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奇的創新堅守:他用陶瓷廢渣實現了“中國首創”|致敬南粵工匠

唐奇的創新堅守:他用陶瓷廢渣實現了“中國首創”|致敬南粵工匠

沒有一流的技術工人,就沒有一流的製造。工匠精神,成為當前中國製造轉型升級的核心關鍵詞。

廣東是中國經濟第一大省,也是製造業大省。廣東製造的轉型升級,離不開對“工匠精神”的堅守。中共廣東省委宣傳部、 廣東省工業和信息化廳、廣東省總工會組織開展 2019 年“南粵工匠”推薦學習活動,20 名“南粵工匠”從全省千萬勞動者中脫穎而出。


“五一”國際勞動節前後,《南方》雜誌推出“致敬南粵工匠”系列報道,傾聽一線南粵工匠們的精彩故事,追尋“工匠精神”的南粵特質,以榜樣的力量引領更多產業技術工人前行。

【本期人物】

唐奇

輕質陶瓷磚發明者、廣東特地陶瓷有限公司研發總監

榜樣力量

唐奇在中國首創輕質陶瓷磚,讓不起眼的拋光磚廢渣變成了優質原料。他說,工匠精神就是要始終如一、如琢如磨


視頻加載中...


《唐奇:讓全世界感受中國風韻》視頻

“變廢為寶”,說起來是一句再熟悉不過的話。在這四個字的背後,南粵工匠們窮思竭慮,傷了不少腦筋。

人來車往的廣佛地鐵站裡不起眼的內牆牆面,就大有文章。原來,這裡的牆面瓷磚與同等規格的瓷磚相比重量少了40%,而且原材料還是生產拋光磚過程中產生的廢渣。2009年廣佛地鐵率先採用了這種優良的輕質陶瓷材料,是國內首創,也是國際軌道交通上首次採用超大規格輕質陶瓷板材。

“這樣的輕質陶瓷磚不僅綠色環保,而且保溫和建築節能性能也優於傳統陶瓷。”這種瓷磚的發明者,是廣東特地陶瓷有限公司研發總監唐奇。也正是這個發明,讓不起眼的拋光磚廢渣變成了優質原料,如今“一渣難求”。

致力於中國陶瓷產業的轉型升級,是唐奇一直以來的追求。“中國自古以來就是陶瓷大國,如今陶瓷這個古老而又現代的行業不斷創新、不斷進步,離不開如琢如磨的工匠精神。”唐奇說。

變廢為寶,讓傳統陶瓷告別粗放發展

2002年,唐奇從景德鎮陶瓷學院畢業,進入佛山陶瓷行業成為一名研發人員。那時,以佛山為代表的廣東建築陶瓷產業蓬勃發展,但整個產業大多是粗放式發展。

“當時佛山特別是陶瓷產業重鎮南莊附近,整個天空都是灰濛濛的。”唐奇回憶道,原來按照傳統方式生產拋光磚會產生很多廢渣,數量巨大且容易揚塵,造成了很大的環境汙染。“其實這已經不單是行業問題,更是社會問題。我們的國家不可能讓一個行業以犧牲環境為代價野蠻生長。”

直面行業難點,挑戰棘手問題,這在很多人看來無疑是個燙手的山芋。畢竟在此之前,對於拋光磚廢渣這種到處堆放的固體廢棄物,國內外建築陶瓷行業還從來沒有人進行過系統研究。唐奇對著陶瓷思考、琢磨:既然固體廢棄物是整個行業汙染最大的問題所在,中國又是全球生產拋光磚第一大國,那麼解決了拋光磚的廢渣問題,就等於解決了行業一半以上的廢渣問題。

心之所向,行必能至。

唐奇注意到,這些生產廢渣和普通的陶瓷原料不一樣,一般陶瓷在生產過程中會收縮,而廢渣是會發泡、膨脹的。唐奇考慮,能不能利用廢渣這種膨脹的特性製備一種新的陶瓷材料。“利用廢渣做出輕質磚,可謂一舉多得,既解決了環境問題,又能變廢為寶。”這個新發現讓唐奇興奮不已,他馬上針對這個方案進行了研究。

輕質陶瓷和傳統陶瓷的材料特性迥異,研發起來難度非常大。但認定了方向,唐奇就沒有放棄。經過不斷地推翻、重試,反覆地實驗、比對,唐奇帶領團隊前後歷時三年,終於研發出這種輕質磚來。

檢驗證明,這種輕質磚具有優良的隔熱、隔音、質輕、強吸附等特性,經廣東省科技廳組織專家鑑定,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成功地應用在了廣佛地鐵工程中,是國際軌道交通上首次採用輕質陶瓷牆板。唐奇就此成為輕質磚的發明者和首項技術標準建立者。

如今,大規格輕質陶瓷板材已得到廣泛應用,成功開拓了一個新的陶瓷品類。這不僅創造了顯著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而且有效地推動了綠色環保建築陶瓷產業發展。

“目前拋光磚廢渣在行業裡已經‘一渣難求’。廢渣利用技術既開發了新產品,也促進了行業環保意識的提升,改善了環境。這是一個好的開始。”唐奇說。

創新不止,誕生多個“中國第一”

敏銳觀察、積極探索,唐奇從來都要求自己對行業內最新、最潮的科技熟稔於心。而這,離不開豐富紮實的專業知識和持續不斷的求學鑽研。

在陶瓷中加入負離子誘發材料,使得陶瓷能夠誘發負離子,從而淨化空氣。2003年,負離子瓷磚這樣一個當時尚處於概念階段的產品成為了唐奇研究的對象。經過三年奮戰,唐奇研發成功的負離子瓷磚推向市場後引起轟動,很快成為陶瓷行業中的熱門產品,也成為目前國內唯一形成大規模產業化的功能陶瓷產品。

