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芬經濟合作欣欣向榮-今日頭條-手機光明網

中芬經濟合作欣欣向榮

——寫在中芬建交七十週年之際

光明日報駐赫爾辛基記者張智勇

2020年10月28日,是中國和芬蘭建交70週年紀念日。作為最早和中國建交的西方國家之一,芬蘭70年來同中國保持著良好關係。“國之交在於民相親”,除了文化交流,經濟交往更是中芬兩國人民“相親”的重要內容。芬蘭發展合作與外貿部長維勒·斯基納裡在接受記者採訪時積極評價兩國經濟關係,期待進一步加強合作。

首個同中國簽署政府間貿易協定的西方國家

1952年,芬蘭成為第一個同中國簽署政府間貿易協定的西方國家。“20世紀50年代,兩國的經濟關係開始於機械等有限的商品貿易,但自那以後,兩國企業和政府之間的合作已大大擴展為多種多樣、內容豐富的合作。”斯基納裡說。

如今,中國已經成為芬蘭全球第四大貿易伙伴,並且連續17年成為芬蘭在亞洲最大的貿易伙伴;芬蘭在華投資總額約110億歐元,超過400家企業在中國運營。斯基納裡認為,之所以能夠取得這樣的成就,一方面是因為兩國企業的努力,富有創新精神的公司為兩國經濟關係的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另一方面,過去幾十年間,兩國政府進行了友好和坦誠的交流,為兩國經濟發展提供了積極動力。此外,在兩國共同努力下建立了一系列保障經濟合作順利開展的雙邊機制,積極推動兩國合作朝著更具體、更有實效的方向發展。

2017年4月,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對芬蘭進行國事訪問期間,兩國發表《中華人民共和國和芬蘭共和國關於建立和推進面向未來的新型合作伙伴關係的聯合聲明》。2019年1月,芬蘭總統尼尼斯托對中國進行國事訪問,兩國領導人同意制定《關於推進中芬面向未來的新型合作伙伴關係的聯合工作計劃(2019-2023)》,目的是為諸領域合作設立目標並制定落實計劃,同時增進各方對兩國間互利務實合作的全面瞭解。斯基納裡指出,這種做法是兩國交往中可吸取的重要經驗。他說:“在達成協議之後,需要對執行進程進行系統性跟進,才能取得更紮實的成果。”

斯基納裡指出:“我們已經看到並肯定會繼續看到許多領域的增長,如技術、創新、能源、教育、冬季運動、食品和旅遊,開展更多合作的潛力很大。”

氣候變化及可持續發展將成為重要合作領域

作為積極應對氣候變化的先驅國家,芬蘭提出2035年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實現碳中和國家的目標,這比歐盟的目標——2050年實現碳中和要提前15年,旗幟鮮明地走在了世界可持續發展前列。斯基納裡特別指出,在應對氣候變化及可持續發展方面,中芬合作未來可期。

對於中國提出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的目標,斯基納裡說:“我們熱烈歡迎中國提出的碳中和目標,期待著中國落實這一承諾。在芬蘭,我們必須付出巨大的,甚至是痛苦的努力,才能在2035年前達到我們政府設定的氣候中立目標。這不是一項容易的任務,但我們沒有選擇,因為現在是採取氣候行動的時候了。我們必須為下一代著想。”

芬蘭清潔技術在多個關鍵領域中處於世界領先地位,例如生物能源、清潔工業生產以及能源效率解決方案等。國際能源機構(IEA)稱,芬蘭以其低排放和高效利用能源在熱電聯產領域成為“世界的典範”。自20世紀90年代初以來,芬蘭清潔技術出口總額達45億歐元,增長了10%,約佔芬蘭出口總額的7%,遠高於任何其他經合組織國家。芬蘭清潔技術公司還全力投入到空氣與水的保護和處理、清潔工藝、綠色建設、測量、分析和自動化系統,以及風能、潮汐能等可再生能源技術。“考慮到未來的挑戰,我們應該共同努力應對氣候變化,促進環境可持續發展。”斯基納裡說。中國和芬蘭企業已經在清潔技術和能源等幾個與氣候相關的領域開展了實質性合作,“無論在哪個行業,幾乎所有芬蘭公司都擁有全面的環境和氣候友好型解決方案。中芬在氣候相關領域的經貿合作機會眾多。”

