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节的那些旧事儿(原创散文)

若不是手机日历的提醒,都不知道今天是七夕节。

家乡人管七夕节叫“七月七”,小时候不知道“七夕”为何物,只知道“七月七”,只要和吃有关,孩子们是不会轻易忘记的,那时的七夕节是一个充满温馨和神秘的节日。

农历七月七日的下午,夕阳的余晖透过门前的树荫泼洒一地,碾麦场上新摞的麦草还没来得及用泥浆盖顶,一群麻雀在麦草上叽叽咋咋的刨着,寻找残存的麦粒。父亲用连枷使劲捶打着支离破碎的麦穗,希望从中收拾出一些残缺不全的麦子。这时候,家家窑洞的烟囱里冒着青烟,在夕阳的余晖中,如一声劳做之余的叹气,舒展而惬意。一会儿,窑洞的崖边上传来一股浓烈的花椒叶子的香味,不用问,都知道是“巧娃娃”烙熟了。

七夕节的那些旧事儿(原创散文)

所谓“巧娃娃”,是一种用麦面烙的馍,有各种图案形状,有花草鱼鸟,有动物百态,最长见的是一种叫“车轱辘”的烙馍,形如车轮,有的如观音的莲花宝座,中间有孔,一根红线穿过圆孔,挂在脖子上。那时候,纯麦面馍是稀缺的东西,“巧娃娃”挂在脖子上轻易舍不得吃掉,椒叶和麦香冒着热气,使劲向鼻子里蹿,看着近在咫尺的“巧娃娃”,嘴里的口水咽了又满,满了又咽。实在忍不住了,用两颗门牙在“巧娃娃”的边上咬一点,这时候,又得纠结半天,如果是花草,一般先吃叶子,再吃枝干;如果是动物,是先吃腿呢?还是先吃胳膊?以我的经验都是先吃脚,再吃腿,最后吃胳膊和头,因为脚和腿没有胳膊重要,而先吃掉头,“巧娃娃”就会死掉,所以要到最后万不得已的时候吃。定力好的孩子,到晚上了,“巧娃娃”还囫囵完整,定力不好的孩子,等不到天黑,只剩一下一个穿着红线的圆圈圈,孤零零的挂在脖子上,不伦不类的样子。

七夕节的那些旧事儿(原创散文)

晚上,几个孩子挤在葡萄架下,窃听牛郎和织女的情话,好像干着一件愉快的坏事,心里满是激动和不安,听着听着,什么也听不见,只听见蟋蟀的鸣叫,如大地沉睡的鼾声。这时候,“巧娃娃”身上散发的香味又往鼻孔里钻,低下头,狠狠咬一口,黑暗中也不知道咬了那个部位。腿都蹲麻了,一句悄悄话也没听到,抬头看看头顶,透过葡萄的叶子,只见一轮上玄月,正咧着大嘴在嘲笑。孩子们沉不住气了,从葡萄架下爬出来,将残留在红线上的“巧娃娃”残骸一口吃掉,灰头土脸地回家睡觉去了。

七夕节的那些旧事儿(原创散文)

一个七夕节就算过完了。

如今的“巧娃娃”已成为司空见惯的食物,牛郎和织女也变成两个星座,隐身在浩瀚的天际,她们将没有说完的悄悄话留给凡尘中的男男女女,无需躲在葡萄架下窃听,打开微信,满眼皆是。七夕节变得更加温馨而浪漫,只是没了过去童话般的神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