作為發明者和技術負責人,唐奇主導制定了負離子瓷磚行業標準和國家標準,推動了整個健康陶瓷產業的向前發展。

在負離子瓷磚研發期間,一次西班牙之行,讓唐奇見識了噴墨打印機的震撼效果。回國後,在唐奇的帶領下,公司研發了功能型陶瓷墨水,對比普通噴墨墨水,增加了抗菌、釋放負離子等功能,填補了國內外空白,技術達國際領先水平。

輕質磚、負離子瓷磚、功能型陶瓷墨水的發明,是唐奇在工作中不斷追求進步,精益求精、開拓創新的結果。善於學習和鑽研的精神,成為唐奇成功的密碼。“持續不斷地學習和將所學的內容加以驗證,這是一個持續進步的過程。”唐奇說。

工作中,唐奇追求解決問題的完美性。“有的事情需要反覆琢磨,慢工出細活。”唐奇舉例道,拿做實驗來說,某個原料的加入量是0.01克,那就是0.01克,雖然看起來是微不足道,但這個時候就不能覺得“差不多”。“差之毫釐,謬以千里,我們需要反覆地稱量,直到準確為止。”

創新之路永無止境。入行多年來,唐奇曾參與多個國家標準、行業標準的起草,承擔完成了國家火炬計劃項目、廣東省重大科技專項、省部產學研項目、粵港關鍵領域重點突破項目等多項重大技術攻關任務,在陶瓷行業內創造了多個“中國第一”。他也因此獲得了“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廣東省五一勞動獎章”“佛山大城工匠”等一系列榮譽,成為廣東省勞模和工匠創新工作室帶頭人、廣東省科技專家庫成員、廣東省材料學會理事、廣東省重大科技項目評審專家。

談及不斷取得創新成果的經驗,唐奇坦言,在自己熟悉領域與時俱進的同時,要多留心其他相關行業的技術進步。“要讓自己變得敏銳和善於思考。很多創新點和問題的解決可能不侷限於本領域內,反而是在一些相關的領域上進行通盤考慮及研究,往往更能事半功倍。”


唐奇的創新堅守:他用陶瓷廢渣實現了“中國首創”|致敬南粵工匠

唐奇在工作中不斷追求進步,精益求精、開拓創新,在陶瓷行業內創造了多個“中國第一”

工匠傳承,技藝和學問兼備

“這是清朝乾隆款松石綠底錦底扎道山水通景瓶,是我特別喜歡的。”唐奇指著一個清代瓷器複製品告訴《南方》雜誌記者,他對古代陶瓷的技術方法及材料非常感興趣。近年來他利用現代科學方法,通過大量試驗,對此進行了系統研究和科學驗證。

“中國陶瓷源遠流長。其實古代匠人積累了很多經驗,但沒有留下太多的文字。我現在就在做一些陶瓷方面的歸納和總結,希望把古人的經驗智慧和現代的科學方法結合起來,為中國陶瓷的傳承創新提供些新的思路和解決方法。”唐奇說。

唐奇告訴《南方》雜誌記者,要想了解古代陶瓷工藝,自己的方法是首先進行大量的閱讀和了解傳統工藝技術,然後加以系統整理及梳理,最後再反覆驗證並總結。

以清朝乾隆款松石綠底錦底扎道山水通景瓶為例,唐奇為了能夠完美呈現這個作品,前期光翻閱古籍資料做準備就花了幾個月時間。“這個瓶之所以色彩能夠那麼精美、還原度那麼高,其實是要經歷前後四次的燒製。四次中如果有一次失敗,就意味著前功盡棄。”唐奇說。

為了把陶瓷文化與科技深度融合,提升陶瓷產品的文化屬性,唐奇積極發揮自己的技術創新優勢。他攻克了多項技術難題,掌握和復原了多種傳統陶瓷的工藝技術方法,形成了獨到的古陶瓷科學複製絕活,成為故宮博物院“瓷胎畫琺琅彩繪工藝及復原研究”課題項目唯一的外部合作者,也成為中國文聯藝術研修院《現代科技方法在官窯陶瓷傳承與創新應用》課程特聘導師。

在唐奇創辦的廣東省勞模和工匠創新工作室,他樹立了“以科研推進技術進步、用科技實現文化創意”的宗旨,還創立了國熙陶瓷研發中心,吸引畢業學生進入陶瓷文化行業,把中國陶瓷發揚光大。此外,他還擔任大連工業大學、景德鎮陶瓷大學碩士生導師以及企業校外導師,培養了一批知識型、創新型的研究團隊。

“希望用我的知識和經驗,把‘技藝和學問’兩者結合起來,授人以漁,把優秀的東西能夠更好地傳承下去。”唐奇說。


唐奇的創新堅守:他用陶瓷廢渣實現了“中國首創”|致敬南粵工匠

唐奇攻克了多項技術難題,形成了獨到的古陶瓷科學複製絕活,成為故宮博物院“瓷胎畫琺琅彩繪工藝 及復原研究”課題項目唯一的外部合作者


唐奇的創新堅守:他用陶瓷廢渣實現了“中國首創”|致敬南粵工匠

總策劃丨石雄東 汪蓉

統籌 | 郭芳

執行 | 劉龍飛 郭佩霖 夏夢 溫柔 史成雷 李卓華 盧益飛

本期報道 | 史成雷


統籌丨郭芳

編輯丨莫群 林琳

製圖 | 陳春霖

校對丨華成民

來源丨南方雜誌微信公眾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