作為歐盟的積極成員,中芬合作離不開中歐合作的大背景。斯基納裡認為,歐盟與中國的密切合作非常重要,“歐中密切合作將對芬蘭大有裨益,比如在共同應對氣候變化方面。建設可持續發展的城市和社會為歐洲和中國的企業提供了新的機遇,芬蘭希望利用本國在環境和氣候領域的專門知識支持這一合作。”

新冠肺炎疫情下的中芬經濟合作

今年是中芬建交70週年,同時也是全球經濟活動由於新冠肺炎疫情以及貿易衝突等原因快速下滑的一年。“疫情對我們的經濟和全球市場造成了重大打擊。我們必須盡最大努力盡快振作起來。”斯基納裡在採訪中指出,自由貿易和多邊主義對芬蘭這樣的出口導向型國家來說非常重要。

斯基納裡表示,今年由於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全球經濟活動放緩,芬蘭外貿總體相應地呈下降趨勢;而芬蘭和中國長期存在良好經濟關係,與2019年同期相比,芬蘭今年上半年從中國進口增長了10%以上,疫情大流行增加了防護裝備以及遠程工作所需設備的需求。

在全球航空業和跨國物流行業萎縮的情況下,中國鄭州與芬蘭首都赫爾辛基的定期客運航線於10月12日開通首航,不但是今年疫情以來中國民航企業首條洲際航線開通,同時也使中芬兩國空中互聯通道增至11條。中芬兩國之間已開通兩列中歐班列,2017年開通的第一條是芬蘭東南部城市科沃拉至西安班列,如今科沃拉的鐵路樞紐地位因此日益提高。世界第三大紙和紙製品生產商、世界領先跨國森林工業集團之一的芬歐匯川集團物流副總裁尤卡·霍爾薩對芬蘭媒體說,芬歐匯川對發展連接科沃拉至中國的鐵路線感興趣,正在按計劃通過該路線運送貨物,其期望和需求得到了滿足。科沃拉還新建了一個能裝卸長度超過一公里列車的貨運站,為來自中國和俄羅斯的貨運列車提供服務。另一條合肥至赫爾辛基的中歐班列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繼續正常運行,而且從兩週一班增至每週一班。9月下旬,芬蘭運輸公司努爾米寧又開通了一條新的芬中鐵路貨運線路,往返赫爾辛基和重慶兩地,以滿足兩國企業對貨運服務不斷增長的需求,芬蘭肉製品公司(Atria)9月25日首次通過這一班列將冷凍豬肉由赫爾辛基運往重慶,Atria成為第一個利用火車將豬肉出口到中國的歐洲公司,原本通過海運需40天的運程縮短至兩週。

據中國駐芬蘭大使館稱,每列中歐班列的商品價值已從400萬美元增加到超過650萬美元,實現了逆勢增長,在保護中芬雙邊經貿交流及供應鏈穩定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對此,斯基納裡說:“赫爾辛基和合肥之間的班列非常有價值,還可以進一步擴大。”斯基納裡指出,儘管出現了疫情,芬蘭企業仍繼續在中國開展業務,並期待中國為芬蘭企業提供更多機會。同時,芬蘭和歐盟市場也歡迎中國企業。

過去70年,中芬兩國在經濟領域取得許多惠民合作成果;未來70年,期待雙方繼續攜手共進,互利互惠,造福兩國人民。

(光明日報赫爾辛基10月27日電)

《光明日報》( 2020年10月28日12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