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甘嶺》幕後揭祕,及傳唱不衰的“我的祖國”是如何誕生的

《上甘嶺》幕後揭秘,及傳唱不衰的“我的祖國”是如何誕生的

上甘嶺戰役(1952年10月14日到11月25日)是整個抗美援朝戰爭中最激烈,最殘酷的戰役。

在不到3.7平方公里的戰場上,敵人以六萬之眾,發起了數百次衝鋒。傾瀉了幾千枚重磅炸彈,山頭被削低了2米。在缺糧,缺水,缺氧,缺武器的情況下甚至跟美軍展開肉搏,戰士們最終取得了戰役的勝利。這就是聞名中外的“上甘嶺”戰役。

《上甘嶺》幕後揭秘,及傳唱不衰的“我的祖國”是如何誕生的

為了這一打出中國軍威的戰役,毛主席親自指示長春電影製片廠拍攝了我國第一部描述志願軍抗美援朝戰鬥生活的故事片《上甘嶺》。

白英寬(電影中飾演毛四海)回憶說,1956年4月劇組趕到朝鮮的上甘嶺戰場體驗生活,當時極其艱苦的條件也給演員們的工作和生活帶來了很多麻煩。上甘嶺戰役是整個抗美援朝戰爭中最殘酷最激烈的戰役,要把戰役宏達的場面跟隨時變化的過程通過一部影片表現出來,難度可想而知。有一次劇組要拍一場志願軍戰士在坑道內阻擊敵人的戲,其背景是志願軍戰士剛剛跟敵人進行了一場貼身的肉搏,身上的衣服已經是殘破不堪了,當時片場除了一個演小戰士的演員沒有到,其他演員都已到齊,就在大家焦急等待時,扮演小戰士的演員穿著一套嶄新的志願軍制服昂首挺胸的走進了片場,他看看其他人的裝束在看看自己的裝束尷尬的滿臉通紅,一著急差點掉下眼淚。看著他天真的樣子,在場的人都忍不住大笑起來,後來才知道原來是小夥子遲到,服裝師給他拿錯了衣服。

《上甘嶺》幕後揭秘,及傳唱不衰的“我的祖國”是如何誕生的

在拍幾場缺水戲的時候,為讓影片再現當年戰場上的真實效果,劇組想了多種辦法讓演員嘗試,最後終於找到了一種方法,他們把一種化學試劑塗在演員的嘴唇上一分鐘後嘴唇立馬乾枯起來,顏色呈現白色。肉眼看上去與人多天沒喝水的狀況相差無幾,效果是挺好,但是演員們也受了不少苦,那種液體一摸上嘴唇會變的又幹又疼,所以一拍完就得馬上洗臉,此後一段時間人們養成了頻繁洗臉的喜歡。

剛剛打過仗的朝鮮物資匱乏,劇組的伙食也是非常單一,除了罐頭外很少有糧食和青菜吃,生活的艱難不亞於戰爭時期。

《上甘嶺》幕後揭秘,及傳唱不衰的“我的祖國”是如何誕生的

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拍出了這樣經典的紅色電影,欽佩那些工作人員也致敬那些為了人民幸福而犧牲的戰士們!!!

《上甘嶺》幕後揭秘,及傳唱不衰的“我的祖國”是如何誕生的

《上甘嶺》影片已經拍完,樣片也剪出來了。只留下安排插曲的那幾分鐘戲,等歌出來後補拍。

全劇組每天的花銷巨大。因此,沙蒙要喬羽快速創作,並要求這首歌能夠經久不衰。喬羽在作詞時想走一個不同於以往的寫作路子,可又想不出來,而沙蒙幾乎每天都到他屋子裡來催稿,喬羽也沒辦法。直到他想起他在江西看到長江時的場景,才把歌詞寫了出來。沙蒙拿著稿子看了半個小時後,詢問第一句為何不用萬里長江或長江萬里,喬羽認為這樣寫可能會讓那些不在長江邊上的人從心理上產生距離,失去親切感,最終沙蒙認可了喬羽的想法。

《上甘嶺》幕後揭秘,及傳唱不衰的“我的祖國”是如何誕生的

1956年,沙蒙請劉熾為《我的祖國》作曲。劉熾為了讓人們喜愛這首歌,調查研究了1949年至1955年人們喜歡唱的歌曲,從中選出十首歌曲反覆傾聽,最後從其中一首《盧溝問答》中的第一句找到了《我的祖國》開始的半句。劉熾在長春電影製片廠的小白樓創作時,為了避免外界的干擾,在門上貼了“劉熾死了”的條子。

《上甘嶺》幕後揭秘,及傳唱不衰的“我的祖國”是如何誕生的

為找適合演唱《我的祖國》的歌手,長影請了一批中國內地擅唱民歌的歌唱家試唱,結果都不太滿意。後來,喬羽提出請郭蘭英來唱,郭蘭英試唱後,長影便選定她作為歌曲的演唱者。歌曲的錄音是在中央人民廣播電臺進行的,錄製完成後的第二天電臺便向全中國播放了這支歌。

《上甘嶺》幕後揭秘,及傳唱不衰的“我的祖國”是如何誕生的

每每唱起這首歌,都會讓我內心心潮澎湃,美麗的祖國不容許有任何人的侵犯,若是有我們就舉起手中的獵槍。@初一看電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