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劫而生,在逆境中安心定力

歷劫而生,在逆境中安心定力

“生機從不會靠等待而來,必然是在反思、思考、抉擇、變革、行動、奮鬥的過程中獲得。”著名主持人白巖松在近日主持第四屆會稽山講壇暨第十二屆文化中國講壇時歷數了我國近現代史上的幾次劫難。

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中國,使清朝的皇室不得不倉皇逃離北京,一路向西。那是120年前這個國度的一次大劫。在劫難中,很多人開始思考這個國度的未來。11年後,辛亥革命爆發。12年後,清帝退位。這是這個國度現代化進程中的一次生機。

1960年,這個國度突然開始面臨另一個劫——吃飯問題。連續3年的飢餓,讓決策者和民眾都不得不去思考如何填飽肚子。18年後,安徽鳳陽小崗村實行“分田到戶,自負盈虧”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拉開了中國對內改革的大幕。而土地承包恰恰要解決的就是“民以食為天”的糧食問題。

一轉眼又過去了60年,又一個庚子年,新冠肺炎疫情讓人類面臨極大的挑戰,中國首當其衝。如何做好防控?如何提升公共衛生體系和重大傳染病的預防能力?如何實現民眾的心理康復?如何能歷劫而生,在危難中把握機會?

歷劫而生,在逆境中安心定力

文化中國講壇發起人之一,著名主持人白巖松主持此次講壇。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李建泉/攝

“歷劫而生”正是第四屆會稽山講壇暨第十二屆文化中國講壇的主題。10月18日,文化中國講壇在浙江省紹興市會稽山大香林·兜率天景區舉辦。該講壇由紹興市人民政府、中國青年報社、中國教育電視臺、紹興市柯橋區人民政府、北京橫山書院共同主辦,紹興市柯橋區旅發集團有限公司、稽山書院承辦。文化大家、知名學者和社會名流雅聚位於龍華寺內的稽山書院,共話疫情時期的人文與科學。

主辦方希望專家學者的演講為“歷劫而生”這四個字賦予更豐厚的意蘊,也讓現場觀眾對於從劫難中奮起有更充足的信心,更強烈的共識,同時把信心和共識推廣散播出去,產生更大的正能量。

中共紹興市委書記馬衛光表示,本屆講壇在全球疫情大流行的背景下,共同探討人文與科學,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有利於進一步弘揚人文精神與科學精神,有利於更好地尋求人文與科學的融合之道。

歷劫而生,在逆境中安心定力

10月18日,浙江紹興,第四屆會稽山講壇暨第十二屆文化中國講壇上,中共紹興市委書記馬衛光講話。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李建泉/攝

天津市文聯主席、南開大學南開講席教授、北京橫山書院院長陳洪是文化中國講壇的發起人之一。他在現場分享說,60年前的歷史劇《膽劍篇》給自己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膽劍篇》取材於2400多年前越王勾踐“臥薪嚐膽”的歷史故事,春秋時期的越國正是如今的紹興一帶。“勾踐的這種精神,以藝術化的文字表現出來,就是會稽山的精神,是浙江的精神,也是中華民族的精神。這是一種堅韌,一種奮鬥,一種擔當,一種在劫難中重新奮起的精神。”陳洪說,我們要歷劫而生,要有大慈悲的胸懷和大勇氣的膽略。

歷劫而生,在逆境中安心定力

10月18日,第四屆會稽山講壇暨第十二屆文化中國講壇在浙江紹興柯橋區大香林·兜率天景區內龍華寺的稽山書院舉辦,天津市文聯主席、南開大學南開講席教授、北京橫山書院院長陳洪代表主辦方致開幕詞。

“磨難是人類社會的成長基因。”中國工程院院士、香港工程科學院院長李焯芬表示,人類在克服困難的過程中獲得不斷髮展,這些災難給予了人類重大啟示——地球是人類賴以安身立命的家園,可地球與大自然時而會“開個玩笑”,出現天災。回顧歷史,每次災難或瘟疫過後,人類歷劫而生,吃一塹,長一智。“面對災難和逆境時,除了抗疫、減災、防災工作外,還有個讓人‘安心’的需求,就是讓人們能夠更坦然地面對逆境。而如何讓身處劫難和逆境之人‘安心’,可借鑑東方文明中的人文精神和傳統智慧,學會活在當下,專心做好應做的事。面對逆境,洞悉原因,坦然面對問題,設法解決問題。”

歷劫而生,在逆境中安心定力

10月18日,浙江紹興,第四屆會稽山講壇暨第十二屆文化中國講壇上,中國工程院院士、香港工程科學院院長李焯芬做了題為《歷劫而生——疫情時期人文與科學的對話》的講座。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李建泉/攝

