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來只有情難盡,何事名為情盡橋,一首小詩說出了世間感情的真諦

簡州(今四川簡陽)城外官道上,十數騎飛馬奔馳,轉瞬來到一座橋邊,為首二人收住韁繩,打馬上到橋中立住,其中一個身穿紅色官服的人問隨從:“此橋叫什麼名字?”隨從答道:“此橋叫情盡橋,迎來送往者止於此地。”穿紅色官服的人聽了,很不以為然,說道:“古往今來,親情、友情、愛情多矣,如何能情盡?”隨即吩咐隨從取筆墨來,一會兒,隨從呈上筆墨,穿紅色官服的人取筆在手,來到橋頭,揮筆寫下“折柳橋”三字,並題七言絕句一首:

《題情盡橋》—唐•雍陶

從來只有情難盡,何事名為情盡橋。

自此改名為折柳,任他離恨一條條。

這首詩即興而作,直抒胸臆,筆墨酣暢,一氣呵成。穿紅色官服的人寫完上馬揚鞭,絕塵而去,此人正是簡州刺史雍陶。

從來只有情難盡,何事名為情盡橋,一首小詩說出了世間感情的真諦

策馬奔騰的雍陶

雍陶,字國鈞,成都(今四川省成都市)人,晚唐詩人。唐文宗大和八年(公元834),進士及第,初任侍御史,後遷國子毛詩博士。大中八年(公元854),出任簡州刺史,後世稱為“雍簡州”。入仕前曾多次穿越秦嶺、三峽,並遠遊塞北,在山東、湖北、湖南、福建等地遊歷。與張籍、王建、賈島、姚合等詩人交往頻繁,結下了深厚的友情。他的詩以羈旅詩為主,律詩語言精煉,工於對仗。有《唐志集》五卷傳世。《全唐詩》存其詩一卷。

這首詩始終將“情難盡”這一感情線索貫穿全篇,所以給人以一氣呵成的和諧的美感。

從來只有情難盡,何事名為情盡橋,一首小詩說出了世間感情的真諦

雍陶

“從來只有情難盡,何事名為情盡橋”,詩人一開始就以一種無可置疑的斷然口氣表達出自己的觀點,說出了世間萬事有盡,情難盡的感情真諦。“從來”二字看似不經意寫出,蘊含卻極為豐富,古往今來由親情、友情、愛情交織成的種種悲歡離合的故事,全部囊括在其中。詩人將難盡之情渲染的如洪水奔騰淹沒橋頭,順著這股感情洪流的瀉落,順勢吟出了“何事名為情盡橋”,這樣就使得前兩句的感情達到了高度的統一。

“自此改名為折柳,任他離恨一條條”,前兩句飽滿、統一的感情宣洩過後,詩的勢頭略一頓挫,讓讀者彷彿見到站在橋頭的詩人沉吟片刻,很快吟出“自此改名為折柳”的詩句來。折柳送別,是古人的習俗。詩人將情盡橋改為折柳橋,最是能切合人們在橋上送別的情景了。接著,詩人又從“折柳”二字上盪開,生出全詩中最為痛快淋漓、也最富有藝術色彩的詩句——“任他離恨一條條”。“離恨”作為感情,本不可見,詩人卻化虛為實,以有形的柳條寫無形的情愫,使讀者聯想到一個又一個橋頭送別的纏綿悱惻的場景。

從來只有情難盡,何事名為情盡橋,一首小詩說出了世間感情的真諦

情盡橋

全詩的重點在於“情難盡”三字。由於“情難盡”,所以要改掉“情盡橋”的名字,改為深情的“折柳橋”;也是由於“情難盡”,所以寧願他離情傷懷、離恨條條,也勝於以“情盡”為橋命名的讓人不愉快!

這首詩傳出去以後,很快受到人們的喜愛並廣為流傳。人們在臨別時,即使那些不在折柳橋分別的,也往往會吟誦雍陶這首詩,以表達深刻的離別之意。

從來只有情難盡,何事名為情盡橋,一首小詩說出了世間感情的真諦

折柳橋

這首詩,語言樸實無華,感情真摯充沛,突出一個“情”字,讓人在字裡行間心為情動,產生共鳴,從而領悟到世間感情的真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