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让滕王阁千载扬名的年轻诗人

蒙头一睡成"腹稿"

王勃早有文名,所到之处,都有人请他写文章,作为润笔的钱物绸缎积累了很多。别人说他是用心来编织,用舌来耕种。每当他写碑文或赞颂辞时,就先磨好数升墨,拿被子盖住脸躺着,一旦灵感来了,他突然起来,一挥而就,从不更改。当时人们说他是在腹中打好了草稿。

王勃(649—676)唐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字子安。王通孙 。少年对策高第。乾封初,为沛王府修撰。后为虢州参军,因罪革职。南下省父时,渡海溺水卒。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齐名,称初唐四杰。反对绮靡文风,提倡表现浓郁的情感与壮大的气势。文以《滕王阁序》最著名。原集已佚,有辑本《王子安集》。

一位让滕王阁千载扬名的年轻诗人

一篇戏文毁前途

天才往往早慧,王勃六岁时便能作诗,且诗文构思巧妙,词情英迈;九岁时,读颜师古注的《汉书》后,指出颜师古著作中错误,撰成《指瑕》十卷;十六岁时,应幽素科试及第,授职朝散郎(从七品),成为朝廷最年少的命官。

王勃当上朝散郎后,经主考官的介绍,担任沛王府修撰,并深得沛王李贤的器重。两年后的一天,只有十三岁的李贤与其弟英王李显斗鸡。当时社会风靡斗鸡活动,各位王侯斗鸡,互有胜负,这本是十分平常的事儿。可是,十八岁的王勃还不谙官场规则,没有政治头脑,为了给沛王李贤助兴,就写了一篇游戏文章,叫《檄英王鸡》。这篇文章,虽是游戏之作,如果用今天的眼光看,却是一篇挺好的杂文。这本是小孩子家家游戏玩笑之事,本不值得大惊小怪。但是,一旦上纲上线,那就非同寻常了。不幸的是,这篇《檄英王鸡》竟然传到了唐高宗手中。皇帝看了这文章,忽然由斗鸡联想到自家兄弟间争斗的残酷住事,当时太子承乾,魏王李泰等唐高宗的兄弟们都死于皇位之争;更由此联想到玄武门事件,当年,秦王李世民发兵杀死了太子李建成和李元霸,然后才做了皇帝,成为唐太宗的。你王勃小子写这檄文想干什么?是要讽刺往事,还是要挑拨李贤和李显的关系?可不能让自己的后辈兄弟相互残杀了!想到这里,龙颜大怒,:"歪才,歪才!二王斗鸡,王勃身为博士,不进行劝诫,反倒作什么檄文,有意虚构,夸大事态,此人应立即逐出王府。"于是,王勃被逐出王府。王勃凭着自己的才情和苦心经营刚刚打通的仕途,就因为一篇游戏文章给毁了。

一位让滕王阁千载扬名的年轻诗人

四川山水助诗才

王勃被免职以后,便离开长安,到四川一带游历,登山旷望,慨然思诸葛之功,赋诗见情。

唐高宗咸亨元年(670年)夏秋时,王勃在金堂(今四川省成都市金堂县)创作《寻道观》一诗。

寻道观

芝廛光分野,蓬阙盛规模。

碧坛清桂阈,丹洞肃松枢。

玉芨三山记,金箱五岳图。

苍虬不可得,空望白云衢。

这首诗描写了兴盛时期昌利观周围的事物及环境,表达了作者对道教的向往之情,也流露了作者失意于官场之后消极情绪。

秋江送别二首(其二)

归舟归骑俨成行,江南江北互相望。

谁谓波澜才一水,已觉山川是两乡。

这首诗写得非常深情。在诗中,诗人运用了一个十分普通的宫廷转喻来进行巧妙的议论:"谁说甲是真的(事实上甲是真的),因为乙(巧妙的构思)与甲相矛盾。"由于离别,江水不再是一个小区域,而成了两个不同世界的分界线。最后两句,诗人进一步地描写了自己对于友情的那一份深沉的爱,同时也让人们感受到了诗人内心的真诚。

