庚子雜說——從一個數字去感受“上甘嶺戰役”

這段時間,關於抗美援朝戰爭的相關報道很多。作為一名轉業軍人,軍旅生涯之中也曾很多次去學習和回顧那段歷史。關於這場戰爭的過程,以及它的勝利對於我們新中國的意義,早已有很多專家學者做出了十分精準、詳細的解析,自然容不得我這麼個普通人去贅述。

但是每次回顧,卻總能從那看似平淡的字裡行間,看到一些震撼心靈的東西。

特別是上甘嶺戰役,作為為整個戰爭基本畫上一個重要休止符的戰役,早已被無數人研究透徹,在網上隨便一搜,都能找到十分詳盡的解讀和分析。

各種解讀的角度很多,有的站位還十分高遠,但就是因為立意高遠,曲高而和寡,反而有時卻難以激發出真正的理解和認識。

那麼我就嘗試從幾個數據來談談我對上甘嶺戰役的幾點感觸,也以此作為個人對於那場戰役、那場戰爭中犧牲的人民英雄們的敬意。

很多學者關注的數據是這些:聯合國軍調集兵力6萬餘人,大炮300餘門,坦克170多輛,出動飛機3000多架次,對志願軍兩個連約3.7平方公里的陣地上,傾瀉炮彈190餘萬發,炸彈5000餘枚...這些數據展示的是戰役的激烈程度。

還有這樣的一些數據:聯合國軍自認共傷亡15000人。其中美軍5000人,韓軍10000人。而志願軍方面則傷亡11500人。而這些傷亡都是發生在兩個連3.7平方公里的小小陣地上

,可見戰役的慘烈程度。

而在不經常被人注意的角落裡,還有這麼一個數字,那就是43天。

上甘嶺戰役發生於1952年10月14日至11月25日,前後歷時43天。

這個數字看起來很普通,但是結合上其他的數據在一起,它卻展示了整個戰役之中,對於人性的考驗是多麼強烈,以及由此反映出來的英勇志願軍的偉大。

庚子雜說——從一個數字去感受“上甘嶺戰役”

作為後人,想了解一段歷史,只能通過歷史書籍,以及近現代才出現的少量音畫載體,而這些載體的記載卻往往會把關鍵的一些信息壓縮。

特別是對於時間這個概念的壓縮,更是到了無以復加的程度。

例如,我們五千年燦爛的中華文明史,壓縮起來,極端一點面對每個人的,也不過是幾本薄薄的歷史教科書,或是幾部紀錄片而已。

在裡面,傳承數百載的一個朝代,或許留下的印記,不過短短几頁篇幅或是幾分鐘旁白而已。

誠然這種模式當然也是沒有辦法的事,畢竟人的壽命,在漫長的時間面前,實在是不夠看,如果沒有這種壓縮,那麼我們人類也就不可能有文明傳承。因為歷史將不再可知,我們誰也不可能拿出50年的生命,去學習50年的歷史,而且其中還有大部分的時間只是瑣碎之事。

如果真的沒有歷史了,人類就只能像朝生暮死的秋蟲,除了繁衍求存,將沒有任何價值所在。

習慣了時間被壓縮的形式,我們對於時間的感受能力就不一樣了。


庚子雜說——從一個數字去感受“上甘嶺戰役”

就像我們感受不到那些看似激烈的改革變革,其實往往動輒草蛇灰線,貫穿百年,而在百年如此尺度之下,再大的變化和矛盾衝突,也只能是些微小事的積累而已。我們時常感慨一些著名人物,卻執迷不悟,其實每一個身處其中的人,並不是愚笨或是遲鈍,而只是他們看不到而已。

再比如,由於歷史整體的大尺度,我們也感受不到小尺度時間的巨大意義,我們常常混淆了歷史人物之間的真正關係,於是就容易把文學故事當成了真正的歷史加以接受。

例如三國這段歷史中,無數風流人物的真正關係,遠非小說所描述的,恰如風華正茂的“小鮮肉”諸葛亮與比他大了許多、近乎上輩人的周瑜大都督之間的真正關係,可絕非真的什麼“既生瑜、何生亮”。

時間卻是我們想要了解一段歷史的真實永遠無法迴避的關鍵要素。因為任何事情的發生、發展與終結,都要有時間的加入。

庚子雜說——從一個數字去感受“上甘嶺戰役”

