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兒心理學:孩子喜歡看動畫片不喜歡學習,可能並不是他們的錯

前言

前段時間,有位粉絲媽媽給開心爸爸留言,問了這樣的一個問題:

育兒心理學:孩子喜歡看動畫片不喜歡學習,可能並不是他們的錯

為什麼孩子看動畫片的時候,能夠做到目不轉睛全神貫注,看了一集又一集,說什麼都停不下來,一到寫作業就開始左顧右盼,磨磨蹭蹭一會都坐不住呢?

要是孩子學習的時候能有看動畫片一半的興趣,想必絕大多數的爸爸媽媽們都要感謝天感謝地,感謝周圍的空氣了。說孩子注意力有問題,不能專心吧,看他們看動畫片那股子投入的精神,怎麼看都不像是有問題的樣子;但說他們注意力沒問題的話,一到學習寫作業的時候,就像是小兒多動症一樣,一會做點這一會做點那,翻來覆去的就是不想好好學習。

為了幫助孩子改正學習的毛病,這位媽媽學過各種各樣的課程,和孩子推心置腹的談過,甚至打苦情牌試圖感動孩子,可以說是能用的招數都試過了,有的方法直接就沒用,有的方式短時間內有點效果,時間一長,孩子還是會不由自主的恢復到老樣子。

最後,這位粉絲媽媽說,如何做才能幫助孩子對學習產生興趣呢,哪怕只有對動畫片一半的興趣也好啊!

育兒心理學:孩子喜歡看動畫片不喜歡學習,可能並不是他們的錯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爸爸媽媽們可以先想想,自己是不是有過類似的經歷:

已經很晚了,但自己還是刷電視劇刷到停不下來,明明不止一次的告訴自己,看完這一集一定要睡覺了,但到時候還是不由自主的繼續刷了下去,直到窗外的天空開始泛白;本來想找點學習的資料好好看一看的,但是眼睛一瞟看到了一個很感興趣的娛樂新聞,順手就點了進去,結果就這樣一個個的點了下去,一整天的時間就過去了;本來想集中精神好好工作一會的,結果不小心看到了彈出的新聞中有個自己非常喜歡的明星,就點擊了一下,剛看完又有一個自己也喜歡的明星的新聞,一個新聞一個新聞的看下去,下班了工作也沒做完……

怎麼樣,是不是和孩子看動畫片是一樣的呢?

同樣是面對一些事情,明明知道看動畫片對眼睛不好,爸爸媽媽也不開心,但就是停不下來;明明告訴過自己要好好工作的,結果還是陷入看新聞的怪圈中不能自拔……

這其實就是行為上癮。

什麼是行為上癮

育兒心理學:孩子喜歡看動畫片不喜歡學習,可能並不是他們的錯

說起上癮來,很多人可以直接說出不少來:

比如毒癮,毒品吸入後可以促使人腦分泌內啡肽,而內啡肽本身是會給人帶來很大快感的;

比如賭癮,這個害了很多人害了很多家庭的習慣,到現在為止還是屢禁不止,因為賭癮家破人亡的新聞還是屢見不鮮;

比如網癮,這個習慣多見於孩子,為了玩遊戲逃課撒謊,而且是屢教不改。甚至有不少爸爸媽媽,為了讓孩子能夠戒掉網癮,直接把他們送到了吃人不吐骨頭的戒網中心或者所謂的國學學校中。

其實上癮的不僅僅是我們看到的這些,還有很多就發生在我們身邊。

比如孩子一看動畫片就停不下來,爸爸媽媽刷微信微博一刷就是大半天等等,本質上也是行為上癮,對我們的影響,和上面那些賭癮毒癮網癮是一樣的,只不過程度有所不同而已。

我們為什麼會行為上癮呢?

