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城市更新名下推進沙井古墟整體保護?

如何在城市更新名下推進沙井古墟整體保護?

文/宋丁 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旅遊與地產研究中心主任、中國城市經濟專家委員會副主任

昨天,我根據4月28日參加的深圳寶安區有關在沙井古墟片區實施城市更新的一個研討會的情況,寫了一篇文章《沙井古墟:是城市更新,還是村墟復舊?》,立即引起很大反響,反映了許多網民對於沙井古墟全面保護的高度關注,同時也有相關政府部門以及研究機構的朋友對文章中的一些政策表述做了矯正,我在此感謝大家的關心和支持,也深深敬佩大家對於深圳歷史文化資源保護的精神。為了使文章更加客觀、準確,我把昨天的文章做了修改,今天重新發表。

我們都知道,央企華潤正在深圳沙井推進一項名稱為“金蠔小鎮”的深圳最大規模的城市更新,總面積達2.97平方公里,其中引起我關注的是,在這2.97平方公里的城市更新單元範圍內,有1.4平方公里的拆除範圍,而這個1.4平方公里拆除範圍恰恰包括了已經被深圳市政府列入歷史風貌區範疇、需要整體保護的23.4公頃的沙井古墟。我最初的疑問就產生了:既然是要整體保護的歷史風貌區,為什麼又要列入拆除範圍呢?莫非真的要把沙井古墟拆除嗎?

如何在城市更新名下推進沙井古墟整體保護?

我從政府部門得到的答覆是:不會拆除,按照市、區兩級政府的文件規定,項目的執行主體須保護沙井古墟歷史風貌區,之所以將其列入城市更新拆除重建範圍,是考慮到整個城市更新項目一體化推進的需要,但是,對沙井古墟片區會通過容積率轉移或獎勵等方式,鼓勵實施主體自行清理經濟關係,按照批准的整治提升方案對歷史建築、歷史風貌區進行修繕整治和活化提升後,作為貢獻用地(包括土地上的建築物、構築物等)無償移交政府。

聽到這個答覆,我應該放心了。然而,仍然有一絲疑問盤旋在我的腦海裡:連1.4平方公里之外的其他部分都沒有列入拆除重建範圍,為什麼一定要把沙井古墟的23.4公頃列入拆除重建範圍呢?為什麼不能列入綜合整治範圍呢?一方面列入拆除重建範圍,另一方面又表示不會拆除,這的確讓我有點丈二金剛摸不著頭腦。無論如何,文件中提到的“修繕整治和活化提升”與“拆除重建”不是一碼事,政策文件中對此做出了混合性的規定,可能會對沙井古墟的未來改造產生某種不確定性。

如何在城市更新名下推進沙井古墟整體保護?

看來,有必要先對沙井古墟這個特殊的歷史風貌區有一點基礎性的認知。沙井古墟是什麼?是深圳著名的四大古墟遺址中現存規模最大、歷史最悠久的古墟,自宋代以來,歷經發達的鹽業、漁業和蠔業,成為珠三角移民文化、商賈文化和歷史上經貿活動的重鎮,也是深圳文化的根基。儘管改革開放40年來,這裡的面貌發生了重大的變化,但目前仍然保留了23.4公頃相對完整的古墟遺址地,在這片以聞名四方的“沙井蠔”為核心文化符號的古墟地,有著村墟結合、一河一街、七坊聯珠、梳式佈局的空間結構,有著眾多的各級各類文物保護單位,是現代化的深圳難得的一塊歷史文化寶地。儘管古墟已經非常殘破,然而,行走在其中,我們仍然能強烈感受到陣陣的蠔風流彩和墟鎮古韻,顯然,這裡是值得全面、完整保護和復舊的歷史街區和古墟。

如何在城市更新名下推進沙井古墟整體保護?

況且,沙井古墟是目前深圳成片型的歷史風貌區中面積最大的片區,它雖然殘破,卻仍然是一個可以通曉歷史文化的“面”,若對它加以整體保護,它就能夠從一個“面”昇華為一個充滿歷史人文價值的“體”,為深圳保留一片值得記憶和體驗的特色歷史文化空間;若對它實施拆除式的城市更新,它就會由一個歷史的“面”失落為若干個“點”,從而從整體空間上走向消亡,也就是說,從此,我們在深圳的版圖上,再也見不到那個曾經風光無限的沙井古墟了。