死傷慘重的索姆河戰役

我們看到那數萬人的傷亡,會感慨英雄們的犧牲與奉獻。但是我們的概念中,卻還是沒有時間維度的引入的。回到上甘嶺這段歷史中,43天這個概念有必要仔細感受一下。

特別是對於已經享受了數十年和平生活的我們來說,我們對於戰爭根本沒有概念。最直觀和普遍的感覺,就是傷亡確實很大,但相比於戰鬥雙方傷亡130萬人的一戰索姆河戰役,單英軍一天之內就傷亡6萬人這種程度來說,似乎也算不上什麼了。

但是如果引入陣地大小這一個參數的話,就不是那麼回事了。當時上甘嶺上陣地是兩個連隊在防禦,大概面積在3.7平方公里。

有的人會計算了,3.7平方公里是多大?抽象一點計算就是2公里乘以1.9公里左右的一塊地方,3700000平方米,單純看數字,確實能站下很多人。為什麼不多部署一點?那樣不是能更好的防守嗎?

但是我們常規印象中對於一個陣地的概念,其實是受電影電視劇影響而是錯誤的。

真正的陣地並非影視劇中的一個壕溝,密密麻麻排滿了戰士和火力點,如果真是這樣部署兵力,那基本上就是“活靶子”,一陣炮擊就全滅的節奏。


庚子雜說——從一個數字去感受“上甘嶺戰役”

神劇裡的陣地

真正的陣地是有一定縱深的體系,區分好幾道防線,其中還通過交通壕連接,而這個體系之下,為了避免敵人重火力對我們的打擊,火力點的設置以及避彈坑、防炮洞的設計都是十分精妙的,可以有效覆蓋防禦面的同時,避免交叉火力帶來的友軍傷害。

所以真正的陣地上,人員佈置並不是密密麻麻,而是平時看都看不見,打也打不著,但是一有敵人上來,就立刻能開火。

這樣一來,考慮到防禦縱深的話,而且是山地形態下的陣地,確實也放不下很多部隊。兩個連隊已經很多了。

一個連隊一般情況下也就是100多人,視連隊主力程度以及職能任務等諸多因素,人數可能會有一定浮動,例如加強連等滿編可能達到120多人。

但是當時駐守上甘嶺的15軍45師在解放軍的序列裡,還是一個二線甚至三線部隊,遠非之後被作為解放軍一等主力,整體改編為空降軍的時候,所以大概率也就是剛滿編,甚至不滿編的。然後兩個連隊也就是200多人部署在陣地上。


庚子雜說——從一個數字去感受“上甘嶺戰役”

而最後志願軍方面共傷亡11500人,很簡單的一個除法,結果是相當於57.5倍於初始部署數量的志願軍在此役中犧牲或受傷。

再拿43天的時間來對照,直白一點的說法就是:單純從數字來看,每天,我們駐守在陣地上的200多名官兵,都要全部負傷或犧牲一遍以上。

這是多麼殘酷的戰場,在戰役形勢最惡劣的階段,每一個身處上甘嶺其上的志願軍戰士,他的傷亡概率是遠超100%的。

這就是對人性的巨大考驗。

庚子雜說——從一個數字去感受“上甘嶺戰役”

人都有求生的本能,即使是馬斯洛的需求模型裡,也是把生存作為人最底層最基本的需求。

而我們把自己簡單代入其中,略加思考一下。

第一批站在上甘嶺的志願軍戰士,他們當然並不知道對手會從此攻擊,犧牲確實很大,在那漫天落下的彈雨之中,犧牲的很快。但某種意義上還好,因為他們沒有選擇,所以反而沒有掛礙,不受煎熬。

而從敵人第一輪攻擊之後,受命補充前線陣地的每個同志,都會直面這樣的一個人性的終極考驗。那就是直面死亡。

據有關參戰英雄的回憶錄,戰役中間很多連隊就是剛剛換上去,最多隻能打一天,到第二天就得換防,而很多時候100多人的連隊,等到換下來的時候,只剩下幾個人了。

還有戰鬥最激烈的階段,15軍軍長秦基偉將軍命令軍警衛連96個人前往一號坑道增援,結果在通過山腳下的炮火封鎖區時,遭受到巨大傷亡,只有24人到達一號坑道。

我作為和平年代成長的人,確實不能真的理解這些英雄們當時直面如此殘酷戰場的心境是什麼樣的,他們是如此自然而然做出這樣的抉擇的,我想這可能就是信仰的力量和對人民的熱愛吧。在死亡面前,我沒有看到任何關於遲疑或者後退的記載。


