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祕的角落》:誰在決定孩子與惡的距離?

一部改編劇,原著7.6分,劇集9.0分。足見其改編的成功。

劇集最大的改動是什麼?名字。從原著《壞小孩》到《隱秘的角落》,編劇和導演顯然不想給孩子們下定義。

孩子們“壞”嗎?嚴良偷竊鬥毆,一個典型街頭小混混的形象;朱朝陽更是被評價為黑化的大BOSS,對著爸爸撒謊,最後虛假的內存卡更是害了幾條性命;就連白月光形象的普普,也因為想救治弟弟一次次默許幫助嚴良們隱藏真相、敲詐錢財。

《隱秘的角落》:誰在決定孩子與惡的距離?

可是本片用各種細節和情節,解釋了每個孩子“壞”的動機。

嚴良想送一支筆給好友朱朝陽當生日禮物,因為沒錢選擇了偷,但是在即將走出門口時改變了主意,決定給店主婆婆搬貨、用力氣掙來這份禮物;孩子們起初只是想寫信警告殺人犯張東昇不要再作惡,卻在對方表示可以給錢買證據時臨時起意,決定以手中的證據換筆錢來救普普弟弟的命;普普原本只是想警告朱晶晶不要欺負朱朝陽,可是小女孩在激烈反抗下意外墜樓而亡。

《隱秘的角落》:誰在決定孩子與惡的距離?

三個孩子,做所有事情的因都是想要留住愛——嚴良為了幫普普救弟弟,普普為了留下僅存的親情,朱朝陽更是窮盡一切想得到父母的愛和朋友的友情。


2

而劇中的成年人呢?爸爸教朱朝陽對警察撒謊,為了保住想要自己孩子命的小舅子;拋妻棄子的爸爸,在關鍵時刻用錄音筆套孩子的話;後媽在毫無證據的情況下,就隨意辱罵毆打她的懷疑對象朱朝陽,甚至在孩子家樓道里貼滿侮辱性海報;颱風天,看著兩個落湯雞般的孩子,旅店老闆敲詐住宿費一晚五百。更別提為了保住家庭名譽,連續殺害多人的殺人犯張東昇。

《隱秘的角落》:誰在決定孩子與惡的距離?

孩子們的壞,是誰造就的呢?劇集用了大量篇目來描述一個支離破碎的家庭。朱朝陽像極了別人家的孩子,聰明、成績好、懂事。他“小大人”的背後是對親情的一味妥協。父母離異以後,他跟著母親生活,父親有了新家庭之後對他不聞不問,偶爾一次的親子活動也是用物質來彌補自己的愧疚。看似把一切都奉獻給了孩子的母親其實佔有慾極強。

她常年不在家,對孩子的要求是不需要朋友只要成績第一。她給朝陽熱好的牛奶必須馬上喝完,並灌輸“媽媽只有你”“我做的一切都是為了你”,最親密的表達也就是“等媽媽回來,給你做好吃的”。如果不走進那個塗滿綠色的家門,沒人會認為這樣一個勤勞善良隱忍的女人是如此冷暴力地在對待自己的兒子。

《隱秘的角落》:誰在決定孩子與惡的距離?

3

父母的愛若即若離,對朱朝陽來說卻仍是極其渴望的,他只有用一次又一次的年級第一來證明自己的優秀,換來父母難得的肯定。這樣的家庭,你我身邊都有,它帶給孩子心理的傷害,劇集也描述得淋漓盡致。

這樣高壓狀態下成長的朱朝陽敏感、懂事,在父母的夾縫中艱難求生,會用成績來討好大人。面對繼母和同父異母妹妹的冷嘲熱諷依然隱忍乖巧。

子女忽視或壓抑自我的情感和需要,轉而承擔原本應由父母承擔的照顧家人情緒或生活的現象,在社會學中叫親職化(parentification)。

太懂事的孩子是可怕的。這種孩子成年之後,可能會引發親密關係的錯位。他們對朋友、配偶以及自己的孩子,都可能會有被動的或爆發性的憤怒,特別是當另外一個成人對他們寄予需求和期望時,就極可能會觸發他們的情緒爆發。極端非典型例子就是張東昇,他聰明、優秀也足夠隱忍,可是長大成人以後,他也逐漸力不從心,妻子出軌希望和他離婚、入贅後妻子家庭的不認可、同事的呼來喝去,甚至連電梯裡孩子的挑釁都只有忍下來。周遭環境壓力之下,禿頭、腰疼,他努力奮鬥得到的生活已搖搖欲墜。

《隱秘的角落》:誰在決定孩子與惡的距離?

隨後,他所做的一切都是“害怕失去”,害怕失去愛人就殺害岳父母,害怕愛人離開就殺了愛人。害怕失去努力奮鬥的一切就與孩子們交易,一步步在罪惡的深淵中越陷越深……


4

東昇、朝陽,兩位主角的名字看似是一個對應關係。在父母夾縫中求存的朱朝陽長大了會是另一個張東昇嗎?朝陽的母親對他說,“等你長大了,一切就都好了。”可是在這種環境下的長大,又會結出什麼樣的果呢?

