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人生的當下並非永恆,不過度認真才是大智慧

莊子:人生別認得太真,別將當下當做永恆。

莊子:人生的當下並非永恆,不過度認真才是大智慧

在這個世上,沒有任何事情是永恆的,因為這個世界本身就是處在不斷的發展和變化之中。

你所擁有的富貴會隨著時間變化而逐漸消失,你當下所陷入的低谷,也會隨著時間的變化而出現另一種生機。

沒有任何事情是永恆的,面對這一無常世界的最佳狀態,就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人生當下所遇見的一切,都是“因緣和合”的顯現,所以別認得太真,別拿當下當作永恆,別拿一時的得失當做永久的擁有。

莊子之中有這樣一段話:

覆墜而不反,火馳而不顧。雖相與為君臣,時也,易世而無以相賤。故曰至人不留行焉。

沉溺於世事而不知悔悟,火速奔馳的追逐萬物而不願反顧,即使相互之間有的為君有的為臣,也只是看做一時的機遇,時而變化後就沒有誰會認為自己地位低下了。所以說道德修養極為高尚的人,從不固執於自己的所作所為。

莊子:人生的當下並非永恆,不過度認真才是大智慧

“沉溺於世事不知悔悟,火速奔馳追逐外物而不願反顧”,這是世俗之人常犯的通病。

我們總是將是自己的心思沉浸於事物的變化之中,一旦自己的人生有一些風吹草動,馬上就驚擾了自己的內心,跟著自己的內心就痛苦不堪。

所以《道德經》中說: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

一個人寵辱皆驚,就是因為他將外物與自身的關係看得太重,別說外在的遇見,哪怕自身也只是“因緣和合”的展現,自己的形體也是取自於天地之間,又何必在乎人生的一得一失。

“如果能夠將事物看作一時的機遇,時而變化之後,就沒有誰會認為自己地位低下”,這才是最好的心態。

世間的變化百態,無不印證了這一點,在《三國演義》之中,曹操劉備等人的人生經歷都完美的詮釋了這一點。

莊子:人生的當下並非永恆,不過度認真才是大智慧

曹操最開始只是一個小官,後來由於能力突出,隨著討伐董卓的行動,擁有了自己的勢力,才被稱為十八路諸侯其一,再後來隨著自身實力的逐漸強大,封為魏公和魏王,也差一步就成為真正的皇帝。

而劉備的身份也從一個平民最終走向成功,他也經歷過一段異常落魄的時期,甚至曾經投靠過自己的最大的對手曹操,而且曹操和劉備最初相識的時候,還在一起為朝廷做事,也就是同事的關係,兩人最終走向了不同的道路。

但是當歲月流逝之後,曹操在66歲之時,一氣之下與世長辭,病死在洛陽,一代風雲人物就此隕落。而劉備也在公元223年病逝,享年63歲。

兩人都是曾經叱吒風雲的人物,擁有千萬兵將,但他們的身上也上演了一幕又一幕的顛沛流離和得失不定。

從這些歷史人物身上,我們看到的是時間的無情,更是外在事物的不可控。

即便是叱吒風雲的人物,同樣要承受歲月的流逝時光的變遷,無論怎麼努力,有一些留不住的東西,終將會從自己的生命中消失,包括自身,也會隨著時間的長河迴歸天地。

對於人生來說,我們應該爭取自己的幸福,但是不應該將人生的得失認得太真,努力的意義是要提升生命的價值,而不是讓自己沉浸於外物的變化之中無法自拔。

莊子:人生的當下並非永恆,不過度認真才是大智慧

所以莊子就說:“故曰至人不留行焉”

所以說,道德修養極高的人從來不固執自己的所作所為,更不會在意自己的人生得失,得之不寵,失之不驚。

血肉身軀,且歸泡影,而況影外之影。非上上智,無了了心。

我們的身體相對於無限的時間來說,只是相當於一個泡影那麼短暫,何況外在的功名富貴,不過是泡影外的泡影,所以說沒有絕頂的智慧,就沒有洞察天理的心。

追逐功名,但不能為功名所累,能看見外身外物,但不能沉浸於外身外物之中,該放手時放手,才是人生真正的大智慧,能體悟到這一些,這樣的人生質量才會多了一份厚重感。

莊子:人生的當下並非永恆,不過度認真才是大智慧

文|國學書舍


品讀國學智慧,感受古人文化,體悟不一樣的世界,看見不一樣的人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