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除了家鄉的老宅子,我百味雜陳

兒子在上海買房子,要付首付,挪借無門。我只好回鄉去拆了家鄉的老宅子。

家鄉的老宅子,是典型的徽式建築。青牆白瓦,三進七間。中間三間的寬度以大梁縱橫支撐,叫作廳堂,廳堂的大牆是木柱花板到頂,上方雕樑畫棟,兩側各有兩間廂房。大門簷口見長,古樸而氣派。

廳堂第一進,上有天井,下有明塘。第二進是正堂,後進是祖宗龕堂。第一進和第二進房子兩側廂房有房間、有石磨和舂米間。

我的記憶裡,常常閃現出奶奶、母親和姑母在明塘邊青石板上洗衣漿衫的場景,“啪啪啪”的搗衣聲時常在我的夢中迴響。

廂房裡叔父成親時,花板上落地簾子上的燭影搖紅,也還時時在我的眼前晃盪。

家鄉的老宅子是我的大爺爺遺留下來的,大爺爺沒有兒女,我的父母把我過繼在他的名下。這老宅子成了我的房子。

如今這宅子年久失修,也不適於現代傢俱比如空調的使用。但我要拆除它,並非用它賣錢,而是,大爺爺四十多年前去世時,曾千叮嚀萬囑咐,房子裡有他留下的一筆很大的資產,是留給我的,夠我在任何時候度過任何不虞之需。

大爺爺還說,但願我永遠也不需要拆除這棟宅子。

拆除了家鄉的老宅子,我百味雜陳

我回鄉拆除了老宅子,終於找到了大爺爺留下的遺產。那是一個用油紙包了一層又一層,再放置在一層又一層鐵製加木製的盒子裡的包裹。

我打開了盒子,拆除了油紙和牛皮紙,裡面是三萬元人民幣三萬元人民幣,在我大爺爺去世時,的確是一筆龐大的資產。

我把錢拿給了兒子。兒子說:“要付首付,這點錢還是九牛一毛 ……”

聽了兒子的話,回想我的大爺爺的音容笑貌,被我拆除的家鄉的老宅子在我的眼前揮之不去。於是我用下面的題目,寫下點文字。

“拆除了家鄉的老宅子,我百味雜陳

——買房子,想起了大爺爺留下的一筆遺產,不得不讓我扯起了貨幣”

我這裡說的貨幣是指紙幣,不包括商朝那時候的貝幣之類的東西。

先說說貨幣的來由。你知道是你的事,我說我的,你不看白不看。

當初,世上原本是沒有貨幣的。 張家是養豬的,王家是織布的,李家是捕魚的,趙家是種穀的,還有打柴的,挖藥的,榨油的,做醬的,釀酒的,採茶的,… …敲鑼賣糖,各幹各行。 過日子是柴米油鹽醬醋茶都得有的。豬肉和魚也是不能不吃的,吃多了豬肉得高血脂,吃多了魚上火,那是另一回事。 衣服更是一定要穿的,人是高級動物,不能光著身子到處跑,至於在網上裸聊,那還是要把衣服放在手邊,一旦爸爸媽媽突然敲門,就要趕忙穿上免得捱打。扯遠了,那時好像還沒有能裸聊的網。

各幹各行的張王李趙於是張家牽著豬去換布,王家抱著布去兌魚,李家擔著魚去糶米,趙家挑著米去打油… … 記得孔子編的那個《詩經》上說:“氓之蚩蚩,抱布貿絲,匪來貿絲,來即我謀”。那個抱著布去換絲的男子是換絲兼追女人,所以嬉皮笑臉的。 其實這種交換方法許多時候是難得公平的,比如說電影中用槍械換白粉,最後都有一個血肉橫飛熱鬧非凡的激戰場面。那是因為以貨易貨討價還價兩方都認為吃虧,所以打一架了事。

東西要交換,常常打架又不好。於是張王李趙各家各族合計了一個好主意:用豬來做中。什麼東西都可以拿豬來換。 一頭豬能換多少布、多少魚、多少藥、多少柴、米、油、鹽、醬、醋、茶……事先都是計算好的。 於是每天早上,各條街道各居民戶都趕著豬“哼哼”地到菜市場去換菜,菜市場就有了公平交易的罕見的祥和氣氛。同樣,週末的自選商場也豬聲鼎沸生意興隆。