《隱秘的角落》:誰在決定孩子與惡的距離?

原著《壞小孩》作者紫陳金在接受採訪時表示,朱朝陽的原型就是他自己。“9歲那年,父母離異,我跟著媽媽一起過。在這種環境下,媽媽始終是對爸爸有怨氣的,這種心態也會影響到孩子。很多離異的父母雙方會處在一種針鋒相對的戰爭中,對小孩子的影響是非常大的。”

“隱秘的角落”裡,少年們在痛苦中成長。大人們對這種痛苦是無視無感的,他們打牌、工作、交際、幽會,卻對自己孩子的心理活動視而不見……朝陽母親每晚給他衝一杯溫度合適的牛奶,卻不知道兒子天天與小夥伴們在謀劃敲詐殺人犯。如果不是少年們最後主動坦白,大人們不會知道發生了什麼……

《隱秘的角落》:誰在決定孩子與惡的距離?

劇中,張東昇和朱朝陽都特別喜歡笛卡爾,對於這位天才數學家的兩種傳聞的結局,相信童話和殘酷只在一念之間。很多時候,我們與惡的距離僅一步之遙。

劇集對孩子們是偏愛的。最後,大人們接連遇難,而三個孩子則毫髮無損。朱朝陽在好友嚴良的幫助下,沒有成為下一個張東昇,他選擇了相信童話。

《隱秘的角落》:誰在決定孩子與惡的距離?

問題少年總是特別無助,心裡已巨浪滔天卻無人問津,朱自清在《荷塘月色》裡寫:“熱鬧是他們的,我什麼也沒有。”十幾歲的少年會被自己感動得一塌糊塗,也會被世界所拋棄的情緒所包裹。劇中的三人選擇了抱團取暖,是片中溫暖的底色。


5

願世界有更多“合格家長”

導演辛爽說:“在這個以愛之名行惡之事的故事裡,善惡沒有黑白分明的對立。”

當今社會每個人都是複雜且多面的,沒有純粹的善,也不存在絕對的惡。在日復一日的生活中,每個人都是在不斷做著選擇,從選擇今天吃什麼,到選擇相信還是懷疑。我們的生活是光明還是黑暗,是掌握在我們自己手中。

幸運的人一生被童年治癒,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美國家庭治療大師薩提亞說:“一個人的性格特點、人生三觀、精神品格、思維方式、生活習慣,都深受其原生家庭的影響,很多甚至是決定性的影響。在我們成年後的種種思想和行為裡,都可以照見自己和父母一樣的面容。”

在青少年健康心理狀況的影響因素上,家庭的完整性只是一部分,更多的還是撫養人對孩子的情感表達方式是否正確。

就像朱朝陽的媽媽愛孩子,孩子是她最大的驕傲。花樣翻新做著燒賣、蒸餃、餛燉,是上班遠的媽媽表達愛的方式。但當愛到偏執與扭曲時,又讓人感覺到窒息。“媽媽逼你喝牛奶”的劇情引發共鳴無數,必須被盯著喝下去,不可以嫌燙,不能喝慢。媽媽的愛讓原本母子相依的溫情和陪伴生生變成了母親是關係裡粗暴的獨裁者,孩子就算牴觸也只能無聲反抗。

另一方面,我們在指責家長的時候,青少年就可以完全站在道德的制高點嗎?孩子的自私、自以為是、以偏概全也不是短期內形成的,他們也需要學會換位思考,多體諒父母,隱忍不可以解決問題,孩子也可以成為溝通的主動提出者。

改變父母不是唯一解決問題的方式,在很多具體情況裡甚至不是最佳的選擇。“青少年的可塑性更強、學習能力也更強,那麼在學會辨識父母性格和了解他們部分行為以後,在一定程度上為何不能是孩子做出讓步、包容父母呢?”值得注意的是,這部劇原作《壞小孩》的作者紫金陳自己的童年與劇中人物朱朝陽十分接近,但不同的是他選擇讓自己不斷強大,最終與童年的自己和解。

但不是每個孩子都如紫金陳堅強,對於那些被動接受、無處可逃、被傷害、被忽視的孩子,起碼我們可以告訴他們並不孤獨。

《隱秘的角落》:誰在決定孩子與惡的距離?

所有的孩子都在等父母的一個“抱歉”,

但是所有的父母都在等孩子的一句“謝謝”。


其實感恩與和解並不矛盾,很多孩子未來也會變成父母。我們都是不完美的,要學會接納對方的缺點。


願這個世界上有更多“合格的家長”,願每個孩子都可以健康成長。


(關注“青棗讀書”領取《VIP1對8閱讀能力訓練》體驗課,微信ID:qingzaodushu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