華潤承擔的2.97平方公里的金蠔小鎮城市更新項目,從本質上說,就是把舊的、老的、危險的街區和房子進行拆除或整治性改造,讓這個街區從歷史走向未來;而位於其間的沙井古墟恰恰相反,是修繕整治和活化提升,從本質上說,就是把老的、破的街區和房子進行修舊如舊式的復舊式改造,把那些強加在老街區的現代風格的新建築物構築物去除,還原老街區的風貌,讓這個街區從現世遁入歷史。這是完全不同的兩種改造街區的認識論、價值觀和發展模式。

既然如此,政策文件把沙井古墟片區列入拆除重建範圍,會不會是考慮到有些建築的確太老、破、舊了,而且殘缺不全,不妨藉助城市更新的機會,讓執行主體事實上做出一定的拆除式改造?不能完全排除這種情況。

但是,我想強調的是,沙井古墟的魅力恰恰就在這點點滴滴的歷史斑駁中,那敦厚的門坊,狹窄的巷子,殘破的老牆,黝黑的套房,這恰恰就是千百年來的鹽民、漁民、蠔民安居樂業的歷史真實寫照。修繕整治和活化提升,正是針對這些歷史建築而來的,當然要完全尊重先民們曾經的空間佈局和建築風貌,當然不能拆除重建。從根基上保留這些本土文化的痕跡,才對得起先民,對得起後人。

如果讓我來解讀為什麼政策文件中把沙井古墟列入拆除重建範圍,我寧願這樣理解:在沙井古墟23.4公頃的地面上,在改革開放的40年裡,新增了不少對古墟文化帶來負面效果的雜亂的建築物和構築物,為了實現全面保護古墟的目標,就要對這些雜亂的新增建築物構築物實施堅決的拆除。

如果是這樣,我的疑慮真的就可以去除了。

如何在城市更新名下推進沙井古墟整體保護?

在金蠔小鎮城市更新項目整體推進的大背景下,沙井古墟到底應該如何實施保護性開發?我提出如下五點建議:

其一,要嚴格執行市、區兩級政策文件精神,對沙井古墟23.4公頃的歷史風貌區實施嚴格的整體保護,要與周邊的城市更新項目明確區別開來,按照修舊如舊的方針推進古墟內老舊建築及空間的修繕整治和活化提升,對那些與古墟文化氛圍格格不入的新建築構築物則須堅決拆除,復原古墟固有風貌。

其二,要以沙井蠔文化及古墟文化為主題,對整個古墟片區進行歷史文化主題的提煉,通過建築、構築物、非物質文化遺產形態等多種渠道體現這些特殊的歷史文化主題。

其三,要把古墟活化落到實處,推進古墟的復興。例如,導入歷史場景活動,設計若干沉浸式體驗空間,等等。

其四,以佔補平衡方式騰挪周邊空間。目前古墟周邊城中村建築物密集,對於古墟保護構成嚴重影響。我認為,在古墟以外大空間城市更新過程中,可以實施佔補平衡的方式,在古墟周邊騰挪出一定空間的環帶,作為古墟的保護帶,可以綠化、水系、人文景觀等形成古墟的生態文化景觀保護帶。保護帶內原有的建築物的拆遷指標可以通過外圍用地或其他用地實施補充。

其五,讓“沙井古墟”歷史文化品牌發揚光大。華潤主持的這個城市更新項目整體採用的是“金蠔小鎮”的品牌名稱,而“沙井古墟”這個歷史風貌區及其品牌無疑是金蠔小鎮的文化靈魂,賦予了金蠔小鎮城市更新項目更加深厚的歷史底蘊和人文價值。

深圳2000多萬人口中,外地人是絕大多數,隨著市民在這裡的長期居住和工作以及對這座城市的不斷深入瞭解,越來越多的市民開始關心這座城市的歷史,越來越多的市民瞭解到,沙井古墟是深圳不可多得的成片型歷史文化傳承地,大家都有一種天然的責任,去整體保護這片特殊的歷史風貌區,不會因為城市更新或者其他什麼原因,就使它受到進一步擠壓而退出歷史舞臺,大家都深信,金蠔小鎮城市更新項目在對沙井古墟歷史風貌區的整體保護方面,必將做出經得起歷史考驗、對得起先人和未來的正確決策和行動。

本文的結束語:讓23.4公頃的沙井古墟完整保留、修復,讓蠔鄉歷史重現風采,讓現代化的深圳保留一片真正屬於自己歷史的文化精品空間,讓古墟文化代代傳承!

如何在城市更新名下推進沙井古墟整體保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