始终看不清画面中那个女孩的脸——这也同样对应电影中,众人始终没有搞清楚这个女孩所经历的真相的故事设定。

再这么下去,电影海报要比电影更好看了

再这么下去,电影海报要比电影更好看了

《马赛克少女》的海报选择在一种安静、温柔的氛围里嵌入各种与死亡有关的符号——比如盖在女孩头上的白布。这种暗示既指向死亡本身,也象征着少女青春的被迫终结。背景中倒下的玻璃杯、雏菊、鱼缸则成为不安与脆弱的意象。

这几组海报所传达出的情绪与情感,正是孙晓萌在接受采访时提到的,“故事最核心延伸出的特殊意义”。她认为创作电影海报时,“只有抛开故事表层探究其映射和发散,才能真正做到共情。”

让观众对于海报所传达出的内容产生共情,并最终与电影产生共情,这就是观众接受海报这张邀请函,并产生观影欲望的前提。

要做到让观众共情,也意味着电影海报从创作开始,就要考虑到观众的视角。“任性的表达是一种不成熟的做法……这样的作品或许能满足(创作者)自己,但未必能够满足它本身的全部职能。”

每个人对于什么是好的电影海报都要自己的定义。作为业内人士的孙晓萌也同样有她的思考。在她看来,从作品出发,从观众视角出发进行思考,是完成一张优秀海报的重要前提,同时既要“融入艺术元素和暗示符号”,又要“达到商业目的。”

但是,她对海报设计的要求并不只是到实现商业目的为止,“让海报所展示出的内容吸引大众进行更多深层次的美学思考,同时延续对电影本身的开放式解读和讨论”,才是她对海报设计的更高追求。

这样的要求就意味着,她和浅葱团队把每一次的海报创作,都当成一次集体的艺术创作。

而这样的理念,或许就是浅葱文化迅速崛起的关键原因:不管方法论是多么让人眼花缭乱,世界观才是决定我们最终能走到哪里的核心因素。

尊重电影,尊重观众,让艺术的归艺术,艺术就不会让我们失望。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