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的需要凡事都堅持到底嗎?

真的需要凡事都堅持到底嗎?

說起2002年,記得那會兒我才上初二,很多同學藉著學英語的由頭,問父母要錢買起了復讀機,但其實聽的不是英語磁帶,而是流行歌曲,那年火了一個叫阿杜的歌手,讓我們銘記“查看車底”和“堅持到底”的重要性,。一位勵志歌手的故事,給那個年紀的我們努力奮鬥,堅持到底的理由!

我們的父母、老師教育我們:凡事不要輕易放棄,堅持就是勝利,不到黃河心不死……剛開始學習英語,最勵志的詞是“Don't give up”,最喜歡看的電影是《阿甘正傳》,彷彿從小到大,就一直有人在身邊告訴你:堅持,可以無所不能!

以至於我們很容易就找到了失敗者們失敗的理由:減肥的人因為不能堅持所以越來越胖,後進生因為不能堅持所以一直是學渣,創業者因為不能堅持只能是loser……我們無法說清楚一個人成功的理由,但可以很輕易的判定不能堅持是失敗的原因之一。

長期的慣性思維,讓我們在“是否需要再堅持”這樣的判斷題上糾結不已,因為在情感上,放棄是與我們正確價值觀背道而馳的,甚至從內心認定放棄是一件很丟人的事情。

我們怕放棄之後身邊的人指責自己沒耐心,怕放棄之後錯失了本該屬於我們的成功,怕放棄之後會被貼上三心二意的標籤,對堅持這件事情的執念,似乎正在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痛苦。

當我讀完佩格·斯特里普的這本書之後,才真正明白:放棄是一種藝術!

真的需要凡事都堅持到底嗎?

《放棄的藝術》告訴我們:人之所以喜歡堅持,除了傳統觀念的影響之外,還存在人對某些事物成癮性表現的原因。簡單來說就是人因為某件事情而產生了執念,所以不願意放手。

國外科學家曾經做過一個實驗,把三隻鴿子分別放在不同的籠子裡,裡面都有一個按鍵器,第一個籠子的鴿子只要啄一下按鍵器就會掉一顆食物掉下來,第二個籠子的鴿子不管怎麼啄都不會掉食物,第三個籠子的鴿子啄按鍵器,時而掉食物時而不掉,你們覺得最後哪隻鴿子啄的最瘋狂?

答案是:第三隻鴿子。因為第一隻很淡定,它想吃的時候按一下,不想吃的時候就不按;第二隻壓根就不玩了,因為它知道沒有;只有第三隻,死死地盯著,然後不停地啄那個按鈕。像不像我們人玩老虎機?有時候有獎勵,有時候沒獎勵,這個現象稱之為:間斷強化。

關於間斷強化大部分人也是深有體會的,比如微信的跳一跳,剛開始的時候我玩得也很瘋狂,曾經佔據了我大量的休閒時間,這個遊戲規則並不是誰跳的多就一定高分,而是能夠連續落到紅心或者額外有加分項目的方塊分數才高,但連續命中和加分方塊本身就是隨機的,最終讓許多人慾罷不能。

這種類似的遊戲還會給人一種錯覺:“勝利近在咫尺”,讓玩的人感覺下一局就一定可以破紀錄了,這種往往高估自己的行為,也導致了遊戲參與者不會輕易的停下來,只要有時間就會一直玩下去。日常中表現為,當事情出現一點點好轉苗頭的時候,我們就立刻覺得有機會,甚至在下一個把全部機會壓在上面,就如同那些賭博和炒股投機的人一樣。

真的需要凡事都堅持到底嗎?

如上描述有沒有感覺很恐怖?當然我說得這麼恐怖不是為了讓你馬上就放棄一切,而是希望大家學會正確的堅持和放棄。

心理學家丹尼爾·韋格納與同事進行了實驗,叫白熊與紅車。要求參與人員不要去想一頭白熊時,卻被發現每分鐘想白熊不下一次。

而在後續的實驗中,他們要求參與人員停止想白熊,去想一輛紅色的大眾汽車時,發現想紅色的大眾汽車雖然無助於抑制白熊想法,卻讓實驗對象無法一心只想著白熊。

這個實驗的意義在於如果我們希望抑制一個想法,就需要一心想著另一個想法。”

從這點上有沒有回味到你大學失戀時候的感覺,你的朋友會勸你開始一段新的戀情,來淡忘原來的傷痛,這是有科學依據的。所以動機脫離,目標脫離是有益於調整狀態,找到更好堅持對象的。而針對後悔這種感覺切實有效的方法是:

① 控制對舊目標的念念不忘;

② 時刻牢記後悔是一種不可避免的情緒,況且它的出現也並非壞事;

③ 將注意力集中到任務的實施上面;

④ 經過實際的評估後,反覆向自己灌輸現實主義以幫助放下舊目標,走近新目標;

⑤ 獲得支持:當你需要他人幫助來進行目標脫離時,就應當徵求別人的建議與幫助;

⑥ 主動意識到干擾因素的存在,並放下它們。

真的需要凡事都堅持到底嗎?

一心一意的堅持從來不是唯一的出路,放棄也不是。

你可以在自己應該放棄時,清楚地認識到了自己的心意。堅持一件事情,有時恰如順流而下,慣性使然,在困難的面前,堅持卻成了最為安穩舒適的選擇,只要你願意繼續恆久忍耐。

如果放棄是對人生甘苦的回味,那終將會讓你在每次記憶猶新的回味中讀懂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