育兒心理學:孩子喜歡看動畫片不喜歡學習,可能並不是他們的錯

一般來說,我們之所以會對某些事情樂此不疲,達到上癮的程度,主要有兩個方面的原因:

1、心理愉悅

對於孩子來說,動畫片有著符合他們認知的情節,有著色彩豐富的畫面,有著個性格鮮明的主人公,也有一個個耐人尋味的故事……這一切,其實都在不停刺激著孩子的心理,讓他們不斷產生愉悅的感覺。

更加可怕的是,大腦會逐漸把這種愉悅的感覺,和孩子現在正在做的事情(看動畫片)聯繫起來,多次重複後,孩子大腦就會形成一個“看動畫片→很愉悅”的循環,這其實就是“上癮”了。

對於成年人來說也是這樣。刷微博微信,也是一個通過不斷閱讀感興趣的內容,不斷產生愉悅感的過程。時間一長,大腦就會自動把刷微博微信,和愉悅感聯繫在一起,很容易導致“上癮”。

2、蔡格尼克效應

來自立陶宛的心理學教授蔡格尼克(Bluma Zeigarnik)做過一個很知名的實驗:

她準備了22個簡單的小任務,比如按照圖紙的要求把不同顏色的珠子串起來,比如默寫一首詩,比如背下一串數字,比如動手做一個黏土等等。然後讓一群成年人去完成這些小任務,這個過程中她通過一系列的方式來阻止參與者完成某些任務。

育兒心理學:孩子喜歡看動畫片不喜歡學習,可能並不是他們的錯

隨後她讓參與者回憶自己曾經做過的任務,結果對於那些未完成的任務,有68%的都被記起來了,而已經完成的任務只有43%被回憶起來。

這說明了什麼呢?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當一件事情沒做完的時候,潛意識中就會有一種急迫感,不斷地提醒著我們趕快去做,趕快做完。而當這件事情做完以後,潛意識就會放鬆下來,告訴我們事情已經完成,可以不用再想了。

孩子看動畫片就是這樣,很多動畫片在結尾的時候,都會有一個下一集的提示,而這個提示呢,往往是一些比較刺激,或者比較激動人心的情節。這就相當於孩子在潛意識中,會不斷的提醒自己,快點繼續看下一集,我要知道 主人公遇到了什麼事情,我要知道故事下一步是怎麼發展的......在這種強烈意願的驅使下,孩子往往會看了一集又一集,一直到看完才能停下來。

爸爸媽媽們刷手機也是同樣的道理,潛意識中會有著一個又一個的懸念。明星的八卦新聞您想看嗎?最新的新聞您想看嗎?最新的電視劇您想追嗎?如果答案是肯定的話,潛意識就會不斷地督促著我們去一個個的看,一個個的刷,直到看完大結局才罷休。

育兒心理學:孩子喜歡看動畫片不喜歡學習,可能並不是他們的錯

因為未完成,因為有所期待,所以才會念念不忘,所以才會想要得到答案,這其實就是蔡格尼克效應的體現,也是導致我們行為上癮的原因之一。

發揮行為上癮的正面效應

就像是硬幣有正反兩面,行為上癮也是有兩面性的。

如果我們一直都是被內心深處的愉悅感以及蔡格尼克效應所控制,把絕大部分的時間用在了毫無意義的事情上,對於那些能夠讓我們進步的事情拖拖拉拉不想去做的話,整個人就會失去方向,就會不思進取;但如果我們能夠將行為上癮運用在一些正面場景的話,比如孩子的學習比如爸爸媽媽的工作上,很明顯會讓孩子的成績變得更好,爸爸媽媽的工作變得更高效。

那麼,怎麼樣才能發揮行為上癮的正面效應呢?

1、環境很重要。

育兒心理學:孩子喜歡看動畫片不喜歡學習,可能並不是他們的錯

在行為上癮學中,環境是很重要的一個方面。之所以環境會對上癮的行為產生巨大的影響,實際上和上面開心爸爸說的愉悅感是一樣的。舊的環境中存在了太多的觸發點,每個點都能夠讓我們的愉悅感不斷的被觸發,被釋放,被滿足。

如果一直都在這個舊的環境中,我們就會一直深陷愉悅感中不能自拔。所以,想要發揮行為上癮的正面效應,我們就要遠離舊的,容易帶給我們愉悅感的環境,創造或者加入一些積極的,能夠促進我們學習的環境中。

2、善用稟賦效應

稟賦效應是2017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美國芝加哥大學教授理查德,提出的一個人類認知偏差的現象。具體的來說,就是當你擁有一樣東西,或者為這個東西投入了很多的時候,你對這個東西的價值評估就會好很多。

