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玉成:疫情給中國“智能製造”哪些啟示?

中新經緯客戶端4月26日電 題:《郝玉成:疫情給中國“智能製造”哪些啟示?》

  作者 郝玉成(先進製造商學院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工信部智能製造專家諮詢委員會委員)

  這次疫情是一次“黑天鵝”事件,按下了全球製造業發展的“暫停鍵”,給全球的製造業帶來了巨大的損失。也給中國智能製造帶來了新的挑戰,讓我們更加警醒的認識到,智能製造對中國製造業、“新全球化”、“智能產業化”、產業智能化的重要性和緊迫性。這隻“黑天鵝”同時也啟動了智能製造的“快捷鍵”,將加速智能製造的發展。

  此次疫情給中國製造業帶來哪些影響,促進製造業實現哪些變革?

  中國製造業在不斷融入“全球化”的幾十年發展過程中,積累建立起“全球化”的高效垂直分工和水平分工體系的產業鏈和供應鏈。疫情對這種來之不易的產業鏈和供應鏈傷害最大。疫情衝擊下,中國製造業的產業鏈和供應鏈會出現短期遲滯、休克、停擺效應。

  一是直接損失和重啟成本,產業鏈和供應鏈休克帶來的直接損失和重啟成本;二是遲滯成本,美國、歐洲等國家的“逆全球化”的產業鏈脫鉤行為,不同國家疫情不同採取不同政策,帶來了全球產業鏈和供應鏈恢復期漫長遲滯的成本;三是停擺效應,製造業市場萎縮、資金鍊斷裂、員工失業、企業破產事件的增加,給產業鏈和供應鏈帶來的傷害和中斷的成本。這三個方面成本的不斷增加,將給中國的製造業的“全球化”競爭優勢帶來巨大的影響。

  對此,我們應當系統研究,謀劃對策;降低影響,精準施策;構建優勢,加快發展;以智能製造構建“新全球化”製造業的發展基礎。

  以智能製造構建“新全球化”製造業的發展基礎

  促進製造業變革,我們應當制定更加改革開放和合作共贏的“新全球化”的產業發展策略;制定和優化中國自主自控、高效合理的製造業“新全球化”垂直分工和水平分工體系的產業鏈和供應鏈;提升我們製造業幾十年積累的“全球化”競爭紅利;儘快形成中國製造業“新全球化”的合作與發展機制,加快先進製造業的發展。

  還應以安全自主可控的智能製造為“新全球化”製造業的發展基礎,以智能製造為新平臺,系統地構建高效、完善、優化的“新全球化”垂直分工和水平分工體系的產業鏈和供應鏈。

  此外,加大科技創新體系的改革,建立製造業高效完善的創新鏈機制;以高效優化技術創新鏈的驅動引領,帶動製造業“新全球化”的現代產業鏈。

  

智能製造是製造強國建設的主攻方向,此次疫情給智能製造帶來哪些變革和挑戰?

  智能製造是製造強國戰略的主攻方向,近幾年在工信部的直接領導下,中國智能製造在“戰略窗口期”的技術、標準、應用都得到了較快的發展,尤其是在帶動中國傳統制造業企業的轉型升級方面,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此次疫情給我們帶來的思考:智能製造作為主攻方向是正確的戰略選擇,未來發展的前景值得期盼;製造業是中國經濟的核心,如果金字塔的底座沒有了,“皇冠上的明珠”會轟然倒下;近幾年政府和企業對智能製造都有相應的投入,但是在技術、標準、應用方面,主要在忙“亮點”,補發展中的“短板”,以“亮點”示範行業的應用。

  在疫情的特殊時期,人們賦予智能製造及其裝備與產品更高的期待,像無人經濟、智能工廠、無接觸檢測機器人、應急響應智能機器人等。在疫情期間,有智能工廠、智能車間的應用,也有許多消毒、配送服務機器人、口罩機等應急智能裝備的應用案例,但大部分不是批量裝備,沒有形成快速響應的產業支撐。隨著中國新技術的不斷湧現,要“賦能”智能製造,給智能製造賦予新的內涵和外延,國內外企業智能製造的“燈塔”的成功案例,在不斷抬高人們對智能製造的目標和預期。中國智能製造是重大國家戰略的主攻方向,不是靠幾個亮點一蹴而就的,要用“多年集中炮火轟開製造業城牆”的策略,實現中國製造業的智能化轉型。

  同時,智能製造發展面臨技術創新、主流產業、規模應用等方面面臨挑戰。

  智能製造中的智能設備、信息系統、工業互聯網核心(例如智能機器人、MOM、底層系統軟件、工業互聯網等)技術創新與研發體系中,“論文化、碎片化、串行化”的傳統方式,與智能製造中戰略新興產業要求的“實物化、系統化、並行化”創新鏈方式有差距,在技術創新與研發成果的市場化、產業化、高效率、高質量等方面面臨挑戰。

  在形成中國自主可控的智能製造主流裝備及其產業,構建自主可控的平臺化的智能裝備系統產品,系統性地佈局高效、完善、優化的“新全球化”垂直分工和水平分工體系的產業鏈和供應鏈的現代化產業優勢方方面面挑戰。

  中國優勢產業的智能製造應用方面,面臨系統化規劃應用的挑戰。智能製造現有的應用缺乏高效地“點、線、面”整體推進與系統化的規模應用,現狀是“亮點多、不成線”,“燈塔有、不成面。”如果沒有智能製造標準化製造場景的應用,就很難實現智能化技術的價值賦能;如果沒有智能製造系統性的規劃化應用,就很難形成中國智能裝備的產業。

  智能製造在本次抗擊疫情、復工復產方面,展現了哪些價值和潛力?

