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创了孝宣盛世的汉宣帝,又为何将西汉带向毁灭的边缘?

引言

汉宣帝刘洵是西汉王朝的第十位皇帝,其登上皇位的过程极具传奇色彩,由监狱登上皇位恐怕是有史以来第一人。宣帝本是汉武帝的太子刘据之孙,而刘据一家因为巫蛊之祸被满门处死,刘洵能在这次灭门之祸中逃生,非运气二字所能形容了,简直是天选之子。看过宣帝一生的人,都不禁感叹到宣帝这家伙简直是当今社会屌丝逆袭的典范。

宣帝由民间登上皇位,使大汉社会迅速稳定下来,百姓安居乐业,的确可以称的上是中兴之主。但是宣帝也存在不好的一面,例如他选的继承人汉元帝就不是一位合格的君主,宣帝开启重用外戚宦官之先河,直接导致西汉王朝迅速衰亡。对于汉元帝来说,他老爹宣帝简直是坑的不能再坑了。

开创了孝宣盛世的汉宣帝,又为何将西汉带向毁灭的边缘?

一、宣帝作为中兴之主光辉的一面:政治清明、经济发展、军事卓越

宣帝作为西汉王朝可以与高祖、文帝、武帝并列的帝王,自然不是花架子,其在治国理政方面都颇有建树。宣帝大力整顿吏治,使得政治环境得以清明;经济上,宣帝鼓励生产,使得西汉经济迅速恢复;军事上,宣帝西联乌孙、北服匈奴,完成了武帝都没有完成的壮举。

  • 废除严刑峻法,人人自危局面不再

武帝时期制定了大量的严刑峻法用以维护国家的统治,虽使民众都敬畏法律,但亦使民众产生人人自危的感觉,说不定在家里待的好好地,突然就被抓走。在这种环境,民众如何安心生产,社会经济又怎能得到发展。

在宣帝执政的前几年,宣帝未对这样的局面进行改变,因为朝政的大权都掌握在霍光手里。宣帝可不敢同霍光进行较量,不说朝廷内外遍布霍光的势力,就是昌邑王刘贺被废的经历也时刻提醒着宣帝不要挑战霍光的权威。没事闲着去给霍光上眼药,那简直就是老寿星上吊——活的不耐烦了。

开创了孝宣盛世的汉宣帝,又为何将西汉带向毁灭的边缘?

不过这样的局面没有持续很久,霍光死了,宣帝开始上台执政,大刀阔斧地进行吏治改革,废除武帝时期各种严刑峻法。至此社会上人人自危的画面不再发生,迎来一个相对温和的社会环境,变形能够安心从事农业生产。

  • 轻徭薄赋、赈济灾民,社会发展欣欣向荣

宣帝年少时长期生活在民间,这使得他更能理解底层民众的艰苦。于是,在上台之初,宣帝就在努力思考如何才能让民众过上安稳富足的生活。苦思良久,宣帝终于想出对策了,首先得把百姓的徭役减一下,徭役既影响既影响农业生产,又对农民造成沉重的经济负担,因为不想服徭役只有花钱请别人代服徭役。

既然徭役都削减了,那么赋税也应该削减,因为总有收成不好的年份。早年生活在民间的宣帝对于这一点是再清楚不过了,为此宣帝经常减免发生灾害地区的赋税。

开创了孝宣盛世的汉宣帝,又为何将西汉带向毁灭的边缘?

现今社会亦不能避免自然灾害的发生,宣帝时期的汉朝自然也无可避免。有了灾害发生,自然就会存在灾民,对灾民的不恰当救治甚至会引发社会动荡。宣帝深知流离失所的百姓的痛苦,为此宣帝特地用公田救济灾民,帮助灾民重建自己的家园。

  • 西联乌孙、北服匈奴

宣帝时期汉朝经常长时间地修养恢复了元气,发动了汉朝对匈奴最大规模的一次作战。在与乌孙的联合中,汉军给予匈奴严重的经济损失,至此匈奴开始分裂内耗。最终呼韩邪单于归附汉朝,完成武帝想要完成都没有完成的壮举。

二、宣帝的坑儿三重曲,大汉王朝面临颓势

宣帝上台之后所做的各种措施都是利国利民的,俨然一副明君模样,又怎么会坑自己的儿子呢?但是汉宣帝把不适合做皇帝的刘奭推上皇位不是在坑自己的儿子吗?

开创了孝宣盛世的汉宣帝,又为何将西汉带向毁灭的边缘?

  • 汉元帝并非合适的皇位继承人

首先得提下汉元帝刘奭此人,简单描述一下就是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多才多艺的皇帝。有人可能会问多才多艺有什么不好吗?关键是汉元帝除了多才多艺外,对政事简直一窍不通。不仅如此,汉元帝此人还特别柔弱,容易受到别人的蒙骗,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一点都看不出来的帝王的霸气。

元帝这样的性格要是不当皇帝,去当个赋闲的皇亲国戚游山玩水,说不定在历史上又会多上一位文学大家。但是作为皇帝,元帝明显就不合格了,没有宣帝以及武帝的刚勇果敢之意,做事没有自己的主见,又何谈成为一国之君呢?