王勃就这样一路游一路写,创作了不少诗篇。远游山水诗不仅充分展现了奇险壮丽的入蜀途中风光,而且因倾注了郁积之气而尤显深沉悲凉,底蕴深厚。

遭人暗算险丢命

王勃,真实命运多舛。有一个犯了死罪的官奴,跑到王勃那里请求庇护。大概之前他们相互也认识,算是熟人,就留下了,毕竟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嘛!可是,后来,随着风声渐紧,害怕事情泄露,连累自己甚至家人,就安排人把他给杀死了。王勃被下狱,还差点被判成死罪,好在后来遇赦才保全了性命。不过《旧唐书》记载,王勃藏匿曹达一事,其实是与王勃有过节的人给王勃埋下的圈套。他的父亲也因此遭降职为交趾令。交趾,就是现在的越南北部红河三角洲地区。

王勃在《上百里昌言疏》中表达了对父亲的内疚心情,从中可体会到身为孝子的王勃内心强烈的羞愧和自责:

如勃尚何言哉!辱亲可谓深矣。诚宜灰身粉骨,以谢君父……今大人上延国谴,远宰边邑。出三江而浮五湖,越东瓯而渡南海。嗟乎!此勃之罪也,无所逃于天地之间矣。


一篇序文足千古

唐高宗上元二年(675年)秋,王勃前往交趾看望父亲。在路过南昌时,正赶上都督阎伯舆新修滕王阁落成大典,在滕王阁大宴宾客。目的是就这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让自己的女婿孟学士表现表现才情和学问,为将来的仕途铺平道路。王勃前往拜见,阎都督早闻他的名气,便请他也参加宴会,添添喜气。其实,事先阎都督就让女婿准备好一篇序文,到时候做做样子,书写给大家看,仿佛是席间即兴所作。

一位让滕王阁千载扬名的年轻诗人

宴会上,阎都督让人拿出笔墨纸砚,假惺惺地请诸人为这次盛会作个序。这些深通官场潜规则的文人学士,官僚乡绅都知道他的用意,所以大家都推脱说"不敢不敢"。

行事冲动,涉世不深,好表现的王勃根本没有想到这一层。面对诸多大佬的晚辈王勃,竟不知推辞,毫不客气地接过纸笔,当众挥笔而书。

这一出,算彻底打乱了阎都督的计划,自然是老大不高兴,拂衣而起,转入帐后。老江湖自然也不能太失风度,就教人去看王勃写些什么。听说王勃开首写道"豫章故郡,洪都新府",都督便说:"不过是老生常谈而已。"又听说:"星分翼轸,地接衡庐。"便沉吟不语。等听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时候,都督不禁赞叹道:"真天才也,此文当垂不朽!"我们在赞叹王勃天才之作时,也别忘了,其实,阎都督也是相当有才学,富有极高的鉴赏能力的!若是个没涵养没才学的,直接将这不知轻重的毛头小子逐出会场,恐怕就没有了千古名篇《滕王阁序》,也没有人知道唐朝历史上还有一个阎都督。阎都督不仅没有怪罪王勃打乱了自己的计划,还以四百丈布帛相赠。这实在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为动人的一段佳话。

庆典结束以后,王勃便继续乘舟南下,去交趾(越南)去看望父亲,结果乘船时遇到风浪,落水而死。年仅二十七岁!

一位让滕王阁千载扬名的年轻诗人

好在王勃有诗文流传于世,仍然会引起后世读者的共鸣和赞叹。"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王勃的名句,我们将空间置换成时间,或可这样安慰王勃:"异代存知己,千年若共时。"

当初,吏部侍郎裴行俭有鉴识人才的能力。李敬玄尤其看重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和王勃四人,认为他们必当显赫富贵。裴行俭说:"士人想走的长远,应以器量见识为先而以文才为后。王勃等虽有文才,却浮躁浅露,哪里有享受官爵俸禄之器量呢!杨炯性格沉着文静,职位应该会达到长官之首,其余的能善终就是幸运的了。"

呜呼,是天妒英才,还是性格所致,大家可以讨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