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搬遷群眾身安心更安 丨昭通市易地扶貧搬遷“搬得出、穩得住”綜述

“讓人搬到人該待的地方、讓樹長到樹該長的地方”。2018年以來,昭通市全面啟動易地扶貧搬遷民生工程,下大力氣把那些不具備發展條件、生存在貧困山區和生態脆弱地區的群眾搬出大山,由此展開了一場足以改寫歷史的大遷徙。

作為脫貧攻堅重要工程,易地扶貧搬遷涉及全市36.24萬群眾的切身利益,涉及教育、醫療、交通、就業等諸多民生問題,面對規模如此之大的搬遷,如何“搬得出、穩得住”?昭通沒有簡單地“一搬了之”,而是通過建設扶貧車間、發展特色產業、開展貼心服務等一系列政策措施,不僅要讓群眾挪出“窮窩”,也要從根本上斬斷“窮根”。

扶貧車間建到家門口

“搬得出”是關鍵,“穩得住、能致富”是硬道理。

2020年春節前夕,隨著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區(點)的陸續建成,昭通貧困山區的群眾迎來一輪又一輪“搬家”高峰,住進嶄新的房子。而與此同時,安置區不斷完工的扶貧車間,更是讓搬遷群眾服下了一顆“定心丸”,日子從此更有盼頭。

3月5日,在昭陽區靖安安置區,隨著最後一根橫樑穩穩嵌入樓頂,該安置區扶貧車間首棟廠房順利封頂。該安置區,其承載著來自昭陽、大關、永善、彝良、鎮雄、鹽津等6個縣(區)4萬餘人的搬遷任務,與之配套建設的8.1萬平方米、總投資達3.3億元的扶貧車間也在火熱施工當中。靖安安置區臨時黨工委(管委會)主任周廷昆告訴記者,目前已有8家勞動密集型企業進駐安置區,屆時,因家庭、身體、年齡和意願等原因不能或不願外出務工群眾的就業問題將會得到有效解決。

這只是昭通扶貧車間建設的一個縮影。而此前,全市各地都在為做好易地扶貧搬遷“後半篇文章”蓄勢發力——

入駐昭陽工業園區的昭通訊爾電子科技有限公司,從投入生產以來,已吸引了數百名群眾在車間內務工。“來這裡打工,試用期每天工資60元,過了試用期每月2200元工資,還有全勤獎金、加班費,我很滿意現在的生活。”易地扶貧搬遷戶劉自琴開心地說。而為了扶持扶貧車間,昭陽區出臺了相關規定,要求各鄉(鎮)黨委堅持“成熟一家、建設一家”,落實“保姆式一包到底”的服務保障措施。目前,利用村組活動場所建設的98個扶貧車間均已創收,帶動貧困群眾就近就業4300多人。

在永善縣工業園區的扶貧車間,雲南康迪服飾有限公司的一臺臺縫紉機有序擺放,“嚓嚓”作響,30餘名工人正在趕製各類服裝。這是該縣藉助東西部扶貧協作機遇,招商引資建起的扶貧車間。來自細沙鄉石坪村的苗族群眾韓金忠,熟練地踩著縫紉機踏板推送布料,完全看不出他是一個剛到公司學習了20多天的“新手”。韓金忠是搬遷到紅光新區的建檔立卡貧困戶,過去他為了生計四處奔波,如今他抬腿就能夠在家門口上班。

“目前,在這裡上班的搬遷群眾有30人,等紅光新區廠區建成後,就會有400多人到公司就業。”公司經理劉永霞如是說。

這樣的事例不勝枚舉。近年來,在扶貧車間建設中,昭通堅持因地制宜、政策激勵、轉移就業、互利雙贏的發展理念,不斷強化制度管理、提供政策保障、加強黨支部引領、加大招商引資,走出了一條“群眾增收、企業壯大、產業發展”的新路子。

特色產業“富養”一方人

易地扶貧搬遷,要真正做到“搬得出、穩得住”,就要從根本上解決群眾增收困難,抓住產業扶貧這個“牛鼻子”。

“群眾搬遷到哪裡、產業就要發展到哪裡”。昭通把發展產業扶貧作為主攻方向,下功夫打造蘋果、竹子、馬鈴薯、花椒、天麻和特色養殖“6個百億元”高原特色農業產業,“一方水土‘富養’一方人”的脫貧新圖景不斷展現於烏蒙大地。

種好三棵“搖錢樹”。在市委、市政府的高位推動和全市各級幹部群眾的精心呵護下,蘋果、竹子和花椒,已成為全市覆蓋面最廣、受益群眾最多的“搖錢樹”。“半城蘋果滿城香”,讓400萬噸優質蘋果成為全國“塔尖”上的10%;竹產業迎來發展春天,新建標準化竹產業基地100萬畝、低效竹林改造100萬畝的“雙百目標”正在成為現實;“小小花椒樹,致富大產業”,魯甸縣23.5萬畝花椒種植惠及建檔立卡貧困人口2.9萬人……