王陽明曾在稽山書院闡述“致良知”之學。在本屆講壇上,全國政協文化文史和學習委員會副主任、文化中國講壇發起人之一葉小文表示,王陽明講了一輩子心學,一個“心”字,皆是確立、凝聚、強大、堅韌內心之定力。“在當下百年大變局遇上百年大流疫之時,我們應當從中汲取智慧,‘欲事立,須是心立’,以強大定力為基,應勢而為,順勢而動,在危機中尋新機,在變局中開新局,以人文化天下,靠科學謀生路,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努力。”

歷劫而生,在逆境中安心定力

10月18日,浙江紹興,第四屆會稽山講壇暨第十二屆文化中國講壇上,全國政協文化文史和學習委員會副主任、文化中國講壇發起人之一葉小文發表主題為《歷劫而生:我們心中的定力》的演講。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李建泉/攝

2020年是不平凡的一年,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來,醫務工作者與時間賽跑、跟病魔鬥爭,在前線築起守望相助的防護網。今年的講壇也迎來了幾位從事醫務工作的嘉賓,共同探討疾病預防、健康生活方式、疫情時期的心理疏導等問題。

歷劫而生,在逆境中安心定力

10月18日,浙江紹興,第四屆會稽山講壇暨第十二屆文化中國講壇的“稽山釋義”環節,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大學第六醫院院長陸林(右一),中國工程院院士、南開大學公共衛生與健康研究院院長徐建國(右二),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清華長庚醫院院長董家鴻(左二)和主持人白巖松進行對話。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李建泉/攝

中國工程院院士、南開大學公共衛生與健康研究院院長徐建國從事疾病防控工作多年。在由白巖松主持的稽山釋疫環節,徐建國院士說:“新冠肺炎疫情告訴我們,在大災難來臨的時候,我們更要講國家的利益、群體的利益,認真執行基本的防控政策。國家採取了有力的措施,人民群眾非常願意配合,才會在疫情防控上取得這麼好的成績。”

歷劫而生,在逆境中安心定力

10月18日,浙江紹興,第四屆會稽山講壇暨第十二屆文化中國講壇上,中國工程院院士、南開大學公共衛生與健康研究院院長徐建國參與“稽山釋疫”講座。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李建泉/攝

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大學第六醫院院長陸林今年前後3次赴武漢,指導當地開展疫情後的心理疏導工作,幾乎跑遍了武漢的醫院。如今,他的團隊還在武漢,幫助解決患者遺留的心理問題。陸林呼籲大家多關愛新冠肺炎康復患者、患者家屬,同時也關照好自己的心理健康,平穩心態,適量運動,平衡飲食,健康生活。

歷劫而生,在逆境中安心定力

10月18日,浙江紹興,第四屆會稽山講壇暨第十二屆文化中國講壇上,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大學第六醫院院長陸林參與“稽山釋疫”講座。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李建泉/攝

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清華長庚醫院院長董家鴻說:“健康中國戰略的提出,改變了傳統醫療衛生的理念,使得醫療衛生的中心從治病轉變為以健康為中心,那麼就要求醫療機構構建一個涵蓋預防、治療、康復、慢病管理、臨終關懷這樣一個全鏈條、全方位的健康醫療服務體系,在整個健康醫療服務中要高度重視預防。通過科學的方法以及全民健康教育等疾病預防措施的實施來減少疾病發生率,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

歷劫而生,在逆境中安心定力

10月18日,浙江紹興,第四屆會稽山講壇暨第十二屆文化中國講壇上,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清華長庚醫院院長董家鴻參與“稽山釋疫”講座。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李建泉/攝

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院長、清華大學心理學系主任彭凱平認為,面對疫情,必須高度重視全社會的心理健康,動員各方力量,全面加強心理疏導工作。依靠科學的技巧和方法,調動積極心理的力量。他建議把積極心理的概念變成具體的行動方法,比如向人展示出有感染力的笑臉;通過照顧自己的身體、運動、深呼吸等行動,產生積極情緒;積極溝通、傾聽,具有同理心;有慧眼禪心,用心欣賞、發現身邊美好的事物等。

歷劫而生,在逆境中安心定力

10月18日,浙江紹興,第四屆會稽山講壇暨第十二屆文化中國講壇上,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院長、清華大學心理學系主任彭凱平做了題為《疫情後的心理康復與成長》的主題講座。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李建泉/攝

靈秀山水與厚重人文輝映,人文與科學在交流碰撞中迸發著思想的火花。北京大學南亞學系教授湛如代表主辦方致閉幕辭,他希望,大家擁有一顆平常的心、慈悲的心、回報社會的心。通過參加此次活動,大家能增加一些面對生活、面對當下、迎接美好未來的啟發。

歷劫而生,在逆境中安心定力

10月18日,浙江紹興,第四屆會稽山講壇暨第十二屆文化中國講壇上,北京大學南亞學系教授湛如代表主辦方致閉幕詞。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李建泉/攝

中國青年報·中國青年網出品

作者:張曼玉

編輯:劉冰

責任編輯:姜蕾 齊徵

歷劫而生,在逆境中安心定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