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縉:大明王朝一個特殊的存在

解縉是江西吉安府吉水人,出生在明洪武二年(1369年),其家族是當地的名門望族,從小受到了很好的教育,家族條件非常優渥。與一般孩子不同的是,好的家庭條件沒有讓他養成好吃懶做的公子哥惡習,相反地,他從小就顯示出了他的聰敏和過人之處。

解縉:大明王朝一個特殊的存在

解縉


據說,他七歲就能寫得一手好文章,十二歲已經讀透了《四書》、《五經》。當然,學霸的世界一般人很難懂,艱澀的文字在他看來,那裡還有太多的樂趣。參加江西鄉試,一舉奪得第一名的好成績,參加殿試又是金榜題名。對於普通人來說的求學之路,在解縉看來,太容易了。

解縉的性格耿直單純。

因為才華橫溢,肚子裡有貨,什麼話他都敢說。用今天的話來講,在古代那個時候,也就是情商不夠。但是這樣的情況發生在解縉身上,我們又需要專門的區分,辯證地來看。因為他性格耿直,敢於說話,但並不是簡單地為了賣弄自己的水平高,而是不懼權貴,為的是黎民和江山社稷。

明太祖朱元璋對待反對他的人是極其殘暴的,很多人的合理化意見建議,只要不合他的心意,受到迫害是在所難免,也因為如此,朝臣基本上成了啞巴,就是有想法也絕不會輕易上奏。

但是解縉卻不然,該說的他必然還會說。對朱元璋的濫殺無辜,殘暴牽連,朝令夕改,他直接上了條陳,這在朝臣中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在他看來,為人臣子,就應該盡到進言的責任,不能為了一己私利而選擇沉默,這樣會誤了國家和君主,以致連累到百姓,這是他真實的想法,也是單純的想法。

解縉:大明王朝一個特殊的存在

明成祖朱棣


解縉的運氣不是一般地好。

也許是解縉的運氣特別好吧,他對朱元璋執政的失誤,絲毫不留情面,但朱元璋沒有象對待其他朝臣那樣,直接庭杖或是降職,甚至殘暴地殺害,而是對解縉選擇了容忍。在“胡惟庸案”中被處死的韓國公李善長,解縉認為李善長是被冤枉的,明顯地證據不足。

於是他又上書為李善長鳴冤,並斥責御史袁泰蔑視法紀,陷害忠良。這很顯然是違背了太祖朱元璋的意思,因為解縉無法理解朱元璋為保朱家江山萬年,必然要對功臣展開清理。同樣地,他還是沒有徹底惹惱火朱元璋,朱元璋只是將他的父親召進京,當面勸他把自己不懂事的兒子帶回去,好好調教。朱元璋的這一做法在當時是很難被其他朝臣理解的。

朱元璋對解縉的父親說:“大器晚成,若以爾子歸,益令進,後十年來,大用未晚也”。

沒辦法,解縉的老父親只有把他帶回江西老家,好好調教了,估計當時他的父親心裡只有對太祖朱元璋的感恩戴德了,能活著回去比什麼都好。

解縉的好運氣不光在太祖朝,來到朱棣時代,他的好運氣更是連連不斷。永樂元年,朱棣要編一部史學鉅著,就任命博學多才的解縉主持編纂工作,也因為如此,解縉的名字與《永樂大典》緊緊地聯繫在一起。

隨後,解縉的仕途一帆風順。晉升為翰林院學士兼右春坊大學士,成為內閣首輔,逐漸地成為了朱棣的心腹之臣了。

解縉:大明王朝一個特殊的存在

解縉像


解縉的好運氣也有終點。

雖然在朱元璋朝受了點小小的委屈,但其後的仕途非常順利,也可能因此,解縉耿直單純的性格又放縱起來。本來皇位繼承的問題是十分敏感的問題,也是皇族內部的問題,躲都躲不及呢,但朱棣問到解縉的時候,他是和盤托出,毫無保留地說出自己的看法,他當然沒有意識到這是做臣子的大忌,他還是一廂情願地認為這是他的職責所在,是為了江山社稷。既然沾上這個敏感的問題,麻煩也就接踵而至。

因為解縉明確支持長子朱高熾為繼承人,從朱棣的內心來說,畢竟朱高熾並不是朱棣心中合適人選,他也是左右為難的,他自己都拿不定主意的事,何況解縉只是一個沒有野心和黨派的外人呢。那麼,同樣具備條件,建立諸多軍功,甚至條件更好的朱高煦自然地就成為了他的敵人。朱高煦利用各種時機報復解縉,說他是不盡人臣之責,趁皇帝不在位而有意親近在家守護監國的太子,這一點直接刺痛了朱棣的內心,解縉的好運氣就堅持到了這裡。

隨後,解縉被貶官,接著再被下獄,雖然朱棣還會想起他,但好運氣用完的解縉,也因為朱棣的一句話:“縉猶在耶?”解縉被灌醉,在雪地中活活凍死,不明不白地結束了自己的一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