拆除了家鄉的老宅子,我百味雜陳

這樣的做法持續了許多年。 但是人總是越來越懶的。趕著豬換小點的東西倒還沒什麼,家裡要用寶馬牌汽車,趕著一大群豬去換就比較麻煩。趕著一大群豬走著走著,豬們這頭往東跑,那頭往西跑。看住了東頭的看不住西頭的,看住了西頭的看不住東頭的,看住了東頭西頭的,又有了往南頭往北頭跑的。這豬東西!環衛部門也有了看法:這滿街豬糞便,臭哄哄的,影響市容!

張王李趙各家各族於是就想出更好的辦法來了:用黃金白銀來做中。 黃金白銀這東西說貴不貴說賤不賤,說輕不輕說重不重的。不管你家是做什麼的,你家的東西都用黃金白銀來折算,誰要誰的東西,都拿黃金白銀去換。 試想如果用鋼鐵去做中就不行了,扛著幾噸鋼鐵去換一部寶馬車,那不是得累死人?用鑽石做中也不行,一指甲蓋大的鑽石就值一部寶馬,那要換一盒口香糖怎麼辦?那麼小的鑽石要用多少倍的放大鏡來看? 黃金白銀於是大紅大紫了幾千年。

用黃金白銀做中,其實也不是最好的辦法。 黃金白銀太固執而不通世故。幾千年前的一兩黃金吧,它到了幾千年後依然還是一兩黃金。 沒有了通貨膨脹,許多事就沒法做。

清代大學士和珅家裡的金銀財寶很多,當時的國庫裡卻沒了錢。嘉慶皇帝沒錢用,找和珅借錢,和珅背後有太上皇乾隆帝撐腰,不賣嘉慶的賬。嘉慶皇帝恨和珅恨得牙癢癢,於是就叫乾隆帝做裁判,與和珅決鬥。 一個是皇上,一個是大臣。皇上和大臣決鬥當然得文明,不能亂鬥一氣。乾隆帝說:電視上有比賽吃蘋果的,很有意思。你倆就比吃蘋果吧。於是選定的決鬥方法就是吃蘋果,誰吃得多誰贏。 沒想嘉慶皇帝血氣方剛,和珅肚大能容。兩個吃了三天兩夜,把水果市場的蘋果吃了個精光。也沒吃出個結果來。 蘋果那東西吃多了是要便秘的。所以弄得嘉慶皇帝許多天沒臨朝。和珅躺在床上一個星期,肚子漲得像個鼓。 便秘了的嘉慶皇帝一天到晚蹲在抽水馬桶上,不斷用紙擦屁股。擦著擦著,終於計上心來。 嘉慶皇帝想:國庫裡沒有金銀,難道連紙也沒有麼?用紙做錢! 皇上一聲令下,紙幣應運而生。 當然嘉慶皇帝的紙幣用的時間不長。原因是和珅家裡的金銀到百貨商場買不到東西,和珅找乾隆帝訴苦,乾隆帝廢除了紙幣。

自從有了這紙幣可就了不得了。 1935年中華民國發行法幣,到了1945年,民國國庫裡沒了錢,中央政府下令印錢,蔣總裁就成了總髮財,手邊有了用不完的錢。至於老百姓怎麼辦,不關蔣總裁的事。我爸爸的爺爺1946年的一天,用菜籃子裝了一籃子法幣到鹽業公司買了四兩三錢鹽。

拆除了家鄉的老宅子,我百味雜陳

但是我的大爺爺後來發財了,發財的原因,是我家的秘密,不想透露。大爺爺活著的時候,是從來不叫我的名字的,都是用“兒子”稱呼我,當時我聽慣了這種稱呼,不以為意。大爺爺去世許多年了,一想起他的音容笑貌,想起大爺爺對我的稱呼,我的心裡就酸酸的,眼眶就溼潤了。

拆除了家鄉的老宅子,我的心裡一直空空蕩蕩。

寫完這篇小文章,心裡更是百味雜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