刨出地下“金元寶”。昭通把天麻產業作為最具特色、最有潛力的高原特色生物產業來培育,在提品質、樹品牌等方面狠下功夫,天麻種植面積從2011年的2.3萬畝發展到2018年的8.02萬畝,產值從2.4億元增加到41億元,助推2萬餘戶10萬餘人脫貧。昭通立足資源稟賦,做大做強馬鈴薯產業,依靠“龍頭企業+基地+黨支部+合作社+農戶(貧困戶)”的全新模式,走出了“標準化種植、規範化管理、品牌化營銷”的現代產業發展之路,近300萬畝的馬鈴薯種植基地重現新“薯”光,照亮了昭通百姓的脫貧之路。

抓好特色養殖。昭通具有良好的高原特色養殖業發展稟賦,黃牛、烏金豬、半細毛羊、烏骨雞、黑山羊等畜禽種質資源享譽省內外。經過多年來的發展,目前,市級以上涉牧重點龍頭企業有98家,年加工產值約15億元,屠宰加工企業29個,年屠宰加工畜禽45.2萬頭(只、羽);現有養殖專業合作社3098個;累計建成省級標準化規模養殖場505個、國家級畜禽標準化規模養殖示範場2個、省級畜禽標準化規模養殖示範場25個,特色養殖讓群眾綻開幸福笑顏……

搬得出、穩得住,產業支撐最靠譜。不務虛功,真抓實幹,全力打造“6個百億元”高原特色產業,昭通用行動詮釋了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指出的“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態發展理念,也為全市助推脫貧攻堅提供了最鮮活的樣本、最生動的實踐

“貼心服務”解民憂

從大山上搬進城,地理落差帶來的心理落差,無疑讓搬遷群眾感到了種種“不適”。只要這些因素存在,挪出“窮窩”的群眾就很難做到真正意義上的“穩得住”。

從山區“直過”到城市,如何解決好易地扶貧搬遷後續管理中群眾在思想、工作、生活、發展等方面的困惑和問題,就成了擺在全市各級幹部面前的一道新課題。

在昭陽區靖安安置區,73歲的曾友付正陪著孫子一起到安置區管理服務中心開具入學健康證明。他說:“過去,我們生病也不敢看,一是窮,二是離醫院太遠,現在家門口的衛生院就能滿足我們的需求,真是太好了!”

曾友付是今年1月從永善縣墨翰鄉箐林村花苗寨搬到靖安安置區濱江社區的。剛搬進新居幾天,靖安鎮衛生院的醫護人員就為他做了免費的健康體檢,得知自己的身體都正常,曾友付開心極了。

“搬遷群眾的事就是自己的事。”作為安置區管委會主任,周廷昆每天的工作日程都被填得滿滿當當。分片、掛棟、包戶,他帶領安置區幹部職工從搬遷群眾最關心、最需要的事情入手,為搬遷群眾提供全方位、零距離優質服務。他說,下一步,安置區重點聚焦搬遷群眾切身利益和日常生活,通過提升服務效能,完善功能配套,促進“人”和“物”的改變,讓靖安安置區成為社會治理和文明實踐的典範!

“您好,我是鄭老師,初三年級定於今天下午分4批辦理入學,需要家長提供戶口冊、選房確認書原件、複印件……”4月8日上午10時,魯甸縣卯家灣安置區九年一貫制學校的教師們正在為入學工作緊張地忙碌著。該安置區新建4所幼兒園、1所小學、1所九年一貫制學校,涉及學生8026人。為保障安置區適齡學生及時入學,該縣提前做好了充分的準備。

搬遷群眾“穩得住”,基礎設施不可少。這僅只是易地扶貧搬遷工作的一個方面。只有從群眾最關心、最需要的教育、醫療、社保等民生問題入手,為他們提供全方位、零距離優質服務,才是最終實現“穩得住”的關鍵之關鍵。昭通鎖定的搬遷對象有36.24萬人,集中安置區(點)達28個,其中萬人以上規模的有8個、4萬人左右規模的有2個,跨縣安置人數7.69萬人,相當於新建8個集鎮、兩個中等縣城。面對如此龐大的安置區和民生事務系統,只有拿出百分之百的力氣,才能真正讓搬遷群眾身安心更安。

全市各級幹部凝聚“一條心”、統籌“一盤棋”、樹起“一面旗”、用好“一把尺”,通過組織引領,成立服務管理中心,開設便民服務窗口,由教育、衛計、民政、人社、公安等部門派出幹部進駐安置區,幫助群眾操家理務,為群眾講解生活安全常識,和群眾一道開展環境衛生整治……為群眾多辦事,讓群眾少跑路,通過一系列後續管理服務工作,群眾思想上的“疙瘩”解開了,服務搬遷戶的“最後一公里”打通了。

“搬到安置區這段時間,各級領導無微不至的關懷,讓我們心裡暖暖的。”69歲的苟進敏在日記本里寫下了這段話,歪歪扭扭的字跡裡充溢著幸福和感激。

意莫高於愛民,行莫厚於樂民。我們看到,隨著配套設施的不斷完善,全市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區(點)的出行、飲水、看病、上學等問題正在得到有效解決,搬遷戶生活條件正在不斷得到改善。讓群眾搬遷之後再“紮根”,踏踏實實過上好日子。這一切,不正是我們對習近平總書記考察雲南提出的“提升服務效能,完善功能配套,保障就醫就學,加強產業培育和就業幫扶,強化綜合治理,確保搬遷群眾生產生活穩定、安居樂業”的最好詮釋嗎!


審核:馮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