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分众传媒为例,谈如何具体分析一家公司

一,行业

首先了解分众传媒的广告主要服务哪一类客户,这类客户的特点,及全行业增速情况。

客户:广告行业客户主要以品牌广告和 SME 中小广告来区分;

特点:

品牌广告主通常是汽车品牌、快消品等大客户,他们追求的是人群覆盖,而非转化效果,比如汽车品牌和奢侈品品牌的广告,每天出现在电视、新闻客户端、视频网站,所覆盖的人群非常广泛,但是他们的目标客户群确是少数,99% 的人买不起 LV,但是通过品牌传播让 99% 的人向往 LV,是品牌广告的重要诉求之一。总体来说,品牌的诉求比较复杂,转化效果,只是众多诉求当中的一个。但是品牌广告周期性非常明显,比如宏观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大客户收缩广告预算,各个广告平台无一幸免,什么时间经济能回暖,也是产业链上下无法预测的事。

SME,也就是中小客户,更在乎直接的投放效果,比如有多少人下载了推荐的 APP,有多少到店体验,有多少销售转化等等,SME 广告的主要特点是,追求精准性和转化率,更适合掌握了大量用户、用户行为,以及能投将投放颗粒尽可能细化的互联网公司,分众传媒显然不能满足这个标准。

行业地位:分众所在的楼宇广告目前占整个广告市场(6500 亿左右)份额仅 2%,并且在楼宇这个细分市场,90% 是分众的。

行业增速:这个不展开了,各大券商报告都有详细的说明。

二,产品

产品分析主要是要去了解公司为客户提供什么样的服务,以及定价权和议价能力由哪些因素决定。

分众传媒的核心产品是楼宇广告,帮助品牌广告主获得电梯等候和电梯乘用时间的人群覆盖。作为广告公司,分众连接的是物业和广告主。对于物业,很简单,分众帮他们多了一个变现方式,收点位租金;对于品牌广告主,分众提供相对复杂的服务,这就需要多花一点时间,研究分众能给客户提供什么样的价值。

形式上,分众通过框架和联播两种形式帮助客户进行投放,这两种形式的特点是,框架广告在一定时期内只展示一个广告,到达率非常高,联播广告由于每条广告展示时间只有 5-15 秒,并且 10-40 条轮换播放,对于等电梯或乘坐电梯的人来说,联播广告的到达率要低一些,因此联播广告的单价要比框架低。此外,核心商区的梯外等候时间要远远大于梯内乘用电梯的几十秒,因此梯外屏幕广告价值很可能十倍于梯内。

定价能力,一线城市核心商区写字楼的定价,相对"五环外"和三线城市较高,原因是核心商区写字楼人流密度高,且消费能力强,目前来说这些高价值点位基本都在分众手上,在市场好的时候,甚至会出现客户排队上架的局面。但高价值点位数量是有限的,品牌广告主的诉求是高覆盖高曝光,因此通过点位扩张来拓宽渠道覆盖也是极其重要的。具备核心高价值点位,并通过不断扩张实现的广泛的人群覆盖,使分众具备提价能力。

另外,互联网新经济广告,是分众所独创的,所谓互联网新经济广告,简单来说就是,分众不仅卖广告,还为广告主提供广告策略上的服务,这就和同行产生了很大的差异化,比如神州租车打一嗨租车,瓜子二手车打人人车,以及正在飞速扩张的瑞幸咖啡,分众传媒的广告策划方案都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过去 5 年,分众是互联网新经济公司的首选,曾为分众贡献约 40-50% 的收入,但这块业务目前受宏观影响也巨大,因为这类需求多半来自需要靠融资竞争和扩张的创业型公司,当融资环境变差,市场开支是第一个需要大幅缩减的,目前分众来自这部分的收入砍半,管理层表示需要一到两年时间才能补上。

三,商业模式

商业模式分析,帮助我们更好的判断企业持续盈利能力,是公司分析的重中之重。在我过往所分析过的公司当中,有的公司虽然有强需求的产品,却没有好的商业模式,盈利模式不清晰,比如说爱奇艺之类的长视频网站,美团这样的本地服务网站等等,都是我们心目中不错的企业,但短期内我们很难从他们身上预见到规模化盈利的希望,也因此可能不是我们仓位配置的重点。

具体到分众传媒,它高毛利的不俗表现,使它具备 A 股明星股的潜质,从专业机构到普通小散,对分众传媒的研究热情都非常高。

那么我们就要分析分众是如何实现相对同行业高毛利运营的。分众的毛利率长期保持在 70% 左右,华语传媒,城市纵横等毛利率大概在 40-50%。

产品部分已经分析过,分众在核心高价值点位上基本是垄断的,其次分众在点位覆盖密度上,远高于竞争对手,在质和量这两个必要条件都满足前提下,分众传媒对品牌广告主的吸引力最佳。对品牌广告主吸引力大的好处是,在同样一部电梯,同样的点位,分众的"刊挂率"高于竞争对手,这就跟电影院上座率,和餐饮业翻台率类似,满座的影院毛利高于上座率低的,翻台高的餐厅盈利状况好一点。

