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文傑:從騾馬市的梨園會館說起

朱文傑:從騾馬市的梨園會館說起

從騾馬市的梨園會館說起

   朱文傑

西安繁華之地的騾馬市上有一座梨園會館,梨園會館是清代至民國年間梨園界,即戲劇界的領導單位。具有今天戲劇家協會的部分功能,代表政府有關單位,聘任一些社會名流大腕,遺老遺少,管理各類劇社,協調處理戲班之間,與社會上其它單位團體的一些矛盾衝突,利益糾葛。

戲曲界為什麼稱“梨園”呢?這源於長安,唐開元二年唐玄宗教太常樂工子弟三百人為絲竹之戲。就是請專門人士教演排練宮廷樂舞、藝技的皇家教坊。因為把地址選置近於禁苑之梨園,即皇宮裡植滿梨樹的園子。這些演員先被稱為皇帝弟子,因地處梨園,同時又被稱為 “梨園弟子”。而戲曲行供奉的神靈、祖師爺就是“梨園”開創者的風流皇帝唐玄宗李隆基。

關於唐代梨園遺址在哪裡?眾說紛芸,一會大明宮光化門、芳林門,一會曲江宜春苑,一會考證出同時存在兩個梨園,再一會還說到臨潼驪山下華清宮了。

朱文傑:從騾馬市的梨園會館說起

朱文傑:從騾馬市的梨園會館說起

而嚴格的說唐代梨園遺址只能有一個。梨園研究專家,中華梨園學研究會會長李尤白先生,和我特別熟悉,來往交流也多,因為八十年代初我們都在銅川市文化系統工作,我在銅川市群眾藝術館,他“文革”後被從西安下放到耀縣文化館。李尤白先生1924年4月2日出生,晚號梨園叟,詩人、劇作家。他1996年還簽名送給我一本他的專著,曹禺、賀敬之、魚訊作序的《梨園考論》。他在書中肯定地申明:“唐代梨園的真正遺址,應在西安城西北六華里許的未央宮鄉大白楊村村西,而不在此外任何別的地方。”

中國戲曲史稱李隆基為帝王“知音律者第一人”, 吹拉彈唱,樣樣精通,酷愛鼓樂舞蹈,親自擔任“崔公”,類似今天的藝校總教練或樂隊指揮。唐玄宗並喜好登臺扮丑角,所以在中國戲曲的“生旦淨末醜”中,以醜為大,亦有很多特權。中國喜劇中的人物,就是耍怪賣呆、渾科打趣、幽默滑稽的丑角,因之李隆基還被尊稱為“喜神”。

清代末年,西安梨園界供奉祖師的廟宇,就在騾馬市三意社對面,稱“楚王廟”,因李隆基排行為三,人們習慣叫“三郎廟”,或者“老郎廟”。民國後期,老郎廟變成了梨園會館(相當於今劇協)。

舊時劇社在舞臺後右側,都供奉李隆基的牌位。演員出場之前,都要向他祭拜,這樣才能保佑自己在臺上不出差錯,圓滿成功。李隆基的生日為農曆八月初五,每逢此日,三意社社長耶金山都要帶全體演職人員親赴三郎廟點焟上香,祭拜戲曲行供奉的神靈,祈禱護佑劇社平安吉祥,演出場場成功,掙得銀子滿盆滿罐。

朱文傑:從騾馬市的梨園會館說起

民國時三意社

朱文傑:從騾馬市的梨園會館說起

蘇育生先生所撰《西安秦腔成熟時期的歷史見證》一文記有:“據程硯秋的記述,他在東大街騾馬市路西中段,也就是當時有名的秦腔班社三意社大門的對面,看到有一所很大的房子,外院是一家車馬店,裡院是當時西安電影戲劇公會的辦公所在。封至模告訴他,這個地方原來是一座戲曲界的祖師廟——梨園會館,早年規模很宏大,民國以來經常作為兵營駐紮軍隊,破壞非常嚴重,已變得破爛不堪了。1938年正月,梨園會館遭到日寇飛機的轟炸,損失慘重,所剩下的一些東西,又屢次被人盜賣。封先生說,他在兩年前還在這裡見到有兩塊石刻,一個石碑,一個殘破的偶像。現在,石碑早已不知去向了,幸而石碑上的碑文,封先生曾抄存下來;而那兩塊石刻,還鑲嵌在後院的左右牆壁上,上面刻的文字得以保存無恙。這就是程硯秋當時所看到的梨園會館現狀和得到的珍貴的史料。”

從現存於西安市戲劇研究所的一方石刻碑文我們知道,這座梨園會館始建於乾隆四十一年(1776),落成於乾隆四十五年(1780)。從碑文我們可以看到梨園會館的規模不小:它分前殿和後宮,前殿有五宇,正中是老郎的塑像;後宮有三楹,正中是關公的塑像,左右配祀的是財神趙公明和藥王孫思邈。在前殿和後宮之間,分南北兩廊,中為庭院。正殿前方兩側建有鐘鼓樓,分別懸鐘架鼓。臨街建有山門,額上鑲有一塊石匾,上刻“梨園會館”四個大字。因其主要供奉老郎,故稱“老郎廟”;又因同時還供奉關帝以及財神和藥王,所以也稱“四聖行宮”。

