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安歷史淵源——海外興安會館命名朔源

興安歷史淵源——海外興安會館命名朔源

莆田壺公山勝景


莆仙兩縣,古稱興化,是福建省著名的僑鄉。在海外的興化同鄉,他們不分區域,都能以團結互助為宗旨,組織了同鄉會,並冠以“興安會館”之名,早在1898年,僑居馬來西亞的興化人,首先成立了第一個僑團組織。1920年,僑居新加坡的興化人也成立了<新加坡興安會館>,莆田人陳耀如任主席。那麼,興化人在海外所組織的僑團,為什麼不稱“興化會館”而稱為“興安會館”呢?這應從莆田兩縣的歷史沿革談起。

  欲知“興安”,必須先知“興化”。

  <>載:莆田置縣,始於開皇九年(589年)。宋太平興國四年(979年)。置興化縣。五年(980年)改為興化軍,轄興化,莆田,仙遊三縣(曾一度改為興化郡)。八年(983年),以駐興化縣的興化軍遷來莆田,莆田縣始為軍治。宋末又改興化為興安州。這是“興安”兩字見於縣誌之始。元時,升為興化路,明洪武兩年(1369年)改興化路為興化府,仍領興化,莆田,仙遊三縣。正統十三年(1448年)截興化縣,將其近莆之地並屬於莆田,近仙之地並屬仙遊。從此興化府管轄莆、仙兩縣。民國元年(1912年),莆、仙兩縣各自獨立成縣。於此可見,莆田是原來的軍、路、州、郡、府的治所,亦稱“興化”、“興郡”和“興安”了。直到今天人們仍稱莆仙兩縣為“興化”,兩縣的人被稱為“興化人”。由此可知,海外興化人所組織的僑團,不稱“興化會館”而稱“興安會館”,是有其歷史淵源的。“興化”與“興安”二字均有所本,但海外同鄉因“化”字似非吉祥之證,故不用“興化”而用“興安”蓋取其永久吉祥之義;同時還有“興化人居之則安”及“即興且安”之意,由此,“興安”二字更為僑胞所樂用了。馬來西亞怡保興安會館的館聯,就是以“興安”二字冠頂的:

  興吾業,樂吾群,敬吾桑梓。

  安此居,習此俗,愛此河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