要是宣帝在不了解元帝的情况下将其立为储君还情有可原。但是宣帝明显对元帝十分了解,并且对元帝继位后的状况有所预料,不然也不会发出“乱我家者,太子也”这样的感叹。但是宣帝在知道儿子是这样的人,仍然选择让其继承皇位,不是在坑儿子吗?

当然汉宣帝选择让元帝继承皇位,可能是因为元帝是自己和许平君所生的孩子,汉宣帝出于对许平君的愧疚,因而选立元帝为太子。但是元帝可能更喜欢纵情山水间,然而没想到自己的老爹摆了一道,从汉元帝在位时一直郁郁寡欢,似乎能印证这一点。

开创了孝宣盛世的汉宣帝,又为何将西汉带向毁灭的边缘?

  • 重用外戚宦官,却不以制度加以规范,元帝时期外戚宦官独揽朝政

宣帝为了铲除霍光留下来的势力,大肆培养自己的势力,其中就包括许史王三大外戚势力以及宦官势力,虽然铲除霍氏势力,但是却诞生了新的外戚势力,不知道这样做是否合适?

但宣帝本人作为雄才大略的君主,不担心外戚宦官势力的背叛,宣帝坚信自己有能力压制这些势力,这是一个杰出的君主对于自己能力的自信。但是宣帝不知可曾想过自己的后代是否都如自己一般有着雄才大略,不然何以压制外戚宦官势力。很明显宣帝的后代当中并没有一个如宣帝一样优秀的君主,不然西汉何以在60年不到的时间就被亡了国。

元帝没有宣帝的才能,却被宣帝以自己的要求来对待,此时元帝心中可能在想老爹你又坑了我一次。或者可以说西汉灭亡的隐患在宣帝时期就形成了,因为宣帝时期扶持起来的王家就是灭亡西汉的罪魁祸首。当臣子长时期处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地位时,久而久之就会惦记那一人的位置。

开创了孝宣盛世的汉宣帝,又为何将西汉带向毁灭的边缘?

历上古至秦汉,外戚僭贵,未有如王氏者也。——刘向《封事》

从刘向向成帝上的奏折中就可以看出,王家的势力在朝堂之上有多大,已成尾大不掉之势。最终王家几代掌控汉家天下,王莽终取而代之。

  • 不抑制豪强大族的土地兼并,加剧社会基本矛盾

宣帝留给元帝的摊子,不像是史书上描述的那么美好,因为土地兼并的问题一直没有被解决。相反的是宣帝时期将大量的土地赐给豪强贵族,豪强地主利用手中的特权不断兼并农民的土地,社会矛盾一直在激化。

而宣帝所采取的与民生息的政策,不过是在土地兼并的问题暴露后所采取的的一种修补措施,事实上并没有真正解决土地兼并问题。宣帝所留下的土地兼并问题也为元帝的统治留下了隐患,元帝时期由于宦官专政,社会矛盾日渐激化。

三、元帝时期宦官外戚专政,社会矛盾尖锐

汉元帝刘奭是西汉王朝的第十一位皇帝,在位期间土地兼并问题进一步激化,再加之元帝过分放纵宦官外戚,社会矛盾日益尖锐,西汉王朝逐渐由盛转衰。

开创了孝宣盛世的汉宣帝,又为何将西汉带向毁灭的边缘?

  • 性格柔弱,坐视辅政大臣惨死

元帝之师萧望之推崇改革以解决大汉所面临的社会问题,但元帝本人对此瞻前顾后犹豫不决,致使萧望之被弘恭等人逼死。萧望之之死看起来和元帝并无任何联系,但是事实上却是元帝一手造成的。元帝本人缺乏主见,听信宦官的谣言将恩师下狱。萧望之本身作为儒生,性格极其刚强,这点作为弟子的元帝是非常清楚的,但是仍然将萧望之下狱,由此导致萧望之自杀。

  • 过分放纵宦官,导致皇权旁落

元帝对弘恭、石显等人害死自己的恩师,只是进行口头上的责罚,并没有实际上对二人进行处罚。在萧望之事件的风波过去之后,愈加宠幸二人,将国政大事全权交由宦官处理。事实上,一个有作为的皇帝手中必须掌握着权力,而元帝这种将大权放手给的做法,注定了元帝不会是一位有作为的皇帝。从元帝开始,西汉王朝的皇权开始旁落,外戚宦官干政不断,由此导致西汉王朝的灭亡。

开创了孝宣盛世的汉宣帝,又为何将西汉带向毁灭的边缘?

结语

汉宣帝刘洵在西汉王朝历史上是一位有作为的皇帝,他整顿吏治、发展经济、收服四夷,西汉社会在宣帝的带领下大有欣欣向荣之势。汉宣帝的事迹被后世各位皇帝所推崇,成为西汉王朝有庙号的四位皇帝之一,时至今日仍有一些借鉴意义。

但是宣帝本人任用外戚宦官,却不以制度加以节制,给西汉王朝的统治造成了严重威胁。对于西汉王朝的覆灭,宣帝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参考文献:

《汉书》

《后汉书》

《资治通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