庚子雜說——從一個數字去感受“上甘嶺戰役”

並且更殘酷的一個概念是,這場戰役並非短短几日就結束,甚至也沒有在幾日之間就顯現出來勝負的趨勢,如果那樣倒還簡單一些,畢竟能夠看到犧牲的終點。

但這是場貫穿一個半月的激烈戰鬥,在其中的每個人,因為沒有什麼高高在上看穿全局的上帝視角,誰也不知道會何時終結

當然更沒有人,包括當時雙方的統帥部,包括一線的指揮員和戰鬥員,誰也看不到我們現在清楚知道的志願軍最終勝利的結局。

而自然的,每一批將要補充上去,或是換防的戰士,他們所見的情形是什麼?

那就是這樣一種情景,上甘嶺上等著他們的是並不確定的戰爭結局,並沒有什麼鮮花榮譽掌聲,而是幾乎必死的生命終點。而如果最終戰役失利,那麼如果作為失敗者的話,他的付出還有意義嗎?

如果是我們,我們能如此決然嗎?

面對可能沒有價值的死亡還一往無前,這是如何的英雄主義?

實在遠非我們這種後輩所能想及。

庚子雜說——從一個數字去感受“上甘嶺戰役”

被擊中的現代美國兵

當然,還有另外一層重要的邏輯,必須要正確認識。

那就是人的脆弱性

人並不能真的像那些商業電影之中所描述的超級戰士,也並非都是天生的堅強無比的鋼鐵戰士的。

真正的子彈,殺傷力可不是影視劇和神劇之中那樣,人中幾槍之後,還能爬起來繼續戰鬥,那是搞笑而已。戰場上,絕大多數人中了槍,因為巨大的空腔效應,即使沒有立刻犧牲,也基本上是要喪失行動力和繼續戰鬥的能力的。

並且人的意志也並非都是那麼堅強的,面對敵人的炮火,可以面不改色,繼續戰鬥。而且炮火的威力,並非只是那漫天飛舞的彈片,依靠所謂的“神走位”能夠避開,而還有巨大的衝擊波和震撼,很多人犧牲並不是被炮火擊中,而更多的是因為被震爆的衝擊波,導致內臟損傷而死。


庚子雜說——從一個數字去感受“上甘嶺戰役”

美國兵得ptsd的很多


人的精神也是有極限的,不信我們甚至可以從對手身上去看看,無數打了順風仗,卻也得了PTSD(創傷後應激綜合症)的美國大兵身上看得到戰場環境對於人的精神壓力,堪稱毀滅性的。

並且再往細微之處去想想,我們看到的戰士們,他們在影視作品裡,雖然少見他們吃飯喝水上廁所,但事實上他們和我們一樣,也都是人,所有能夠為難到我們的生理心理壓力,他們也都一樣能夠感受得到。

特別是坑道作戰階段,那個坑道可不是我們現在的地鐵系統,通風設施良好,身處地下空氣清新怡人,空調系統運作維持著適宜的溫度,還有設施齊備的公共衛生間。

就想想那無時無刻爆炸在頭上的炸彈之外,就單單那悶熱、渾濁、充滿血腥、糞便等臭味、甚至連油燈都點不亮的空氣,就足以擊垮我們很多現代人的心理承受底線吧。

但就是這樣和我們差不多的戰士,因為信念的支持,因為組織的凝聚,因為對祖國和人民的大愛,竟然在死亡面前,展示出瞭如此的不畏犧牲,敢於犧牲的英雄主義,並且取得了無論從任何角度進行常識性分析都無法解釋的巨大勝利。

庚子雜說——從一個數字去感受“上甘嶺戰役”

坑道中接水的戰士

我們雖然在和平時代生活已久,但在變幻不定的世界大勢之下,任何時候,都不能缺少鬥爭意識和鬥爭精神。

特別是今天,更是不能缺少。

而我們面對強敵的時候,我們雖然並不感覺自己有多麼強大,但也永遠不必自卑。

我們要跳出習慣性思維帶來的對歷史的模糊性認識。努力去傳承志願軍英雄們那種,在並不知曉勝利前景,甚至還看不到勝利希望的局面下,依然敢於奉獻生命的革命英雄主義。

因為我們和曾經的那些志願軍英雄一樣,都是中華兒女,也都是活生生的人。

他們能做到的,我們一樣能夠做到,也應當做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