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核心功法就是肢體放長訓練……

太極拳核心功法就是肢體放長訓練……

人們一直認為打太極拳是慢悠悠的、軟綿綿的,因此比喻做事為打太極拳。許多人覺浸在“用意不用力“的要領裡,認為打太極拳只用意不用力,練起拳來也慢悠悠、軟綿綿的。打太極拳為什麼要慢?有人說是“物極必反”,意思是說慢到極點就是快,實際上,你不動,就不會產生效果。打太極拳真的不用力嗎?其實是指不用拙力,意與力是相互作用的,反過來,沒能力,意也就沒有作用。太極拳高手陳發科先生曾說過,“太極拳要求用意不用拙力,但不說用意不用勁,太極拳可稱為“棚勁拳”。這裡所說的棚勁,就是太極拳的核心功法——肢體放長,沒有肢體放長,打起太極拳來就會軟綿綿的,缺乏內勁。

太極拳核心功法就是肢體放長訓練……

第一,虛領頂勁,氣沉丹田。所謂頂虛領,是把頭、頸向上虛虛領起。氣沉丹田,則是意想氣沉入丹田,即小腹放鬆成圓形。從人體解剖上講,頭上頂脊柱上拔,丹田下沉,尾骨下附,使脊柱產生上下的爭力,從而帶動脊部上下筋肉拉伸。長期鍛鍊,筋肉才會被拉長,增加肌肉力量,俗話說“筋長力大”,“力發於脊”亦在於此。在練拳時,不僅意識上有頭尾朝相反方向拉開之意,實際上,頭微微用力上頂,尾骨微用力下墜,也是肢體放長的要點之一。

太極拳核心功法就是肢體放長訓練……

第二,含胸拔背,沉肩墜肘。含胸要求胸部既不凸出,也不凹進,使胸成為脊背拔長的支柱,並依靠支柱加以放長。沉肩的作用是將臂部下塌,使臂生根,同時墜肘,使肘與肩部之間達到放長,當手臂進行纏絲運動也是以墜肘為中心的,同時墜肘和腕又可以使肘與腕之間放長,因此沉肩墜肘和挫腕是整個手臂的放長,,含胸拔背,沉肩墜肘,其實質為背部筋肉相互拉伸,使背部如同弓背,背部筋肉左右拉伸;墜肘,使手部肉與肩部筋肉因拉伸而連結成一體,太極中的背如弓亦在於此。這樣背脊動,手就會被帶動,所以說纏絲是脊帶手而動的。練拳時,又肘應微用力下沉且有橫撐之力,雙肩下沉且相互內抱,這樣才能與頭尾相爭構成十字勁,即上下左右的勁力相爭,這才是太極拳因放長而產生的彈性棚勁。

太極拳核心功法就是肢體放長訓練……

第三,松腰圓檔,開胯屈膝。這是指腿部的放長。腿因站立,放長比較難,開胯屈膝就可以在這一特定的姿勢下圓檔,用螺旋式的運動來變換虛實。這主要表現在膝的旋轉上,當腿向外旋轉時,使外側處於放長而側則為收縮,這種腿的旋轉配合著手、臂、身成為全身的旋。從人體解剖上講,因開胯、屈膝,腿上的筋肉被拉長,胯部的筋肉也被拉長,日久,這兩部位的筋肉被放長,力量增大,同時因為胯、腿筋肉被拉緊,使其與背部筋肉相連接,成為全身的整體運動,脊柱動,腿也跟著動,這就是常說的“上動下自相隨”。實際練太極拳時,雙胯須用力左右相爭,前後相爭,以使腿部筋肉放長。練拳時,把以上三種要領合一,就是太極拳的肢體放長。因為身體的筋肉被拉長,如同皮筋被拉長,對方碰上拉緊的皮筋,就會產生反彈力,這就是太極拳的棚勁。為保持這種棚勁,練拳時就不能快,因為一快,就不能保持筋肉的拉伸,棚勁則散架。只有慢慢地動,才能保持棚勁不散,習慣了後,才可以漸漸地快,這就是“以慢制動”的根本所在。而不是慢去打人,那樣只能成為捱打的靶子!​

太極拳核心功法就是肢體放長訓練……

有了棚勁,就可以練出其它的捋、擠、按、靠、採等勁。例如,在全動之下,掌心由外向內纏絲,為捋勁;雙手同時將棚勁交叉向外棚出,為擠勁。掌心向下圈沾著一點而不離開的下棚勁,為按勁。實質發勁是在頭尾相爭,沉肩墜肘,由脊柱引導下,通過手的偉遞,有身體去撞人,勁由脊發出。從人體解剖上,發勁實質是脊柱頭尾相爭被拉長,手、胯、等均被拉長,如同一張拉開的弓,發勁時,將脊柱突然放鬆,手、胯 、腿也放鬆,如同弓箭射出,將手射在對方身上,這就是發勁,也稱射法。所以有推手或散手時,必須保持這種棚勁,這樣練太極拳會很累,也就是過去太極拳宗師說的打十幾遍拳就苦不堪言的道理。而現在練太極拳打十幾遍,體力消耗也不大,以這樣的練法去搏擊,也許是太極拳難以實戰的原因之一吧。

有人說,太極拳講究放鬆,為什麼要拉緊筋肉去練拳“所謂放楹,實質是放長身體達到的鬆開,由鬆開的放長而使身體產生彈性,彈性加強,即成為棚勁,這種彈簧力就是太極中的剛勁,剛柔相濟的關鍵是肢體放長後,動作的落點用剛勁,其過程中則用柔勁,可見這種放鬆是在放長下的放鬆。如果關節肌肉繃緊,則無法放長,這就是緊中有松,松中有緊的“棉裡藏針“。只有多花時間練肢體放長,才能練出真功,而天天去盤松散的架子則無濟於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