因此,"刊挂率"是衡量这个领域参与者盈利能力强弱的重要指标,不同的行业都会有侧重点不同的关键性运营指标,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四,竞争

竞争层面,市场主要关注搅局者新潮传媒的出现,新潮传媒愿意砸钱抢市场,愿意用低价策略吸引广告主注意力,那我们就应该去分析,新潮的策略是否会动摇分众的根基。

从广告主的角度来讲,是不是像我们日常购物一样,低价导向,哪家便宜上哪家买?当然不是,第一部分已经说了,品牌投放的诉求是复杂的,他们关注投放渠道的影响力,以及覆盖人群的质量和数量,比如湖南卫视的广告一定价值比某三四线小城镇电视台的吸引力强,湖南卫视在人群覆盖上也远远高于低线城市电视台,那你地方小台的价格再低,对奔驰宝马的吸引力也很差,这只是个极端的举例,核心想说明的是,我们一定要弄清楚品牌广告主的投放诉求是什么,才能理性的判定低价策略对分众的会不会产生致命的打击。

截止 2017 年全国电梯数量 560 万台,年均增加 70 万台,分众覆盖约 90 万台,新潮约覆盖 40 万台电梯,而且核心高质量点位都在分众手上,理论上,当新潮传媒点位覆盖人群规模、质量和点位密度,达到接近分众的水平,对品牌广告主的影响会比较大,如果二者差距较大,很难动摇分众的行业地位。

抬价抢点位的层面,理论上价格足够高,确实对物业的吸引力比较直观,但问题在于,如果没有签下足够多得广告主,高价租来的点位,刊挂率上不来,结果必然导致运营成本高企,自己缺乏造血能力,一旦外部资金链断裂,将对自身运营造成致命的打击。竞争归竞争,企业的持续造血能力还是很重要的,毕竟广告市场不是个高增长宽赛道的领域,大家相互抢份额可以有,但失血过多似乎就不太理智了。

总的来说,核心高质量点位牢牢掌控,点位密度和人群覆盖远高于竞争对手,广告客户优质且数量多,这几点,已经为分众传媒建立了一定高度的门槛,不是特别容易攻打,尤其是在目前经济不景气,企业预算大幅降低的前提下,新潮得先想办法给自己续命熬过去再说,目前的行业竞争程度很难动摇分众的根基。

五,财务

品牌广告行业最大的特点就是周期性,因此,收入下滑,回款周期放缓,应收账款上升,都是需要特别注意的指标。

而且,去年 Q2 开始,分众在点位方面做了相对激进的扩张,160 万到目前的 275 万点位,大大增加了租金成本。下沉地区市场教育需要时间,刊挂率和一线有很大的差距,因此大幅拉低分众的毛利率,Q1 降低至 36%。理论上,当新点位刊挂率恢复到扩张前的 60% 常态,分众的毛利率和净利率水平才能恢复到此前的水平。

总体来说,分众目前面对的是经济不景气,和新增点位无法快速创收的双重负面。那我们就要去想,这两个困境有没有破解术?

宏观层面,无法破解,分众的策略是降价销售,与客户共渡难关,低价把广告位置卖出去,总比闲置的强。

点位扩张方面,首先,扩张基本完成,这块成本开支不会如去年那样大幅增加;其次,下沉市场,和一线城市相比,收入低,成本也低,理论上也能实现高毛利运营,难点在于客户对低线城市的接受需要时间,这就决定了低线城市的刊挂率提升到接近一线的水平,需要时间。

结论,这两个局,需要时间来破解。

六,企业文化

有关江南春和分众传媒的资料太多,有兴趣可以花一周的时间撸完,干这个活的目的,是为了评价江南春及其团队,看看自己是否认可其在楼宇广告这个市场专注力和执行力,这个相当程度上决定了你是否选择相信分众能熬得住周期,扛得过竞争。

七,估值

估值方面,要结合企业的盈利水平估算,也要综合考虑突发性和阶段性的变化来评估。

整体上,我的判断是,对分众当前价值影响最大的是宏观因素,但这个是暂时性的;其次是扩张期的暂时性亏损,新扩张的点位达到一定刊挂率需要时间,也是时间问题;反而是竞争对分众的地位暂时产生不了根本性动摇。

目前应该是分众内外交困的阶段,内是指亏损扩张,外指周期性影响,已经很大程度上反映在股价上了,当然也不能排除经济持续放缓,分众业绩继续恶化的可能性。既然都是时间可以解决的问题,那么如果我们放弃"择时",或许现在是价投的好时机?

答案都以各自心中的为准吧,上述文字仅以分众传媒为例,分享公司分析的基本思维方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