同樣的道理,我們如果能夠提高某些事情的參與度,並且能在這個過程中得到一定成就的話,稟賦效應就會不斷的閃現,進而讓我們對這些事情產生喜歡,甚至是痴迷的情緒。

育兒心理學:孩子喜歡看動畫片不喜歡學習,可能並不是他們的錯

3、重視微習慣

所謂的微習慣,是和我們普通的習慣相比較而言的。

微習慣更小更容易實現,之所以需要重視微習慣,是因為微習慣不會讓我們產生畏難的情緒,畢竟目標很小,輕鬆就能做到;而且微習慣做起來並不困難,這種每天都能完成目標的快感,又能夠反作用在我們身上,進而對完成這件事情產生了很強的自信。

4、即時反饋

事實上,對於即時反饋的強烈心理需求,是人類固有的認知行為之一。任何的即時反饋,都會對我們的行為產生影響,而且就算是負面的反饋,也遠比沒有反饋要強。

所以,如果我們在做某些事情的時候,如果能夠得到一定的即時反饋,對於堅持下去是很有幫助的。

讓孩子喜歡學習,就是讓他們對學習上癮

育兒心理學:孩子喜歡看動畫片不喜歡學習,可能並不是他們的錯

現在轉到孩子學習這件事情上來。

雖然說學習本身是一件比較枯燥,而且又是一件比較反人類的事情,但如果爸爸媽媽們能夠很好地應用行為上癮的正面效應,是完全可以幫助孩子對學習“上癮”的。

1、創造一個學習的環境

對於孩子來說,一個好的環境是很重要的。

一方面,爸爸媽媽們可以幫助孩子遠離有誘惑的環境。比如把孩子學習的屋子,裝扮成只有書和床的環境,這樣的話沒有了外界的觸發,也就少了很多的誘惑;

另外一方面,爸爸媽媽可以給孩子創造出一個積極的環境,比如爸爸媽媽自己也抱著一本書學習,比如爸爸媽媽可以就同一個學習任務和孩子競爭,用積極的環境來激發孩子對於學習的熱情。

2、幫孩子確定微習慣

育兒心理學:孩子喜歡看動畫片不喜歡學習,可能並不是他們的錯

眾所周知,孩子能夠集中注意力的時間並不長,如果用成年人培養習慣的方式來要求他們的話,無異於是事倍功半。

這時候微習慣的重要性就體現出來了,幫助孩子把整個學習的時間拆分開來,每次只學習一點點的內容,時間上也控制在3到5分鐘左右。對於孩子來說,這點內容,他們只要墊墊腳尖就能夠著,相比較而言學習的興趣就高了很多。而且不斷完成的滿足感,對於他們拿下其他的知識,也是一個很好的幫助。

不過既然是習慣,就是需要堅持的,三天打魚兩天曬網,什麼習慣都是很難養成的。

3、即時反饋

育兒心理學:孩子喜歡看動畫片不喜歡學習,可能並不是他們的錯

事實上,即時反饋對於孩子的學習來說,是非常重要的,適當的一些小獎勵,可以讓孩子對學習產生出足夠濃烈的興趣。

比如爸爸媽媽在孩子掌握了新的知識,學習的時候注意力集中,能夠堅持學習5分鐘,能夠又快又好的寫完幾道題之後,對他們的成績表示肯定,並且給予一定量的小獎勵。對於孩子來說,因為有了獎勵,學習就像是在玩一樣,雖然有一點點小的挑戰,但是完成之後的成就感是非常強烈的。

最後

育兒心理學:孩子喜歡看動畫片不喜歡學習,可能並不是他們的錯

在《行為上癮》一書的最後,作者引用了劉慈欣的一句話:

離開享樂的溫床,把我們的眼睛從各種屏幕上抬起來。

人類的目標應該是廣闊的宇宙,而不是眼前的虛擬世界。

對於孩子來說也是這樣,爸爸媽媽更應該幫助他們發揮行為上癮的正面效應,把眼睛從電視平板上抬起來,對他們而言學習更加重要,那才是廣闊的宇宙,才是實現自我價值的最好方式。

育兒心理學:孩子喜歡看動畫片不喜歡學習,可能並不是他們的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