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歐洲藝術史筆記(第26章):貝尼尼,為雕塑注入生命的男人

貝尼尼,巴洛克時期羅馬最出色的藝術家,沒有之一。他是畫家,建築家,當然,更重要的是雕塑家。


貝尼尼(1598–1680)出生在那不勒斯,他的父親從佛羅倫薩到這裡尋找工作。父親教了貝尼尼雕塑的技術,但很快,兒子水平就超越了父親。而在我看來,貝尼尼的天賦,至今還沒有被任何雕塑家所超越。

17世紀的意大利,貝尼尼是獨一無二的,他是一個優秀的建築家,當然也是極具天賦的畫家,但他把這些才華都暫時擱置,潛心於雕刻。1605年或1606年,彼得羅·貝爾尼尼來到羅馬,可能是為波蓋塞家族的教皇保羅五世(Pope Paul V)做一個雕塑項目。兒子貝尼尼在羅馬長大並在保羅五世的領導下,開始了他的職業生涯。

波蓋塞廣場的前身是波蓋塞別墅,是17世紀紅衣主教波蓋塞的住所,他也是年輕的貝尼尼最重要的贊助人。貝尼尼為他創作的一件重要作品便是Pluto and Proserpine《冥王與冥後》(1621-1622)從正面看,冥王綁架了穀神星的女兒Proserpine,想要把她帶出地獄,側面注意看冥王的手指嵌入身體。這件作品其實是接近了16世紀佛蘭德斯雕塑家Giovanni da Bologna喬凡尼·達·波洛尼亞的Rape of a Sabine Woman (c. 1579–1583)《強暴薩賓婦女》。

我的歐洲藝術史筆記(第26章):貝尼尼,為雕塑注入生命的男人

Pluto and Proserpine (1621-1622)

我的歐洲藝術史筆記(第26章):貝尼尼,為雕塑注入生命的男人

Pluto and Proserpine 局部

另一件為波蓋塞主教創作的作品便是《阿波羅與達芙妮》,奧維德的《變形記》中寫到:阿波羅一見到達芙妮,便深深愛上了她,但在她的請求下,父親為了幫她躲避阿波羅,將女兒變成一株月桂樹。

我的歐洲藝術史筆記(第26章):貝尼尼,為雕塑注入生命的男人

阿波羅與達芙妮


1644年,Cornaro科納羅家族的一位成員從威尼斯來到羅馬定居,想要在Carmelite church of Santa Maria della Vittoria為自己建一個葬禮禮拜堂,同為家族成員的Federigo Cornaro主教將這個任務交給了貝尼尼。這座小教堂裡的雕塑便是《聖特雷莎的狂喜》。阿維拉的聖特雷莎是16世紀西班牙修道院改革家和神秘主義者,一位重要的反宗教改革人士。特蕾莎在1622年被封為聖徒後,她的形象便開始出現在許多教堂裡。

為了建造小教堂,教堂的外牆被擴建了,因為耳堂太淺了。教堂的一部分在教堂外牆的外面,這就允許貝尼尼引入一個獨立的光源,投影在祭壇上方,類似於一個舞臺,聖特雷莎和天使就是由上面的自然光照亮的。

我的歐洲藝術史筆記(第26章):貝尼尼,為雕塑注入生命的男人

聖特雷莎的狂喜


我的歐洲藝術史筆記(第26章):貝尼尼,為雕塑注入生命的男人

聖特雷莎的狂喜 局部

接下來,我們來看Fountain of the Four Rivers《四條河流的噴泉》(約1648-1651)。貝爾尼尼受教皇委託設計這個噴泉。從空中俯瞰納沃納廣場,可以看到羅馬競技場的原始形狀,後來變成了廣場、潘菲利宮、聖阿涅塞教堂、四條河流的噴泉和其他兩個噴泉。

我的歐洲藝術史筆記(第26章):貝尼尼,為雕塑注入生命的男人

四條河流的噴泉中最大的元素是一座羅馬方尖碑上面有聖靈的鴿子,也象徵著潘菲利家族。噴泉代表著世界四大河流——多瑙河,尼羅河,拉普拉塔河,恆河——也是天堂的象徵性河流。潘菲利宮是教皇的居所,他有時會出現在其中的一扇窗戶裡,另一扇窗戶是教皇的臥室。想想象徵性的這個廣場對反宗教改革羅馬的影響:一個古羅馬競技場,教皇宮殿,與早期基督教遺蹟相鄰的世界四大河噴泉。

在納沃納廣場的雕塑完成之前,貝尼尼在聖彼得大教堂的工作就已經開始了,在教皇烏爾班八世巴貝里尼(1623-1644)的庇護下,一直持續到他去世。聖彼得教堂的十字架或耳堂已經成為一個令人印象深刻的儀式空間,Bramante最早設計,經米開朗基羅的改進,他們打算就像教皇朱利葉斯二世一樣,讓教堂的形狀呈現希臘式十字架形態,沒有舊教堂式長長的中殿,只保留中央區域。

最後,反改革的保守思想強調儀式遊行的重要性,迫使中殿用傳統拉丁式建造交叉設計。來看貝爾尼尼的這個作品:Baldacchino(巴格達的意大利語),它位於教皇祭壇上面;聖彼得的墳墓在地下室。注意扭曲的柱子,這叫做巴格達的所羅門柱,起源於舊聖彼得大教堂。貝尼尼保留了這些柱子,並把它們放在交叉口橋墩的上陽臺。這些柱子存放著聖骨箱。教堂的四大遺蹟在那裡受到保護,在它們下面,每一個壁龕,都是與每一件遺物相聯繫的聖人雕像。例如,聖海倫的雕像上有一個十字架。另一個壁龕上是聖朗吉努斯的雕像,遺物則是朗吉努斯的一支長矛,他曾用它長矛。注意整個結構呈倒三角形。

我的歐洲藝術史筆記(第26章):貝尼尼,為雕塑注入生命的男人

Baldacchino

從另一個視角看Baldacchino,在教堂的後堂,有一個巨大雕塑群,是教堂四位神父的塑像。


另外,貝尼尼也設計了聖彼得廣場,橢圓形象徵著教堂的臂膀擁抱廣場上的人們。最初廣場是封閉的,後來被墨索里尼打開,建了一條長長的凱旋大道。

我的歐洲藝術史筆記(第26章):貝尼尼,為雕塑注入生命的男人

聖彼得廣場

貝爾尼尼死於1680年,因為患中風,他的手臂失去了創作的能力。貝尼尼說,自己的雙手為自己爭取了提前休息的權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