  一是體現在直接應用在抗擊疫情一線的智能設備方面,例如高速、高效、成像、多功能智能檢測設備;用在入境、機場、碼頭、地鐵的溫度檢測、人臉識別、環境檢測設備等,用在武漢醫院消毒殺菌機器人、物流配送機器人、移動搬運機器人等;用在識別人群的語音機器人等。

  二是體現在快速開發應急響應的智能裝備方面,例如清華大學、中科院瀋陽所都在利用成熟的技術和病毒檢測特殊的需求,研發的“咽拭子採樣智能機器人”等;國機智能快速研發生產口罩機,從樣機開發到量產一次性N95口罩機,用了不到一個月時間。

  三是為下階段整體推進智能製造的發展,提供了快速增長的市場需求和更高的技術期待,疫情的衝擊提高了人們對智能製造及無人經濟的感受和認識。許多在復工復產期間的能快速恢復生產的智能單元、智能車間、智能工廠的示範作用,為處在不同階段企業更快更好地發展智能製造,提供了快速增長的市場需求,對技術創新與研發給予了更高的期待。

  “後疫情”時期,製造業應當做出哪些調整與改變?中小企業如何提升抗風險的能力?

  一要以新的理念,加快引導智能製造的發展。

  智能製造作為製造業的主攻方向,更要加快發展、系統發展、落地發展、健康發展。以智能製造新的內涵和外延,牽引中國製造業技術創新鏈的高效優化;以智能技術的產業化和製造業產業的智能化閉環價值路徑,構建中國製造業“新全球化”產業鏈與供應鏈的安全基礎與優化可控;加快製造業企業的轉型升級,實現製造業的高質量發展。製造業是中國經濟體金字塔的核心底座;如果金字塔的底座沒有了,“皇冠上的明珠”會轟然倒下。

  要持續不斷地強化製造業在國家經濟發展中的戰略性、基礎性、系統性作用;創新鏈、產業鏈、供應鏈是製造業核心底座的“鋼筋”,生產作業過程是培養產生新技術的“搖籃”;構建以智能製造為新平臺的“新全球化”製造業的發展基礎;實現智能製造創新驅動,強基優鏈,加快製造業高質量發展。

  傳統制造業與智能產業的發展,是智能產業化和產業智能化價值系統閉環的共同體,構建開放高效優化的“新全球化”製造業發展體系,不斷創新迭代,引領智能製造的發展。

  二要以新的技術,加快驅動智能製造的創新。

  加快發展製造業的基礎性技術。製造業的技基礎材料、加工、傳動、控制、安全性、可靠性等技術,要用“多年集中炮火轟開製造業城牆”的力度,持續投入、迭代創新、優化積累、形成製造業平臺化基礎技術的新優勢。

  加快發展製造業的賦能技術。人工智能、互聯網、5G等新技術,是為製造業賦能科技,賦能價值的場景化、工程化需要製造業的“工匠”技術,用新技術提升製造業的發展。

  加大發展製造業的工程化。技術製造業的裝備與產品,都需要工程化的標準、檢測技術,保障製造業裝備與產品的安全性、可靠性、實用性。

  三要以新的方式,加快企業智能製造的轉型。

  注重“項目示範”與“企業轉型”並重;“技術應用”與“領導轉變”並重;“行業推廣”與“整體升級”並重。

  中小企業如何活下來?

  一是提升企業調整業務發展戰略的能力;建立企業新的市場優勢與業務定位,找到好的合作者,共同開發市場;形成發展聯盟,抱團取暖。

  二是提升企業動態跟蹤市場變化的能力;在市場的變化中,加快業務的創新研發;形成特殊時期的快速反應機制,“應對風險,唯快不破”。

  三是提升企業聚焦優勢突破業務的能力;集中企業的優勢資源及人才,在快速完成訂單上下功夫,建立在特殊時期“打硬仗、打苦戰”的政策環境,在抗疫情的風險中不斷成長。

  應對突發的公共安全事件(如地震、颱風、疫情等),製造業應做好哪應急準備?

  公共安全事件包括自然災害、事故災害、公共安全事件、社會安全事件。及時發現、反應快速、措施得當的管理機制和應急裝備支撐成為關鍵。除了要學習應對公共安全事件方面的知識,研發、生產、配置、應急裝備是應對突發事件的基礎保證。

  加快建立應對突發公共安全事件中,應急智能裝備的研發、製造、應用配置機制和管理體系;加大對應急智能裝備的投入與研發,尤其是形成智能化、規模化、標準化的迎接智能裝備的升級與換代;形成應對公共安全快速響應機制的裝備支撐,保證突發事件應急期間裝備的及時安全提供;加快制定應急智能裝備生產、配置、應用的相關標準。

  國家此時發佈“新基建”,對於促進製造業高質量發展意味著什麼?

  拉動需求,促進製造業高質量發展;激活市場,恢復製造業高質量發展;投資未來,提升製造業高質量發展。

  智能技術價值的創造充滿了不確定性,把新技術應用到產業解決問題,創造價值的過程,沒有標準答案。

  所有技術都需要在產業中創造價值,所有產業都希望用科技創造新的價值。科技和產業在創新中相向而行,會在某個中間地帶融入、昇華,這個就是價值地帶,創新的價值。

  把智能技術融入到製造業產業中,壓強決定了在產業中創造新增價值的速度,但是長久的壓力、毅力、動力,會決定最終的增值會達到一個怎樣的高度;製造業的發展不僅要追求速度,更要追求高度,所以要有壓強,更要有壓力;新基建不是一次性的,也不是一夜之間就能完成的。新基建在路上,智能製造促進製造業產業的發展,正在前進的路上。(中新經緯APP)

郝玉成:疫情給中國“智能製造”哪些啟示?

  郝玉成

  中新經緯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它方式使用。本文不代表中新經緯觀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