還有一通石碑《重修莊王廟神會碑記》,已丟失不見蹤影,但封至模先生記下碑文的內容。梨園弟子於嘉慶十二年(1807)重新修建了梨園會館,碑文中“莊王廟”,讓你明白這時梨園會館主祭的不再是原來的老郎,而已變成莊王了。而“莊王”也是一位皇帝,即五代時的唐莊宗李存勖。他年輕時就雅好音律,又能自撰曲作詞,後來在軍中打仗時就向戰士傳授自撰詞,讓他們邊打邊唱,往往竟能取勝。他當了皇帝后,特別喜歡優伶,還給自己取了個優名叫“李天下”,經常和優伶們在宮中演戲取樂,許多優人因此也官居高位。後來尊李存勖為祖師的戲班,就稱他為“莊王”。

朱文傑:從騾馬市的梨園會館說起

梅蘭芳(中上)程硯秋(中下)荀慧生(左一)尚小云(右一)合影

魚訊先生在為《梨園考論》作的序中有:“解放以後,50年代初、中期,我在西北行政委員會文化局和陝西省文化局工作時期,程硯秋同志領了一個代表團從北京來到西安,專程來考察‘梨園遺址’,因眾說紛芸而無結果。以後戲曲表演大師梅蘭芳、苟慧生接連來西安演出,多次向我詢問過:‘梨園遺址’在什麼地方?尚小云先生來陝擔任省戲校藝術總指導之後,他不僅詢問,而且還親自查找梨園遺址,都仍因資料不足,而無結果。”

從魚訊老局長這段話中,讓筆者想不到的是京劇大師中的“四大名旦” 梅蘭芳、程硯秋、苟慧生、尚小云先生,都到過西安,都非常關注這個唐代的梨園遺址。這主要是因為,梨園實際就是中國音樂、舞蹈、戲曲藝術起根發苗的地方。

其實,程硯秋先生曾兩次到西安考察梨園遺址和地方戲劇,一次考察中來到騾馬市,發現了這裡的梨園會館。並從騾馬市舊梨園廟石刻、石碑的文字記載中,發現和證實西安前後有兩派不同的秦腔班社藝人,他們各自敬祀戲神亦不相同,即前秦腔敬老郎;後秦腔敬莊王。在考察研究相關文字實物和採訪西安知情的老輩戲曲藝人的基礎上,程先生提出了在陝西曆史上存在兩個秦腔劇種中,後秦腔即現今流行西北地區的梆子秦腔;而前秦腔則被當地稱作漢調二黃、土二黃,繫於乾隆年間由魏長生等藝人傳入北京,與京劇以及“皮黃”劇種具有重要淵源關係。這無疑是說京劇以及“皮黃”腔系劇種聲腔源頭和咱們老陝的秦腔有關。這也太讓人驚異、驚詫而驚歎了,騾馬市的老梨園會館真是神奇得讓人怕怕呀!

蘇育生先生文中還記有:解放後這所梨園會館歸屬於西安市文化主管部門管理。50年代中期,在前院建了一座小劇場,開始作為剛成立的西安市評劇團及曲藝、木偶等小型劇目的演出場所,後來又將這個地方交給了西安市群眾藝術館,藉以開展蓬勃發展的群眾文化活動;後院則交給了從南方遷來的西安市越劇團,由他們辦公並住宿使用,演出則在新建的解放劇場。在文化大革命中,西安市越劇團和評劇團被撤銷,成立了一個適應當時形勢的西安市京劇團,就將前院包括小劇場劃歸其使用(此前群眾藝術館已搬至西安市工人俱樂部)。“文革”結束以後,市京劇團解散,市越、評劇團恢復,幾經折騰,最後將前院給了西安市越劇團,後院給了西安市評劇團。到80年代後期,根據當時文化體制改革的精神,西安市正式撤銷了越、評兩個外來劇種劇團,將在前院修建的一棟七層大樓劃歸新成立的西安市文化藝術中心,後院變成了西安市評劇團辦的印刷所的所在地。到了21世紀初,經過整體重修後的騾馬市煥然一新,變成了新的時尚的商業一條街。梨園會館的舊址,就是現在的七層樓高的玻璃封閉式的錦江之星旅館。它的對面,變成了是寬闊的興正元廣場。

經過幾百年的折騰演變,以及拆除重建,梨園會館原來的面目早已蕩然無存了,真正的讓人唏噓嗟嘆!

2019年2月20日初稿

2020年2月16日修訂

朱文傑:從騾馬市的梨園會館說起

朱文傑:從騾馬市的梨園會館說起

朱文傑:從騾馬市的梨園會館說起

朱文傑:從騾馬市的梨園會館說起

西安舊景 繪圖 陶滸

朱文傑:從騾馬市的梨園會館說起

朱文傑:1948年生於西安,西安市文史館館員、“老西安研究中心”主任,西安市詩書畫研究會名譽會長、西北大學中國節慶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西安秦磚漢瓦研究會副會長。系中國作協會員、國家一級作家。出版詩集《哭泉》《靈石》《夢石》《朱文傑詩集》(上、下卷);報告文學《老三屆採訪手記》;散文集《清平樂》《拾穗集》 《長安回望》《吉祥陝西》(上、下卷),《郵票上的美麗陝西》;《記憶老西安·第一卷》(上下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